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肺复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7988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同步进行心、肺功能复苏的复苏器。由于采用了气缸式控制阀与鼓气囊,呼吸器的特殊配合结构;令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两种操作能交替同步进行。又由于其结构简单,可随身携带,对及时挽救突发患者的性命起到大型器械无法替代的作用。广泛适用于医院、公共场所和家庭使用。(*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同步进行心脏停跳和肺自主呼吸停止的复苏治疗的医疗器械。以往的鼓气式人工呼吸器只能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那些因心脏停跳,导致脑缺氧而造成肺自主呼吸停止的患者就无能为力了。而大型的心、肺复苏机只有在设备齐全的大医院才拥有,对于大多数因心脏骤停而引起自主呼吸停止的患者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的能同步实现心肺功能复苏的医疗器械。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见附图说明图1,复苏器由鼓气按压器(1)经导气管道与呼吸器(2)联结而成,鼓气按压器(1)的气缸式控制阀(3)从顶部装嵌入鼓气囊(4)之中密封连接,控制阀(3)的内腔呈倒置的桶形,其向下开口与鼓气囊(4)内腔连通,其上端有通气孔(5)在鼓气囊(4)以外与大气接通,气缸(3)的内壁上有至少一条凹入的泄气槽(6),活塞(7)置于控制阀(3)的筒状内腔中与该内腔气密贴合,在活塞(7)与控制阀(3)内腔顶之间置有压缩弹簧(8),弹簧(8)两端分别固接于与活塞(7)及控制阀(3)的连接位置,鼓气囊(4)上有出气孔(9)经导气管道连接在呼吸器(2)的进气孔(10)上,在控制阀(3)位于鼓气囊(4)中的壁上还开有带单向阀(24)的进气孔(25),鼓气囊(4)内腔下底部有一与活塞(7)位置对应的凸台(26),鼓气囊(4)的下底部有按压件(11),呼吸器(2)上有一中央带单向通气裂口(12)的弹性膜(13),弹性膜(13)的周边与呼吸器(2)内腔壁气密贴接,弹性膜(13)与和其贴靠着的呼吸器之突出的内腔壁之间有开在内腔壁上的排气孔(14),呼吸器(2)的另一端有口腔通气罩(15)。带单向阀(24)的进气孔(25)最好与泄气槽(6)连通。使用时将按压件(11)置于患者体表胸部胸骨位置,按压控制阀(3)的上顶部,由于这时活塞(7)处于阀(3)内腔壁下端开口部之上,与内腔壁气密贴合,所以,压缩空气经出气孔(9)、导气管道、呼吸器(2)的进气孔(10)令弹性膜(13)受向下气体压力而形变为下凹状,一方面将排气孔(14)压封,一方面使进气裂口(12)打开,气流进入呼吸器(2)内腔,经罩住患者口部的通气罩(15)压入患者肺部。当阀(3)下降至凸台(26)接触位置后,凸台(26)将活塞(7)向上顶,将弹簧(8)压缩,当活塞(7)上升至控制阀(3)带有泄气槽(6)的位置之时,鼓气囊(4)内的压缩空气从泄气槽(6)经通气孔(5)排出,这时,由于进气孔(10)失去气压,因此,呼吸器(2)内腔下部的气压将弹性膜(13)上顶,令弹性膜向上形变为凹状,一方面将进气裂口(12)压封,一方面迫开膜(13)露出排气孔(14),这时患者肺部CO2废气经排气孔(14)排出大气中。当弹簧(8)被压缩时,医生可以进行按压心脏操作,持续5次后,上提鼓气按压器(1)上部,大气压力推开单向阀(24),空气从进气孔(25)进入鼓气囊(4)内腔,同时,活塞(7)位置还原,此时可以进行第2次操作……,周而复始,完成人工心肺同步复苏的手工医疗操作。本技术可作如下完善在鼓气囊(4)内腔有至少一个双杆交叉在一起,交叉点为活动栓定位的X型支架(17),各杆分别在鼓气囊(4)上、下顶板内壁的一个端脚上被一活动栓(16)定位,在鼓气囊(4)内腔上、下顶板内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压缩复位弹簧(20)。在将鼓气按压器(1)压缩之时,在支架(17)导向限位作用下,弹簧(20)被平稳地压缩。支架(17)可以前、后各装一个,也可以在三面或四面各装一个,弹簧(20)可以装一个将阀(3)套在其中,也可以在阀(3)的周围均衡地装3个或4个小弹簧(20),阀(3)就能垂直于凸台(26)。在第一次心肺复苏操作完成后,在下压的外力消失后,被压缩的弹簧(20)的回弹力令鼓气按压器(1)形状还原,以利于第二次操作的进行。本技术还可作如下的改变在支架(17)的能沿鼓气囊(4)顶板内壁滑动的端脚(18)的滑动轨迹上设有可调限位卡销(19)。卡销(19)是由一与传动齿轮(28)啮合着的,嵌入囊(4)顶板的滑动凹槽(29)中的带有卡凸的滑动齿杆(30)组成,齿轮(28)的柄套穿顶板,在鼓气囊(4)外该柄穿套有防自转锁紧卡(31),卡(31)之上有把手(32)固定在齿轮(28)的柄顶端。这样支架(17)的伸缩可以根据对患者人工呼吸需要的进气量而调节。另外,带单向阀(24)的进气孔(25)也可以改为开在鼓气囊(4)顶板的壁上。本技术的弹性膜(13)可以做成是一个靠近周边有环形上凹(22)的、中央呈漏斗状并且漏斗下端为通气裂口(12)的弹性形变通气阀,上凹(22)与其下方呼吸器(2)内腔壁上凸出定位密封凸突(23)形状吻合,位于环形上凹(22)和凸突(23)之间的呼吸器(2)的内腔壁上有排气孔(14)。漏斗状的结构使进气裂口(12)的开闭功能更准确而可靠,环形上凹(22)与密封凸突(23)在膜(13)弹性形变时的配合使排气孔(14)的开闭功能更为准确可靠。为了完善复苏器的功能,位于鼓气囊(4)顶板之上的控制阀(3)壁上有一调节气压孔经导管接带有限压阀(34)的缓冲气袋(35),限压阀(34)中有两个能调节开启力度的阀门,其中一个是单向阀,控制通往大气的卸压孔,另一个是双向阀,位于通往缓冲气囊(35)的通道。当患者需要用纯氧进行人工呼吸时,先关闭通往呼吸器的气体通道,将氧源的经调压的纯氧经连接于进气孔(5)的导管输入控制阀(3)中,首先充入鼓气囊(4),当氧气充满后,气压上升,到气压高于限压阀(34)通往缓冲气囊(35)的可调压双向阀门的额定值时,推开阀门进入并充满缓冲气囊(35),若此时不进行人工呼吸操作,气压会继续上升,一旦超过控制卸压孔的单向阀的额定值时,推开该阀,氧气从卸压孔排出。在进行人工呼吸操作时,接通上述已关闭的通道,当人工心脏按压完成后,在弹簧(20)的作用下,鼓气囊(4)迅速还原,令控制阀(3)内腔气压迅速下降,缓冲气囊(35)内气压与阀(3)内腔气压之差大于额定值时,令通道上的双向阀门向阀(3)方向打开,氧气回输到鼓气囊(4)内腔。总之,控制阀(3)与缓冲气囊(35)之间的双向阀门在一定的压力额定值之下,平衡着鼓气囊(4)内的氧气压,使人工呼吸操作时患者能得到一个较安全而稳定的氧气供应。本技术还可以以电击起搏的方式代替人工心脏按摩,可以在按压件(11)上装上电极(36),经导线和启动开关(37)与心脏起搏电源(38)连接。这样,将按压件(11)放置好后,将另一电极一端接患者身体,一端接起搏电源(38)的另一端,人工呼吸操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连行电击的心脏按摩。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以做出其它电路连接方式,例如将另一电极装在阀(3)的下端开口处,或装在支架(17)的可调限位卡销(19)上等等,与按压件(11)上的电极(36)配合实现不同的方式的心肺复苏操作。本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在按压件(11)的下端套接一具有向内凹的空腔的弹性罩(42)。罩(42)一般采用橡胶做成,但也可以采用其它弹性材料,如塑料等。罩(42)的作用主要是在按压件(11)向下按压心脏时,罩(42)弹性变形将空气排出凹状空腔,使凹状空腔与人体表面之间形成真空;大气压的作用通过罩(42)将按压件(11)吸附在患者体表的作用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复苏器由鼓气按压器(1)经导气管道与呼吸器(2)联结而成,鼓气按压器(1)的气缸式控制阀(3)从顶部装嵌入鼓气囊(4)之中密封连接,控制阀(3)的内腔呈倒置的桶形,其向下开口与鼓气囊(4)内腔连通,其上端有通气孔(5)在鼓气囊(4)以外与大气接通,气缸(3)的内壁上有至少一条凹入的泄气槽(6),活塞(7)置于控制阀(3)的筒状内腔中与该内腔气密贴合,在活塞(7)与控制阀(3)内腔顶之间置有压缩弹簧(8),弹簧(8)两端分别固接于与活塞(7)及控制阀(3)的连接位置,鼓气囊(4)上有出气孔(9)经导气管道连接在呼吸器(2)的进气孔(10)上,在控制阀(3)位于鼓气囊(4)中的壁上还开有带单向阀(24)的进气孔(25),鼓气囊(4)内腔下底部有一与活塞(7)位置对应的凸台(26),鼓气囊(4)的下底部有按压件(11),呼吸器(2)上有一中央带单向通气裂口(12)的弹性膜(13),弹性膜(13)的周边与呼吸器(2)内腔壁气密贴接,弹性膜(13)与和其贴靠着的呼吸器之突出的内腔壁之间有开在内腔壁上的排气孔(14),呼吸器(2)的另一端有口腔通气罩(1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惠玲钟宗煌陈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