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1302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用于传输物件。传输装置包括本体、弹性拉力件以及传输件。本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物件由第一端被传输至第二端。弹性拉力件具有吊绳与第一弹性件。吊绳跨设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且在第二端能够被拉动。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吊绳且另一端固定于本体的第一端。当物件被传输至第二端时,第一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传输件设置于本体且能够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移动。传输件固定于弹性拉力件的吊绳。传输件具有承载部与推动部。承载部承载物件,推动部自承载部向上突出以推动物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传输装置具有单向传输功能及自动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物件的传输省时省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输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物件单向传输功能并可自动复位的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操作人员通常需要相互传输料件以进行相应的操作。目前, 操作人员通常会将料件放置于托盘中,然后通过料件供应架将托盘推至其它操作人员的前方,或者,利用电动皮带实现料件的传输。然而,上述人工推动料件的传输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因操作人员施力不当而造成托盘中料件不良的问题。另外,利用电动皮带实现的传输方式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用于传输物件。传输装置包括本体、弹性拉力件以及传输件。本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物件由第一端被传输至第二端。弹性拉力件具有吊绳与第一弹性件。吊绳跨设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且在第二端能够被拉动。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吊绳且另一端固定于本体的第一端。当物件被传输至第二端时,第一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传输件设置于本体且能够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移动。传输件固定于弹性拉力件的吊绳。传输件具有承载部与推动部,承载部承载物件,推动部自承载部向上突出以推动物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还包括两个定滑轮,分别固定于本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且吊绳由两个定滑轮牵引。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导向轴,传输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导向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导向轴且邻近于本体的第二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为弹簧。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推动部呈阶梯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传输件的推动部自承载部对应于本体的第一端的一端向上突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弹性拉力件为弹簧平衡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是在本技术提供的传输装置中,当吊绳在第二端被拉动时,吊绳能够带动传输件自本体的第一端移动至第二端,且物件在传输件的推动部的推动下能够自第一端传输至第二端。当吊绳在第二端被释放时,传输件在弹性拉力件的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回复至本体的第一端,同时传输件会与物件脱离。因此,实现传输装置的单向传输功能及自动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物件的传输省时省力。此外,利用本技术提供的传输装置也节省了生产制造的成本。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与图IB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作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IA与图IB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IA 与图IB0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传输装置1用于传输物件。传输装置1包括本体10、弹性拉力件12、传输件14以及两个定滑轮1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A所示,本体10为料件供应架,且其具有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传输件14设置于本体10且能够于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之间移动。另外,如图 IB所示,弹性拉力件12设置于本体10。两个定滑轮16分别固定于本体10的第一端101 与第二端10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A与图IB所示,弹性拉力件12包括吊绳120与第一弹性件 121。吊绳120跨设于本体10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且在第二端102能够被拉动。具体而言,吊绳120由固定于本体10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的两个定滑轮16牵引,从而便于拉动吊绳120并减小吊绳120的磨损。第一弹性件121的一端连接于吊绳120且另一端固定于本体10的第一端101。在此,弹性拉力件12为弹簧平衡器。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拉力件12也可包括相互连接的弹簧平衡器与吊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A所示,本体10还具有两个导向轴104与两个第二弹性件 106。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定导向轴104与第二弹性件106的数目。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其它数目的导向轴104与第二弹性件106。另外,第二弹性件106分别设置于导向轴104且邻近于本体10的第二端102。在此,第二弹性件106较佳地为弹簧。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二弹性件106的类型。在本实施例中,传输件14可移动地设置于导向轴104。具体而言,如图IA所示,导向轴104上套设轴套105,传输件14固定于轴套105。这样,传输件14利用轴套105可沿导向轴104在本体10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A所示,传输件14具有承载部140与推动部141。承载部140 承载物件,推动部141自承载部140向上突出以推动物件。在此,推动部141自传输件14 的承载部140对应于本体10的第一端101的一端向上突出。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当传输件14承载物件自本体10的第一端101移动至第二端102时,推动部141 能够推动物件自本体10的第一端101移动至第二端102。因此,可采用较小尺寸的传输件 14来传输较大尺寸的物件,节约制造成本。当传输件14自本体10的第二端102回复至第一端101时,推动部141不会对物件产生推动作用。这样,可实现传输件14的单向传输功能。其中,推动部141呈阶梯状。这样,便于推动物件,同时也避免物件与传输件14脱离时卡住物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B所示,传输件14还具有固定部142。固定部142固定于弹性拉力件12的吊绳120。其中,为确保传输件14在本体10的导向轴104上平稳地移动,固定部142位于两个导向轴104之间。这样,吊绳120利用固定部142可施加平衡的拉力于传输件14。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作动示意图。请参考图IA至图 2。在本实施例中,物件2为托盘,托盘中可放置各种料件,例如电路板等。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以下具体说明传输装置1的作动过程。在本实施例中,当操作人员将物件2放置于传输件14上,并在本体10的第二端 102拉动弹性拉力件12的吊绳120时,由于传输件14固定于吊绳120且推动部141推动物件2,因此,吊绳120会带动承载物件2的传输件14与物件2 —起沿第一方向Dl移动(即自本体10的第一端101移动至第二端10 。这样,传输件14的推动部141能够将物件2 自本体10的第一端101推动至第二端102。其中,当物件2被传输至本体10的第二端102 时,第一弹性件121处于拉伸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当操作人员拉动吊绳120以带动传输件14至适当位置(例如,物件2接触本体10的第二弹性件106的位置)时,操作人员可释放吊绳120。此时,在弹性拉力件12的第一弹性件121的弹力作用下,传输件14会向第二方向D2移动,最终回复至本体10的第一端101,从而实现传输件14的自动复位功能。其中,第二方向D2为第一方向 Dl的反方向。具体而言,当传输件14在第一弹性件121的弹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D2移动时,由于传输件14与物件2之间不存在相互挡止关系,且物件2也受到重力作用,因此,物件2不会随传输件14 一起沿第二方向D2移动。这样,传输件14可与物件2脱离。此外,脱离传输件14的物件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输装置,用于传输物件,其特征是,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本体,其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物件由所述第一端被传输至所述第二端;弹性拉力件,其具有吊绳与第一弹性件,所述吊绳跨设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且在所述第二端能够被拉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吊绳且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端,当所述物件被传输至所述第二端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以及传输件,其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移动,所述传输件固定于所述弹性拉力件的所述吊绳,所述传输件具有承载部与推动部,所述承载部承载所述物件,所述推动部自所述承载部向上突出以推动所述物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福春刘洪群李德泰
申请(专利权)人: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