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宁专利>正文

洗脚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15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鞋,更具体是一种洗脚鞋。在鞋面1的外表面上散布着凸出的颗粒2,在鞋面1的前端设置有较大、较高的颗粒3。这种洗脚鞋便于人们在洗脚时,利用双脚互动搓擦脚底和脚后跟,也便于清洗脚趾缝,且兼有穴位按摩的医疗保健作用。利用这种洗脚鞋洗脚,无论坐着或者站立,都不必弯腰、弓身、抬脚地用手搓洗,给弯腰困难者洗脚带来了便利,更可避免洗淋浴时洗脚招致的打滑摔倒。(*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鞋,更具体是一种洗脚鞋。二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洗脚时(包括在洗澡的时候洗脚),习惯于用手搓洗脚后跟、脚底和脚趾部。这在坐着洗脚时尚无特别麻烦之处,但对于弯腰困难者却显得为难。特别是在洗淋浴时的洗脚,对任何人都不方便,弓身弯腰幅度大,若采取站立式,需抬起一脚,单脚独立稳定性差,更何况是在有水甚至有洗涤用品溶液的情况下,打滑摔倒是很寻常之事。也有人洗脚时是双脚互相搓洗,但效果不好,总是洗不干净,特别是趾缝间的污物和脚底的老皮。现在各式各样的鞋子均不能解决问题。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方便地搓洗脚底和脚后跟,并兼有保健功能的洗脚鞋。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方便地清洗脚趾缝的洗脚鞋。为了实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对现在的鞋子进行了改进,在鞋面的外表面上散布着凸出的颗粒。为更方便地搓洗脚后跟,将鞋面的后部制成向上延长翘起,且在翘起部位的外表面也散布着凸出的颗粒。这些凸出的颗粒呈柱形或球形,最常见的是圆柱形。要达到更好的搓洗效果,凸出的颗粒的顶部表面需呈粗糙面。颗粒的直径为1~5mm,高度与直径之比为1.5~0.5,颗粒之间的相互间隔为2~5mm,对于老年人用的洗脚鞋,由于皮肤厚而硬,老皮多,颗粒的尺寸要取上限,制作得粗大一些,硬一些。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在鞋面的外表面的前端设置有高度为20~30mm的颗粒。这些颗粒最好采用圆柱形或水平横截面为梭形的梭状柱形,当颗粒是圆柱形时,直径为4~6mm,当颗粒是梭状柱形时,其短径为3~6mm,长径为6~12mm,长径方向与鞋的前后轴线成30°~75°夹角,左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右边近夹角,右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左边近夹角。颗粒柱体的上端部或柱体周边沿圈均布着10~20道竖向楞齿条。颗粒的数量为1~4个,且当数量大于1个时,相互间隔为15~25mm,排列方向的垂直线与鞋的前后轴线成30°~75°夹角,左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右边近夹角,右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左边近夹角。在本技术中,鞋面上散布着的凸出颗粒可以用来搓擦脚底和脚后跟。当洗脚时,人无论坐着或者站着,可以一只脚穿洗脚鞋,另一只脚光着,叠放在穿鞋脚的鞋面上,作各个方向的相对运动,用洗脚鞋面上的凸出颗粒搓擦除去脚底的污垢和老皮。脚后跟也可在洗脚鞋面上凸出的颗粒上搓擦,去达到清除污垢和老皮的目的,当人在坐着时,主要依靠鞋面上的凸出颗粒搓擦脚后跟,当人在站立时,则主要依靠鞋面后部向上延长翘起部位的外表面上凸出的颗粒搓擦脚后跟。这样,人在洗脚时就可只用双脚互动,洗完一只再洗另一只,在不必用手去搓,无论坐着洗脚或站着洗脚(包括洗澡时的洗脚),都无需弯腰,无需弓下身子,无需抬着脚,既能让弯腰困难者自己洗脚而不需别人护理,也使得洗澡者特别是洗淋浴者在洗脚时方便、有效、安全,不必抬脚独立,大大降低了打滑摔倒的可能性。此外,在本技术中,洗脚鞋鞋面上散布的凸出颗粒,在洗脚时的搓擦过程中可以对足底穴位进行有效的按摩,起到刺激穴位、通筋理气、活血散淤的作用,对身体产生保健效果。即便在不洗脚时,也可利用这种洗脚鞋在平时进行足底按摩,实现医疗保健功能。本技术的另一种方案是在洗脚鞋的鞋面的前端设置了较大较高的颗粒,这主要是用来清洗脚趾缝的。这些清洗脚趾缝的颗粒一般为圆柱形,即水平横截面为圆形,便于脚趾缝夹住颗粒时感觉圆滑。也可是梭状柱形,即水平横截面为梭形,当脚趾缝去夹时有一种由松到紧的渐变感觉,而且使得颗粒的强度足够。当这些颗粒是梭状柱形时,由于长径方向与鞋的前后轴线成30°~75°夹角,正好可以使另一只脚的趾缝正对着梭状柱的长径方向作方便的运动而清洁脚趾缝。同样的道理,若设置的颗粒数量大于1个时,它们的排列方向的垂直线也应与鞋的前后轴线成30°~75°夹角,这样,另一只脚的多个趾缝就可同时夹住多个颗粒,同时清洗多个趾缝。每只鞋上设置一个清洗脚缝的颗粒,可轮流地清洗四个脚趾缝。设置2个颗粒,可两次清洗完四个脚趾缝,设置4个颗粒,则可一次清洗完四个脚趾缝,一般情况下,设两个颗粒最好,清洗效率高,又便于在鞋面上分布。很少设置三个颗粒的。也可以在颗粒的顶面设置比颗粒周边在径向上超出2~5mm的盖状片,可以做成多种形状,如伞形、蘑菇形、冠形、平面状甚至花瓣状,一方面增加外观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控制脚趾头使其主要在平面作搓擦运动,而不至于轻易滑出,且最后滑出时还可增加摩擦效果。盖片的底面沿圈均布有10~20个楞齿与颗粒柱体连接,以增加对脚趾头的摩擦。这样的洗脚鞋,可以方便地使人在站立情况下通过双脚互动而清洗脚趾缝间的污物,而不必弯腰弓身用手去洗,从而也避免了打滑摔倒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可将本技术的两个方案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既能够清洗脚底和脚跟,也能清洗脚趾缝,同时也兼具保健作用。本技术的生产加工简单,使用普通鞋料,上模具模压即可。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型式的左脚鞋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五、具体实施方案本技术的洗脚鞋,是对现在的鞋子特别是拖鞋或凉鞋的一种改进,主要适宜于人们在洗脚时使用。图1中,鞋面1的整个外表面上均匀分布着凸出的细小颗粒2,鞋面1的后部向上延长翘起20mm,翘起部位也均匀分布着凸出的细小颗粒2。颗粒2的直径最好为2mm,高度与直径之比为1,也是2mm,颗粒2呈圆柱形,顶部表面为粗糙面,即制成网格状花纹,以增加搓擦效果。颗粒2的相互间隔为3mm。2~4个较大较高的颗粒3设置于鞋面1的前端,高度为25mm,间隔为中心距20mm。颗粒3是梭状柱形时,短径为5mm,长径为10mm,长径方向与鞋的前后轴线成40°夹角,该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右边近夹角。两个颗粒3排列方向即中心连线的垂直线与其本身的梭状柱形的长径方向同向。两个颗粒3的梭状柱顶均为冠形盖状片4,其周边比颗粒3的周边在径向上超出3mm,盖状片4的中心最厚处为2mm。盖状片4的背面有12个呈辐射状的筋条与颗粒3联结。需要特别说明,上述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本技术的全部。用不同材料以不同制造方式获得的适应不同使用人群的脚的各式具备本申请技术特征的洗脚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洗脚鞋,包括鞋面(1),其特征在于鞋面(1)的外表面上散布着凸出的颗粒(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脚鞋,其特征在于鞋面(1)的后部向上延长翘起,翘起部位的外表面上散布着凸出的颗粒(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脚鞋,其特征在于凸出的颗粒(2)是柱形或球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脚鞋,其特征在于凸出的颗粒(2)是圆柱形。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脚鞋,其特征在于凸出的颗粒(2)的顶部表面呈粗糙面。6.一种洗脚鞋,包括鞋面(1),其特征在于鞋面(1)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位有高度为20~30mm的颗粒(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脚鞋,其特征在于颗粒(3)是圆柱形或水平横截面为梭形的梭状柱形,当颗粒(3)是圆柱形时,直径为4~6mm,当颗粒(3)是梭状柱形时,其短径为3~6mm,长径为6~12mm,长径方向与鞋的前后轴线成30°~75°夹角,左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往前看时的右边近夹角,右脚鞋的夹角是从鞋的后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洗脚鞋,包括鞋面(1),其特征在于鞋面(1)的外表面上散布着凸出的颗粒(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