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凡专利>正文

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47819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包括设于井道底侧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矩形基层框架,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上设有一层或多层中间层框架,所述中间层框架上侧连接有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顶端连接有顶盖,该井道解决了已建多层楼房中需加装电梯而原楼房没有设计井道的难题,该井道结构简单,装拆也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特别是在已建楼房室外加装电梯用的模块式钢结构井道,属于机械升降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已建多层楼房加装电梯的需求也将日趋增大。已建楼房加装电梯因事先没有设计井道,通常的办法是增设一个室外井道供电梯安装和运行。室外井道一般采用钢结构井架,外边覆盖防护板,结构简单, 实用经济。而采用砖墙结构是不可靠的,若加装钢筋混凝土井道,既不经济又很费事。但是, 现有的钢结构井道采用整体式现场焊接或用预制钢构件现场拼焊而成,对高空焊接工艺要求很高,整个施工过程在室外进行,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工期很长,往往超过60天,因此成本较高,长期施工噪音大,扰民事件也时常发生。另一种钢结构井道是完全装配式,全部采用单根预制钢构件,在现场用螺栓连接紧固而成。这种钢构井道虽然省去高空焊接麻烦, 但钢构件数量很多,结构也较复杂,对钢构件装配要求很高,井道立柱、横杆之间的平行度、 垂直度等形位公差等都将影响井道内电梯的安装质量、运行可靠性和乘坐舒适性,故施工工期依然很长,安装成本也较高。针对目前加装电梯井道技术现状和发展障碍,有必要研发出安全可靠、美观新颖、 安装方便,适应于已建多层楼房加装电梯专用的模块式钢结构井道,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该井道解决了已建多层楼房中需加装电梯而原楼房没有设计井道的难题,该井道结构简单,装拆也方便。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包括设于井道底侧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矩形基层框架,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上设有一层或多层中间层框架,所述中间层框架上侧连接有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顶端连接有顶盖。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中间层框架、顶层框架均包括由四根竖直管材构成的立柱,相邻竖直管材位于立柱上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下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的上横杆,相邻竖直管材位于立柱下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上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的下横杆,所述竖直管材上部开口上设置有锥形镶接件用于与上层竖直管材下部开口导入定位,所述上横杆与下横杆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各框架之间经锥形镶接件导入定位,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所述锥形镶接件包括一平台,所述平台上设置有一锥台以使上层竖直管材下部开口镶入锥台实现上层竖直管材的定位。所述基座四周角上设置有上述锥形镶接件以利于基座与矩形基层框架导入定位, 所述基座与矩形基层框架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所述顶层框架与顶盖经锥形镶接件导入定位,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所述井道两侧部及背部覆盖有铝塑板或玻璃板。所述上横杆与下横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中间横杆。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一、该井道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装拆方便;二、该井道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其可靠程度很高,使用年限很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构造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构造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构造后视图。图4为图1 I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的A-A剖视图。图中N为井道;1为基座;2为框架;3为锥形镶接件;4为螺栓组件;5为铝塑板; 6为玻璃板;7为顶盖;21为矩形基层框架;22为中间层框架;23为顶层框架;31为平台; 32为锥台;A为立柱;Bl为上横杆;B2为下横杆;B3为中间横杆;E为竖直管材;El为上层竖直管材。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参考图例,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N,包括设于井道N底侧的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设有矩形基层框架21,所述矩形基层框架21上设有一层或多层中间层框架 22,所述中间层框架22上侧连接有顶层框架23,所述顶层框架23顶端连接有顶盖7。所述矩形基层框架21、中间层框架22、顶层框架23均包括由四根竖直管材E构成的立柱A,相邻竖直管材E位于立柱A上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下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2的上横杆Bi,相邻竖直管材E位于立柱A下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上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2的下横杆 B2,所述竖直管材E上部开口上设置有锥形镶接件3用于与上层竖直管材El下部开口导入定位,所述上横杆Bl与下横杆B2经螺栓组件4锁紧配合;各框架2之间经锥形镶接件3导入定位,经螺栓组件4锁紧配合。所述锥形镶接件3包括一平台31,所述平台31上设置有一锥台32以使上层竖直管材El下部开口镶入锥台32实现上层竖直管材El的定位。所述基座1四周角上设置有上述锥形镶接件3以利于基座1与矩形基层框架21 导入定位,所述基座1与矩形基层框架21经螺栓组件4锁紧配合。所述顶层框架23与顶盖7经锥形镶接件3导入定位,经螺栓组件4锁紧配合。所述井道1两侧部及背部覆盖有铝塑板5或玻璃板6。所述上横杆Bl与下横杆B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中间横杆B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由基座、基层框架、中间层框架、 顶层框架和顶盖等组成,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致。基座与钢筋混凝土底坑基础连接, 位于钢结构井道的最底部。基层框架高度包括了底坑高度和基层高度,由4根立柱和上下各4根连接槽钢,以及若干根中间横杆焊接而成。中间层框架设置若干个,每个框架的焊接组件与基层框架相同,其高度包括1 3个楼层高度,通常为2个楼层高度。顶层框架的焊接组件亦与基层框架相同,其高度包括顶层高度及以上的设备区间高度。所有框架的4根立柱上方均焊接有锥形镶接件;所有框架的上下各4根连接槽钢均加工有连接螺栓孔。当上层框架的4根立柱下方方管孔套入下层框架的4根立柱上方锥形镶接件时,上层框架的下连接槽钢的螺栓孔与下层框架的上连接槽钢的螺栓孔均自动对齐,然后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拧紧后形成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的左右侧面和背面采用铝塑板覆盖。若该井道用于观光电梯,则背面采用玻璃板覆盖,左右侧面可按需配置玻璃或铝塑板覆盖。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和优点(1)采用模块式钢结构井道钢结构井道从下至上由基座、底层框架、若干个中间层框架、顶层框架和顶盖等组成。各层框架均在工厂车间内焊接而成,框架高度可设置对应广3 层楼高,以2层楼高为佳。框架之间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现场模块式组装成钢结构井道。这种工厂焊接、现场组装方式完全省去现场高空焊接的麻烦,整个钢构电梯井道现场装配工序可以当日完成,克服了现有钢结构电梯井道工期长、成本高的缺点。(2)锥形镶接件设计在各钢构层框架4个立柱上方设置锥形镶接件,用于钢结构井道现场装配时快速定位,有效缩短井道安装时间。由于锥形镶接件是在焊接夹具上完成焊接工艺,因此,只要锥形镶接件与对应的立柱方钢管的内孔对齐,所有的螺栓孔全部自动对齐,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后,立柱的对接表面就很平。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专利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包括设于井道底侧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矩形基层框架,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上设有一层或多层中间层框架,所述中间层框架上侧连接有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顶端连接有顶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包括设于井道底侧的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矩形基层框架,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上设有一层或多层中间层框架,所述中间层框架上侧连接有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顶端连接有顶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钢结构电梯井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基层框架、中间层框架、顶层框架均包括由四根竖直管材构成的立柱,相邻竖直管材位于立柱上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下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的上横杆,相邻竖直管材位于立柱下端部焊接有开口向上的槽钢以形成各框架的下横杆,所述竖直管材上部开口上设置有锥形镶接件用于与上层竖直管材下部开口导入定位,所述上横杆与下横杆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各框架之间经锥形镶接件导入定位,经螺栓组件锁紧配合。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凡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张凡陈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