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块结构,该液晶模块结构包括一液晶面板、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至少一散热单元及一背板。其中,该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底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该底面与该出光面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的两面,该入光面相接在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的侧边;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该灯源位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该散热单元与该灯源相贴;该背板的材质与该散热单元相异,且位于该导光板的底面外侧,并与该散热单元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模块结构可减少该散热单元的体积,节省材料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模块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改变散热组件设置方式而节省成本的液晶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有显著地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的主流的原因。一般而言,液晶显示器内部最关键的零组件就是液晶模块结构,请同时参阅图IA 与图1B,图IA为公知液晶模块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IB为公知液晶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IA与图IB所示,一液晶模块结构1,其包括一前框11、一液晶面板12、一光学膜片 14、一导光板15、两个灯源18、两个散热单元19及一背板17。其中,液晶面板12、光学膜片 14、导光板15依次由前至后排列。灯源18为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条,且两个灯源18设置在导光板15的侧边,用以将光线的能量投射至导光板15内部。每一灯源18通过一散热单元19而紧贴在背板17的侧边,散热单元19用以将灯源18产生的高热传导至金属材质的背板17上,然后再将其温度散逸出去。前框11可用以包覆并固定在液晶面板12、光学膜片14、导光板15的周边,将前框11与背板17前后互相夹持、结合, 即可将液晶面板12、光学膜片14、导光板15、灯源18及散热单元19固定。然而,将灯源18结合在背板17上,背板17的厚度会造成整体液晶模块结构1不易更进一步地薄型化。还有,为了将散热单元19的热量散逸出去,背板17的材质也必须使用高导热系数的材质,这代表着背板17的成本也跟着提高;并且灯源18所产生的高热通过散热单元19与背板17两阶段的热传导,其导热效率当然也较差。因此,如何降低该液晶模块结构的厚度,节省散热组件的材料成本,并提升导热效率,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液晶模块结构的散热组件的材料成本。本技术另一目的在于降低液晶模块结构的厚度,满足薄型化的需求。本技术又一目的在于提升液晶模块结构的热传导效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晶模块结构,该液晶模块结构包括一液晶面板、一导光板、至少一灯源、至少一散热单元及一背板。其中,该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底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该底面与该出光面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的两面,该入光面相接在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的侧边;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该灯源位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该散热单元与该灯源相贴;该背板的材质与该散热单元相异,且位于该导光板的底面外侧,并与该散热单元相接;由此,该液晶模块结构可减少该散热单元的体积,节省材料成本。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灯源为LED灯条或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散热单元呈弯折状态,并且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相接,且该散热单元呈弯折的“L”型结构。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背板通过焊接、螺丝紧锁、叉接或卡榫结合的方式与该散热单元相接。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灯源、该散热单元及该入光面的数目均为2,且该灯源与该散热单元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两个入光面外侧。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液晶模块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设置在该液晶面板与该导光板之间。如上所述的液晶模块结构,其中,该液晶模块结构还包括一前框,该前框设置在该导光板侧边的灯源外侧处;该前框通过焊接、螺丝紧锁、叉接或卡榫结合的方式与该散热单元相接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液晶模块结构可降低厚度,达到薄型化的目的,还可以节省散热组件的材料成本,并提升导热效率,非常实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列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A为公知液晶模块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IB为公知液晶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背板与散热单元结合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组件列表如下1、2、3 液晶模块结构,11、21、31 前框,12、22、32 液晶面板,14、M、34 光学膜片,15、25、35 导光板,17、27、37、47 背板,18、沘、38、48 灯源,19、四、39、49 散热单元, 20 焊料,30 螺丝;25A 入光面,25B 出光面,25C 底面,471 插接孔,491 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同时参阅图2A与图2B,图2A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B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A 与图2B所示,一液晶模块结构2,其包括两个前框21、一液晶面板22、一光学膜片24、一导光板25、两个灯源28、两个散热单元29及一背板27。其中,两个前框21分别为长柱型的结构。导光板25包括一出光面25B、一底面25C及两个入光面25A,底面25C与出光面25B分别位于导光板25的相对的两面,两个入光面25A则相接在底面25C与出光面25B的侧边。 液晶面板22位于导光板25的出光面25B外侧。光学膜片24设置在液晶面板22与导光板 25之间;光学膜片24可以是扩散板或增亮膜,扩散板的目的在于将光线均勻地扩散混光, 增亮膜的目的在于将没有方向性的光线收敛聚集,使其在出光视角上具有较佳的光强度。 两个灯源28分别位于导光板25的两个入光面25A外侧,用以将光线的能量投射至导光板 25的内部。灯源28可以是LED灯条或CCFL。散热单元29与灯源28相贴,散热单元29呈弯折状态,并且与灯源28相贴处设置在导光板25的入光面25A外侧;散热单元29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质制成,其轮廓呈弯折的“L”型结构。背板27位于导光板25的底面25C 外侧,并与散热单元29相接;如图2B的放大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7通过焊料20焊接的方式与散热单元29相接。背板27的材质与散热单元29相异,可采用较低导热系数的金属,甚至其他非金属的塑料、聚合物或压克力材质制成。液晶面板22、光学膜片24、导光板25依序由前往后排列,再将前框21设置在导光板25侧边的灯源28外侧处,使前框21与散热单元29相接结合,即可将液晶面板22、光学膜片24、导光板25及两个灯源28固定在液晶模块结构2的内部,不会脱落。在较佳实施例中,前框21与散热单元29的结合方式,可通过焊接、螺丝紧锁、叉接或卡榫结合的方式实现。由此,本技术的液晶模块结构2的优点在于背板27的体积较大,若采用高导热系数的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晶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模块结构包括: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底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该底面与该出光面分别位于该导光板的相对的两面,该入光面相接在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的侧边;一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至少一灯源,该灯源位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至少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与该灯源相贴;一材质与该散热单元相异的背板,该背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底面外侧,并与该散热单元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又纶,李全发,
申请(专利权)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