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8191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尤其是一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中的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针对现有碰撞风门门外拉杆组件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了一种可以对称设置且能保证电机车通过的门外拉杆组件,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7)侧壁平行;在门扇(5)开启最大时,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7)长度。可用于井下巷道的通风系统中。(*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尤其是一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中的碰撞 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
技术介绍
风门是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井下气流分配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使用的 风门主要分为电控风门和碰撞风门。如图1所示,碰撞风门,包括门框和与门框铰接并沿巷道中心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门扇 ,门扇转轴位于巷道两侧,门扇向门外转动开启;门扇转轴的顶端向门里一侧倾斜,其上下 边缘靠近门扇转轴的一端向门里倾斜;每个门扇的门里一侧与门里拉杆铰接,门里拉杆另一 端与其底座上的转盘铰接,转盘与底座的基座铰接,从而组成一个曲柄摇杆机构;而门扇的 门外一侧固定有导杆,导杆上设置有可沿其滑动的滑块,门外拉杆一端与滑块铰接,另一端 与其底座铰接,从而组成一个回转导杆机构;门外拉杆和门里拉杆远离门扇的一端都比另一 端更靠近巷道壁,从而在风门两侧各形成一个喇叭口。这里的门里即风压低的一侧,门外即 风压高的一侧。电机车通过时,通过电机车对门里拉杆或门外拉杆的撞击,迫使门里拉杆或门外拉杆位 移并导致整个结构随之调整,从而使风门打开。电机车通过后,由于门扇转轴倾斜,在重力 作用下,门扇自动关闭,整个结构随之复位。为了保证电机车顺利通过风门,电机车从门里到门外时,通过固定在门扇上的门弓与电 机车的接触保证了电机车通过的过程中风门始终开启;电机车从门外进入门里时门外拉杆没 有门弓的协助,通常采用增大风门开启角度,减小门外拉杆顶点与门扇之间的距离的措施, 确保电机车通过,但这样就需要延长门外拉杆长度,造成两侧门外拉杆出现交叉,即两侧门 外拉杆的地面投影线相交,这样在实施中就需要将两侧门外拉杆上下错开,即一上一下或与 地面之间的夹角一大一小,但这样会导致整个风门的受力不平衡,容易造成相关部件的损坏 ,而电机车通过时,门扇从最大开启位置复位与电机车碰撞会造成对风门和电机车的额外冲 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碰撞风门门外拉杆组件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称设置且能保证电机车通过的门外拉杆组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门外 拉杆一端与门外拉杆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滑块铰接,滑块的导杆固定在门扇上,门外拉杆的 顶点和同侧的门弓的顶点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侧壁平行;在门扇开启最大时,门外拉杆的顶 点和同侧的门弓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长度。这里的顶点即门弓和门外拉杆在某一位置时离同侧巷道壁最远的点,随着门扇和门外拉 杆的转动,顶点随其位置不同可能不同。电机车侧壁指电机车与巷道壁平行的壁,同侧的门 外拉杆的顶点和门弓的顶点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侧壁平行,因此风门关闭时,两侧门外拉杆 不会交叉,为对称设置提供了可能;门扇开启最大时,同侧的门外拉杆的顶点和门弓的顶点 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长度,保证了电机车在与门外拉杆脱离前与门弓接触,利用与门 弓的接触保证了电机车的顺利通过,且避免了门扇复位时与电机车碰撞产生的冲击。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风门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风门最大开启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门外拉杆2—端与门外拉杆 底座1铰接,另一端与滑块3铰接,滑块3的导杆4固定在门扇5上,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 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7侧壁平行;在门扇5开启最大时,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 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7长度。本实施例中的门内拉杆部分与现有 技术相同,图中未画出。同侧的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7侧壁平行,而电机车7侧 壁与风门对称中心线平行,两侧门弓6在风门关闭时之间有间歇,因此两侧门外拉杆2之间也 有间隙,避免了交叉为对称设置提供了可能;门扇开启最大时,同侧的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 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7长度,而顶点连线又与电机车7侧壁平行,保证了 电机车7在与门外拉杆2脱离前与门弓6接触,利用与门弓6的接触保证了电机车7的顺利通过 ,且避免了门扇5复位时与电机车7碰撞产生的冲击。门外拉杆2具体分为三段,与滑块3铰接的避让段,避让段为弧形,弧长与滑块3移动范 围相适应,弧高与门扇5厚度及导杆4高度相适应,避免了门外拉杆2与门扇5的干涉;与其底座l铰接的碰撞段,碰撞段为直线,是门外拉杆2主要的受力和传力部分,其长度和设置的斜度通过安装空间的长度、风门最大开启和关闭时与门弓6的位置关系加以确定;避让段和碰撞段之间通过过渡段连接。这里的避让段出了是弧形以外也可以是V形等形状,而碰撞段也可以为弧形等。门扇5关闭时,与门外拉杆2铰接的滑块3位于导杆4的起始位置,从而确定左右门扇5的 关闭位置避免两侧门扇5及门外拉杆2移位过渡产生的碰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门外拉杆(2)一端与门外拉杆底座(1)铰接,另一端与滑块(3)铰接,滑块(3)的导杆(4)固定在门扇(5)上,其特征在于: 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7)侧壁平 行; 在门扇(5)开启最大时,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车(7)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碰撞风门的门外拉杆组件,门外拉杆(2)一端与门外拉杆底座(1)铰接,另一端与滑块(3)铰接,滑块(3)的导杆(4)固定在门扇(5)上,其特征在于门外拉杆(2)的顶点(8)和同侧的门弓(6)的顶点(9)之间的连线与电机车(7)侧壁平行;在门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越
申请(专利权)人: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