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泵电机,电机部分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轴,油泵部分包括油泵定子和油泵转子,所述油泵部分设置在电机转轴上,与电机共用转轴,油泵与电机集成一体,取消了联轴器,减小了总体体积,所述转轴为空心结构,让油路从电机内部通过,带走了热量,实现了很好的冷却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泵电机,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油泵电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液压油泵总成通常是驱动电机与油泵本体之间是独立的结构,它们通过联轴器连接,进行动力传输,此种情况下,系统总成的体积大,因增加中间连接,同轴度精度低,工作噪音大,传动效率也较低,另外因联轴器的磨损降低了使用寿命, 维护比较繁琐;专利号为CN9622380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键槽连接的油泵电机系统,因为分别涉及两个部件即油泵与电机的传动轴,其配合的同轴度要求高,转轴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后容易产生噪音,且长时间使用,轴头会磨损,寿命短,维护比较繁杂,需要更换电机转子,另外采用键槽其配合强度要求高,强度不足会产生断裂失效。另外,市场上通常使用的油泵驱动电机多为独立结构的异步电机或直流有刷电机,因电机是独立的,无法利用油泵本身的油路系统散热,需要另外考虑散热方式,一般电机采用自然冷却或风冷,功率较大的电机采用水冷方式,但结构比较复杂,体积增大,一般不能与油泵共用,成本及体积会相应增加,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油泵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使得系统总成体积较大、无法通过油路散热、传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散热效果好、传动效率高的油泵电机。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泵电机,其中,包括油泵部分和电机部分,所述电机部分包括电机腔体、电机壳体、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轴,所述油泵部分包括出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油泵腔体、以及位于油泵腔体内的油泵定子和油泵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机转轴上,与电机部分共用转轴,所述转轴具有轴向通孔,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吸油口,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吸油口连通,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与油泵腔体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用于支撑转轴的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内部设有腔体,所述转轴位于电机腔体内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座内,所述腔体与所述通孔连通,电机壳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腔体与所述吸油口的通道。进一步地,所述油泵部分还包括油泵前盖和油泵后盖,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油泵前盖支撑在所述油泵后盖上,所述油泵转子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上。进一步地,所述油泵定子与所述油泵后盖固定在一起,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油泵前盖及油泵后盖通过螺栓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油泵后盖上设有第二支承座,所述转轴位于油泵内的一端通过含油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通孔位于油泵内的一端通过含有轴承与油泵腔体连通。进一步地,电机壳体上还设有用于连通通道和电机腔体的第一油孔,所述油泵前盖上面向电机腔体的一侧设有与油泵腔体连通的储油腔体,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上设有与所述储油腔体相通的第二油孔。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油泵前盖的配合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油泵前盖与所述油泵定子的配合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油泵后盖与油泵定子的配合面上设有第三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部分采用无刷结构。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将电机部分与油泵部分共用转轴集成一体,取消了联轴器,从结构上使油泵电机体积减小,结构更为紧凑;转轴采用空心结构使油路从油泵电机内部通过,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作用,同时循环油对两端的轴承起到了润滑作用不需要增加润滑装置,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泵电机,包括电机部分和油泵部分,电机部分包括电机腔体、电机壳体1、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5、转轴3,油泵部分包括出油口 13,与出油口 13连通的油泵腔体、油泵定子9、油泵转子10 ;所述油泵部分设置在电机的转轴3上,与电机部分共用转轴3,所述转轴3具有轴向通孔11,所述电机壳体1上设有吸油口 20,所述通孔11的一端与所述吸油口 20连通,所述通孔11的另一端与所述油泵腔体连通。具体地,所述电机壳体1上设有用于支撑转轴3的第一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内部设有腔体16,所述转轴3位于电机腔体内的一端通过轴承17安装在所述支撑座内,腔体16与通孔11连通,电机壳体1上还设有连通腔体16与吸油口 20的通道18。油泵部分还包括油泵前盖7和油泵后盖23,所述转轴3穿过油泵前盖7支撑在油泵后盖23上,所述油泵转子10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3上,所述油泵后盖23与油泵定子9 固定在一起,电机壳体1与油泵前盖7及油泵后盖23通过螺栓15固定;油泵后盖23上设有第二支撑座,转轴3位于油泵内的一端通过含油轴承12安装在第二支撑座上,通孔11位于油泵内的一端通过含油轴承12与油泵腔体连通。电机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连通通道18与电机腔体的第一油孔19,油泵前盖上面向电机腔体的一侧设有与油泵腔体连通的储油腔体8,转轴3上设有与储油腔体8相通的第二油孔21。电机部分采用无刷结构,电机壳体1与电机定子2压装后进行整体注塑和加工,转子5自动冲压完成后与转轴3压装成一体,在转子5表面安装磁钢4,磁钢4外表面铆压衬套6,在转轴3的一端安装轴承17,完成后的转子与壳体定子注塑的整体进行压装,电机部分完成组装。油泵前盖7套在转轴3上与电机壳体1安装在一起,油泵前盖7上装入油泵转子10及油泵定子9,油泵后盖23与油泵定子9固定在一起,其中电机壳体1与油泵前盖7及油泵后盖23通过螺栓15固定在一起。油泵前盖7与电机壳体1配合面上安装第一密封圈 24,油泵前盖7与油泵定子9配合面上安装第二密封圈25,油泵后盖23与油泵定子9配合面上安装第三密封圈14。油泵前盖7上加工有储油腔体8,并与油泵定子9和油泵转子10之间的气隙相通, 油泵后盖23上安装有含油轴承12,含油轴承12内孔与转轴3上的通孔11连通,油泵后盖 23上有出油口 13用于和外部管路连接。油泵电机工作时,油从位于电机壳体1上的吸油口 20进入壳体1上的通道18,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通道18进入腔体16,转轴3上的通孔11与腔体16相连,同时腔体16 与电机轴承室相连,腔体16中的油可以对轴承17进行润滑,此部分的油经转轴3上的通孔 11流入经过第二油孔21进入油泵前盖的储油腔体8,储油腔体8中的油进入油泵的定转子部分,经过油泵自身工作形成高压油流出出油口 13,进入转向系统或其他液压系统,油从转轴3的通孔11流过,带走电机转子5的发热,起到了冷却的效果;另一部分油从壳体1上的第一油孔19进入电机内部,通过电机定子2和转子5之间的气隙流入储油腔体8,与从油孔 21流出的油汇合于储油腔体8,储油腔体8中的油进入油泵的定转子部分,经过油泵自身工作形成高压油流出出油口 13,转入转向系统或其他液压系统。此部分油从电机定转子气隙流过,带走了定转子部分散发的热量,起到了很好的散热效果。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将电机部分与油泵部分共用转轴集成一体,取消了联轴器,从结构上使油泵电机体积减小,结构更为紧凑;转轴采用空心结构使油路从油泵电机内部通过,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作用,同时循环油对两端的轴承起到了润滑作用不需要增加润滑装置,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泵电机,包括油泵部分和电机部分,所述电机部分包括电机腔体、电机壳体、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轴,所述油泵部分包括出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油泵腔体、以及位于油泵腔体内的油泵定子和油泵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机转轴上,与电机部分共用转轴,所述转轴具有轴向通孔,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吸油口,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吸油口连通,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与油泵腔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德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