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吸收塔塔体(7)为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多个塔内件(8)、循环吸收泵(18)、液体分布器(12)构成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吸收塔塔体上设置气体进出口管道;在上、下段循环吸收结构之间设置段间降液管(10)和段间升气帽(11),段间降液管连接在下段的液体分布器内,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多段循环吸收塔高效、稳定、无故障运行;段间升气帽的高度降低,进而降低吸收塔的无效高度,减少投资,同时降低循环吸收的动力消耗,吸收塔的高度可降低5-15%,循环吸收的动力消耗可降低5-20%。(*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属于化工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化学工业上用的多段循环吸收塔,常见的有如下两种结构;第一种是吸收塔每段设置液位计,液体通过循环吸收泵进行循环吸收,在循环吸收泵出口分流出部分液体进入下一段或经换热器降温后分流到下一段;第二种是每个吸收段下部的液体引出进入缓冲槽,缓冲槽设置液位计,液体经缓冲槽进入循环吸收泵循环吸收,在循环吸收泵出口或换热器后将部分液体分流到下一段。上述两种结构存在问题是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不方便,各段液位不好控制,很容易造成循环吸收泵抽空,影响吸收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们考虑了很多方案,有的将液位信号与循环吸收泵的上液量或循环吸收泵出口阀门开度相连,自动控制液位,但容易造成循环吸收泵上液量不稳定,影响吸收效果;有的将上段液体经过塔外管道连接引到下段二次分布,但很容易造成液位波动,也很容易造成循环吸收泵抽空,影响循环吸收泵的上液量。上述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结构简单可靠, 无需控制液位,无需设置缓冲槽,无需外接分流液体的管道,通过控制塔顶新鲜吸收液的加入量即可控制塔底液位,中间各段不设液位计,无需调节中间各段循环吸收泵流量,即可保证多段循环吸收塔高效、稳定、无故障运行,操作极为简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包含吸收塔塔体、气体进出口管道、塔内件、循环吸收泵、液体分布器,吸收塔塔体为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多个塔内件、循环吸收泵、液体分布器构成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吸收塔塔体上设置气体进出口管道;在上、下段循环吸收结构之间设置段间降液管和段间升气帽,段间降液管连接在下段的液体分布器内,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采用本技术,气体自下而上逐级被吸收,吸收液自上而下逐级提浓,塔底采出最终液体产品,塔顶为最终气体产品,段间可采出不同组分、不同含量的液体;由于段间设置升气帽和降液管,降液管的高度略低于升气帽的高度,液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液体自动分流到下一段的液体分布器,与下一段循环吸收泵出口液体混合再次进行吸收;段间降液管接到下一段液体分布器内,降液管只走液体,升气帽只走气体,气液通道自动分开。本技术由于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液体首先满足循环吸收泵上液,多余部分自动分流到下一段,无需设置液位,段间降液管接到下段液体分布器内,气液通道实现自动分开;升气帽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以一个为最佳。本技术为两段及两段以上循环吸收结构组成的吸收塔,所说的多段循环吸收结构不含清洗段,各段循环吸收结构的液体分布器为开式结构,上段循环吸收结构的液体靠重力通过段间降液管自动分流到下段循环吸收结构,段间降液管接到开式液体分布器的液位内,正常运行时段间降液管只走液体不走气体;段间降液管设置在吸收塔塔体内或吸收塔塔体外均可,设置在吸收塔塔体内为最佳;段间降液管的数量为1个和多个均可,以 2-4个为最佳。液体分布器为开式分布器,即敞开式分布器,槽式、盘式、槽盘式或其他结构型式均可。段间降液管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差大于IOmm即可,以30-100mm为宜;升气帽的高度根据塔径和循环吸收泵流量确定,段间升气帽以下的空间按循环吸收泵流量计算确定, 循环液在段间升气帽以下停留时间大于30秒即可,一般以60-120秒为宜,以降低吸收塔的无效高度、减少投资。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是针对现有多段循环吸收塔结构较为复杂,操作不方便, 各段液位不好控制,很容易造成循环吸收泵抽空等问题;采用溢流管与段间降液管相结合、 段间降液管与开式液体分布器相结合的形式,取消各段液位计,只保留塔底液位,在不影响上段循环吸收泵上液的前提下,上段液体自动分流到下一段,与下段吸收液汇合再次完成吸收过程;实现多段循环吸收塔高效、稳定、无故障运行;段间升气帽的高度降低,进而降低吸收塔的无效高度,减少投资,同时降低循环吸收的动力消耗,吸收塔的高度可降低 5-15%,循环吸收的动力消耗可降低5-20%。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气体进口及气体分布器1、气体出口 2、新鲜吸收液进口 3、塔底产品采出泵 4、塔底液采出口 5、各段液体采出口 6、吸收塔塔体7、塔内件8、段间隔板9、段间降液管10、 段间升气帽11、液体分布器12、清洗液液降液槽13、清洗段内件14、除沫器15、循环吸收泵出口管16、循环吸收换热器17、循环吸收泵18、换热介质进出口管道19、塔底液位计接口 2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通过实施例队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包含吸收塔塔体7、气体进出口管道、塔内件8、 循环吸收泵、液体分布器,吸收塔塔体为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多个塔内件、循环吸收泵18、液体分布器12构成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吸收塔塔体上设置气体进出口管道;在上、下段循环吸收结构之间设置段间降液管10和段间升气帽11,段间降液管连接在下段的液体分布器内,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参照附图,气体由塔底部进入吸收塔,塔底液可全部采出也可部分采出、部分循环吸收;经过多段吸收后的气体经除沫器过滤后从塔顶排出;新鲜吸收液从塔顶进入吸收塔最上段,吸收塔最上段为清洗段,不采用循环吸收,为一次性吸收;清洗段的吸收液经过导液槽进入第一段吸收塔(吸收塔最上部的循环吸收段)的开式液体分布器与第一段循环吸收泵出口液体混合后分布到塔内件上进行吸收操作,液体集中到第一段底部空间进入吸收泵循环吸收,随着塔顶新鲜吸收液的加入,液位逐步升高,经过降液管自动分流到第二段的开式液体分布器,第二段的吸收过程及原理与第一段相同,直至塔底最后一段吸收;即使塔顶清洗段新鲜吸收液停止加入,理论上不影响各段循环吸收泵的上液量,只要循环吸收泵未停止工作,各段的吸收过程仍在进行。塔内件的型式、内件的高度、循环吸收泵的流量、循环液温度等参数根据吸收介质的数量、成分及要求进行设计;可根据设计需要在各段循环吸收泵出口采出不同成分、不同含量的吸收液。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塔内或塔外设置溢流管同时作为段间降液管,利用吸收液自身的重力,采用段间降液管与开式液体分布器相结合的办法,使上段吸收液自动分流到下段液体分布器与下段吸收液汇合来完成下段吸收过程;段间降液管分流出的吸收液是在不影响上段吸收循环吸收泵上液量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不会影响上段循环吸收泵的上液量。在塔顶新鲜吸收液停止加入的前提下,吸收过程依然可以进行,整个过程全部自动进行,无需人工调节;实现节能、稳定、连续无故障运行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含吸收塔塔体(7)、气体进出口管道、塔内件(8)、循环吸收泵(18)、液体分布器(12),吸收塔塔体为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多个塔内件、循环吸收泵、液体分布器构成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吸收塔塔体上设置气体进出口管道;在上、下段循环吸收结构之间设置段间降液管(10)和段间升气帽(11),段间降液管连接在下段的液体分布器内,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为两段及两段以上循环吸收结构组成的吸收塔,各段循环吸收结构的液体分布器为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段循环吸收无液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含吸收塔塔体(7)、气体进出口管道、塔内件(8)、循环吸收泵(18)、液体分布器(12),吸收塔塔体为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多个塔内件、循环吸收泵、液体分布器构成多段循环吸收结构,吸收塔塔体上设置气体进出口管道;在上、下段循环吸收结构之间设置段间降液管(10)和段间升气帽(11),段间降液管连接在下段的液体分布器内,段间降液管高度略低于段间升气帽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玉国,肖跃进,师军,张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凯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