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包括电场能量收集装置、
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电能调理单元,电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磁场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导线分别与
电能调理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原理简单,实现方便,充分利用了高压变电
站中电磁能量丰富的固有优势,可有效解决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供给瓶颈问题。本实用新
型自供能装置,结构简单,体积适中,安装方便,稳定高效,经济实用,对推广无线传感器
网络技术和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具有重大意义。(*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的自供能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 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面向目标信息的实时监测网络, 其最突出优点是传感节点占用空间小和无线数据传输方式,特别适用于环境条件复杂苛刻、 布线困难的工业环境,被认为是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无线传感器技术并未像 人们当初预想的那样快速市场化,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制约瓶颈便是能量供给问题。为解决无线传感器的供能问题,人们研究了许多方法①增加电池的储能密度,但电池 储能总有一定限度,因此供能寿命有限,需重复充电,体积与质量较大,频繁更换电池既不 经济也不现实;②降低传感器功耗以延长使用寿命,但仅可推后电池更新时间,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传感器的持续供能问题。为此,自供能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通过收集周围环境中 其它形式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为传感器或其它电子设备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理论 上无寿命限制的电能供给技术。自供能技术以其独有的自持续性(self-sustaining)特点,大 大拓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空间。根据周围空间可利用潜在能量源形式,如太阳能、振动能、化学能、风能、声能、热能、 电磁能等,自供能技术采取的电能转换机理和方法也各异。基于光伏效应的太阳能电池发展 较为成熟,具有清洁、环保、价廉、可再生的优点,但其输出功率受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 太大而不稳定;再者,提高收集能量时需显著增大电池板面积,这与传感器节点微小化的要 求相矛盾。基于振动的电能转换原理分为电磁式、静电式和压电式,该类能量收集器具有体 积小、感测频率高、工艺兼容性好、适于恶劣环境等优点,但目前还存在输出功率偏小、集 成度不高、装配精度较低等缺点,实用化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基于热能、风能与声能等的 多种自供能技术,尽管原理新颖,但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较大距离。无线传感器采用何种自供能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影响,在众多潜在能源中选 择最优集能方式。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兼具技术与经济优势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变电站内不仅工频高压母线与连接线缆密布,而且电暈放电与 操作冲击等现象时时发生,自然形成了工频与高频共生,近场与远场耦合交融,传导与辐射 并存的空间强场环境。500kV变电站的实测数据表明,电场强度可达18kV/m,磁场强度可 达7.62/zT。因此,针对变电站的特殊电磁环境,收集丰富的电磁场能量为无线传感器供电,具有其他自供能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其既不像太阳能受黑夜及天气影响巨大,也不像振动能那样需要密切的物理接触,在变电站特殊环境条件下可实现对无线传感器提供稳定、持续、经济的能源,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节省能源,经济实用,可有效解决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供给瓶颈问题的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包括电场能量收集装置、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电能调理单元,电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磁场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能调理单元连接。所述电场能量收集装置为球形收集电容,其包括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之间设有绝缘介质层,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内通过一高频开关连接。所述磁场能量收集装置为磁能收集感应环,其由若干个相同圆环按一定空间角度均匀交叉排列成球形,每个圆环皆由若干匝导线缠绕而成。所述电能调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存储电路和稳压输出电路。整流电路为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用一个超级电容器实现存储电路的存储功能,通过现有的可编程稳压电路可实现2 5伏的稳定电压输出。所述电能调理单元和电场能量收集装置设置于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原理简单,实现方便,充分利用了高压变电站中电磁能量丰富的固有优势,可有效解决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供给瓶颈问题。自供能装置结构简单,体积适中,安装方便,稳定高效,经济实用,对推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具有重大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为球形集能电容结构图3(a)为磁能收集感应环的正视图3(b)为磁能收集感应环的俯视其中,Ml、 M2分别为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J为绝缘介质层,S为高频开关;U、 L2和L3为不同圆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l-图3中, 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包括电场能量收集装置、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电能调理单元,电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磁场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能调理单元连接。所述电场能量收集装置为球形收集电容,其包括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之间设有绝缘介质层,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内通过一高频开关连接。所述磁场能量收集装置为磁能收集感应环,其由若干个相同圆环按一定空间角度均匀交叉排列成球形,每个圆环皆由若千匝导线缠绕而成。所述电能调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存储电路和稳压输出电路。整流电路为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用一个超级电容器实现存储电路的存储功能,通过现有的可编程稳压电路可实现2 5伏的稳定电压输出。所述电能调理单元和电场能量收集装置设置于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内。图l为基于空间电磁能的自供能技术整体方案示意图。步骤A为电场能收集,利用本技术提出的球形集能电容将电场能转化电能;步骤B为整流,将从球形电容得到的波形较差的电流调理为理想波形;步骤C为存储,将整流后的电流存储到电容器中方便无线传感器使用;步骤D为输出,为无线传感器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出。步骤E为磁能收集部分,因磁能相对较弱,转化的电能有限,仅作为辅助能量源接入存储电路。图2为球形集能电容结构,包括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M和M2,中间J为绝缘介质层以及一高频开关S。开关断开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由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M,和M2组成的两金属电极板之间将出现电压差,金属电极板上出现感应电荷;开关闭合时将两金属电极板短路,将产生一个短路脉冲电流, 一旦感应电荷都随着脉冲短路电流传导出去,两金属电极板之间电压差为零;结束两金属电极板短路,电压差出现,两金属电极板上将会感应出新的电荷可供提取。以较高的频率重复上述过程,就可得到由电场能量转化而来的间歇电流,实现了电场能到电能的简单转化。这种拓扑结构有以下优点①易于计算其表面感应电荷与电场的关系;②近似封闭的金属面还为内置调理电路提供了电磁屏蔽;③电场的畸变程度较小,可避免可能的尖端放电现象。图3(a)和图3(b)分别为磁能收集感应环的正视图和俯视图。磁能收集感应环由数个相同圆环按一定空间角度均匀交叉排列成球形,每个圆环皆由若干匝导线缠绕而成。为说明方便,本图仅采用3个圆环L L2和Ls,相隔120度交叉排列,(a)为正视图,(b)为俯视图。实际应用中,圆环的个数可根据现场需要制定。磁场能量的收集方法类似于天线接受电磁波,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当磁能收集感应环中的线圈交链空间磁通变化时,线圈中将感生电动势,同球形电容一样,通过在线圈的两出线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场能量收集装置、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电能调理单元,电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磁场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能调理单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场能量收集装置、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电能调理单元,电场能量收集装置和磁场能量收集装置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能调理单元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电场能量收集装置为球形收集电容,其包括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之间 设有绝缘介质层,上下两个金属半球壳内通过一高频开关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电磁能的无线传感器自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庆民,黄金鑫,张黎,吕鑫昌,
申请(专利权)人:李庆民,黄金鑫,张黎,吕鑫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