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并行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布线架构,包括一侵扰线及一受扰线,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上均接入了若干延时模组,侵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等于受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低串挠的方法,特别是一种降低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方法。
技术介绍
串扰是一个信号在传输信道上传输时,因电磁耦合而对相邻近的传输线产生的影响,其 表现为在被干扰的信号上注入了一定的耦合电压。在数字电路中,串扰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而且随着信号速率的提高和产品外型尺寸越来越小,数字系统总串扰也急剧增加,过大的 串扰会影响到系统的性能,甚至引起电路的误触发,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业界也出现了各种降低串扰的方法,如中国专利申请第CN 1953639A号公布说明书所揭示的一种降低并行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布线架构及方法,其中 的并行信号线包括相互平行的一侵扰线和一受扰线,其将受扰线分成若干段,各段之间通过 一延时模组连接,通过延时模组的延时而避免串扰的叠加,很好的降低了串扰。但是由于在 受扰线中加入了延时模组,导致了受扰线和侵扰线上传输的信号不同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有必要提供一种能降低串扰并能保证信号同步传输的信号线。一种降低并行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布线架构,包括一侵扰线及一受扰线,所述侵扰线 和所述受扰线上均接入了若干延时模组,侵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等于受扰线上接 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侵扰线和受扰线上的延时模组的延时时长相等,保证了其上 信号传输的同步性。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降低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架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降低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架构的另一示意图。图3是图1中降低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架构的又一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降低信号线间远端串扰的架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降低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架构的另一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降低信号线间远端串扰的架构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其为本专利技术一对平行的信号传输线IO,其包括一侵扰线ll、 一受扰线12, 以表示两信号线间的互感,L表示各信号线的感抗,Q表示两信号线间的互容,C表示各信 号线的容抗,Tr表示侵扰线中传输信号上升沿延时,Tpd表示受扰线中串扰信号传输的时间 ,则远端串扰FEXT的计算如下FEXT[%]=-Tpd/2 TrX (U/L-Cra/C),可见侵扰线对受扰线在 各时间点的远端串扰将随受扰线中串扰信号传输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各信号线间的各介 电参数一定的条件下,所述并行信号线越长,Tpd越大,则其远端串扰叠加得越多。图l中的侵扰线ll和受扰线12的长均为h,侵扰线11包括一第一端113和一第二端115,受 扰线12包括一第一端123和一第二端125,侵扰线11和受扰线12相对一一维坐标轴x平行排列 ,侵扰线ll和受扰线12的第一端113和123与该坐标轴x的原点0对齐,则两第一端113和123的 坐标均为0,两第二端115和215的坐标均为h,取一距离^h/n, n为大于或等于3的奇数,再 取三个数a、 b和c,使a+b+c二s,且a、 b和c均小于s,在侵扰线l 1的坐标为a和h-b处分别接入 一第二延时模组200,在受扰线12的坐标为a+s、 a+2s…a+0. 5X (n-1) Xs、 a+c+O. 5X (n-1) Xs、 a+c+O. 5 X (n+l) Xs…a+c+(n-2) Xs处分别接入一第一延时模组lOO,共接入了n-l个第 一延时模组IOO,第一延时模组100的延时时长为Td,且Td大于或等于0.5X Tr,则受扰线 12上n-1个第一延时模组100的总延时时长为(n-1) X t d,第二延时模组200的延时时长为 0.5X (n-l) X td,则侵扰线11上的两个第二延时模组200的总延时时长为(n-1) X t d,与 受扰线12的总延时时长相等。所以信号在侵扰线11和受扰线12上传输时所受的延时相等,从 而保证了信号的同步性,下面来分析上述侵扰线11和受扰线12是如何降低串扰的。信号开始在高速信号传输线10上同步传输,侵扰线11上传输的信号Q1在第一端113开始 传输,并同时开始在受扰线12的第一端123上产生一远端串扰FEXT1,远端串扰FEXT1与信号 Ql—起向前传输,且远端串扰FEXT1在信号Q1的影响下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当 信号Ql和远端串扰FEXTl传输到坐标a处时,信号Q1受到此处第二延时模组200的延时而停留 在此处,远端串扰FEXT1继续向前传输,此时远端串扰FEXT1和信号Q1不再同步,远端串扰 FEXT1不再受到信号Q1的影响而不再继续变大, 一段时间后,远端串扰FEXT1传输到受扰线 125上坐标为a+0. 5X (n-1) Xs处,此时该远端串扰FEXT1经过了 (n-1) XO. 5个第一延时模 组100,被延时时长为(n-1) X0.5XTd,从而与信号Q1的延时时长相等,信号Q1和远端串 扰FEXT1再次在信号传输线10上同步传输,信号Q1对远端串扰FEXT1影响而让远端串扰FEXT1 在传输时逐渐变大,当信号Ql和远端串扰FEXTl传输到坐标为a+c+0.5X (n-1) Xs处时,此 时远端串扰FEXT1受到第一延时模组100的延时而停留在此处,信号Q1继续向前传输而不再与 远端串扰FEXT1同步,远端串扰FEXT1没有受到信号Q1的影响而不再继续变大, 一段时间后,信号Q1传输到坐标(h-b)处,此时信号Q1经过了2个第二延时模组200,被延时时长为( n-l) X td,远端串扰FEXT1经过了 (n-l)个第一延时模组IOO,被延时时长为(n-l) X t d,从而与信号Q1的延时时长相等,信号Q1和远端串扰FEXT又一次在信号传输线10上同步传 输,信号Q1对远端串扰FEXT1影响而让远端串扰FEXT1在传输时逐渐变大,直至信号Q1和远端 串扰FEXT1分别同时传到侵扰线11和受绕线12的第二端115和125而从信号传输线1 O上输出, 则此时远端串扰FEXT1 [%]=-T(a+b+c)/2 t rX (Lra/L-Cra/C),其中T(a+b+c)为信号远端串绕FEXTl传 输(a+b+c)长度的时间,且^a+b+『h/n,所以采用本专利技术加入延时模组的高速信号线产生 的远端串扰仅为没加入延时模组的高速信号线产生的远端串扰的1 /n,且本专利技术的侵扰线11 和受绕线12上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间相等,保证了传输的信号的同步性。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本专利技术使信号Ql在侵扰线ll的开始处的一段距离a、中间处的一段 距离c和最后处的一段距离b上传输时产生的串扰信号与在侵扰线ll的其他部分上传输时产生 的串绕信号不同步,避免了串绕信号叠加在一起。且侵扰线ii的其他部分也被延时模组ioo 和200平均分成了(n-l)段,每段的长度均为s,信号Q1在侵扰线11的每一段上传输时产生的 串绕信号与在其他段上传输时产生的串绕信号也均不同步,例如当信号Q1在侵扰线11上坐标 a和坐标(a+s)两处之间传输时,其产生的远端串扰由于坐标a处的第二延时模组200的存在 ,而不会与信号Ql在侵扰线ll的坐标O和坐标a的两处之间传递时产生的远端串扰相叠加,且 由于坐标(a+s)处的第一延时模组100的存在,而将远端串扰延时,让其不与信号Q1在继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低并行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布线架构,包括一侵扰线及一受扰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上均接入了若干延时模组,侵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等于受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并行信号线路间远端串扰的布线架构,包括一侵扰线及一受扰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上均接入了若干延时模组,侵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等于受扰线上接入的延时模组延时时长。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布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侵扰线和所述 受扰线的长度均为h,所述侵扰线包括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受扰线包括一第一端和一 第二端,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相对一一维坐标轴平行排列,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坐标轴的原点相对,取一距离s二h/n, n为大于或等于3的奇数,再取三个数a 、b和c,使a+b+c二s,且a、 b和c均小于s,在受扰线的坐标为a+s、 a+2s…a+0. 5 X (n-l) X s 、a+c+0. 5X (n-1) Xs、 a+c+0. 5X (n+l) X s'a+c+(n-2) X s处分别设接入一第一延时模组, 在侵扰线的坐标为a和h-b处分别接入一第二延时模组,所述第二延时模组的延时时长为所述 第一延时模组的延时时长的O. 5X (n-l)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等于0,所述 受扰线上长度为c的线段两端的第一延时模组叠加在一起。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时模组 的延时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侵扰线中传输信号的上升沿延时的一半。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布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侵扰线和所述 受扰线的长度均为h,所述侵扰线包括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受扰线包括一第一端和一 第二端,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相对一一维坐标轴平行排列,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的 第一端均与所述坐标轴的原点相对,取一距离^h/n, n为大于或等于3的奇数,在受扰线上 坐标为O. 5(n+l) Xs、 0. 5(n+3) Xs…(n-1) Xs处分别接入一第四延时模组,在受扰线上坐标 为h处接入一第三延时模组,在侵扰线上坐标为0、 s…0.5(n-3) Xs处分别接入一第四延时模 组,在侵扰线上坐标为0.5(n-l) Xs处接入一第三延时模组,所述第四延时模组的延时时长 为所述第三延时模组的延时时长的2倍。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布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侵扰线和所述受扰线的长度均为h,所述侵扰线包括一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有旭,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