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摸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4045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触摸屏,包括多个驱动电极,成行列规则排列,同一行的驱动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驱动线电连接;多个感应电极,成列排列,与所述成列的驱动电极间隔设置,同一列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感应线电连接;检测电路,分别与每行的驱动电极和每列的感应电极电连接;其中,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连接,该连接线形成了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互电阻,利用互电阻的大小对手触摸前后输出的电流的影响来检测触控位置,通过连接线的膜厚以及长宽比控制互电阻的阻值,可以得到具有最佳控制效果的触摸屏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摸屏
技术介绍
触摸屏是现在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触摸传感输入装置,根据触摸感应原理,现有技术的触摸屏包括电阻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表面红外触摸屏等。其中,电阻式触摸屏因为其成本低、易实现、控制简单等优点被广泛使用;近年来,电容式触摸屏以其透光率高、 耐磨损、耐环境温度变化、寿命长、可实现多点接触的高级复杂功能而受到大众的欢迎。互容式触摸屏是电容式触摸屏中一种新兴的技术,它对噪声和对地寄生电容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摸,因此已经成为各电容式触摸屏芯片厂商主攻的方向。图1为现有技术的互容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加为驱动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2b为感应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参考图1,现有技术的互电容式触摸屏包括玻璃基板10,形成于玻璃基板10上的氧化锡铟(ITO)驱动层11,形成于驱动层11上的介电层12,形成于介电层12上的氧化锡铟(ITO)感应层13,以及形成于感应层13上的保护层14。参考图2a, 驱动层11包括多个驱动电极111,每个驱动电极为砖石型,该多个驱动电极111规则排列, 分别通过多条平行的驱动线lla、llb、llc、lld……电连接;参考图2b,感应层13包括多个感应电极131,每个感应电极为砖石型,该多个感应电极131规则排列,分别通过多条平行的感应线13a、13b、13c、13d......电连接,驱动线11a、lib、11c、Ild......与感应线13a、13b、13c、13d……互相垂直,每条感应线13a、13b、13c、13d……通过选通开关模块20与检测电路30电连接。继续参考图1,相互正对的感应电极131和驱动电极111之间形成互电容。 结合参考图加和图2b,触摸屏的工作原理为以驱动线Ila为例进行说明,驱动线Ila上施加驱动电压40,其它驱动线llb、llc、lld……接地,感应线13a通过选通开关模块20与检测电路30连接,这时检测的是驱动线Ila和感应线13a,手指触摸在这两条线的交点处,会有触控信号,然后,通过选通开关模块20再依次将感应线13b,13c, 13d……与检测电路30 相连,此时检测驱动线Ila与感应线13b, 13c, 13d……交点处的信号;之后,给驱动线lib、 IlcUld……依次施加驱动电压,依次扫描驱动线llb、llc、lld……完成扫描过程,这样就将所有驱动线lla、llb、llc、lld……与所有感应线13a, 13b, 13c, 13d……的所有交点处扫描到了。图3为每一条驱动线与每一条感应线的交点处的等效电路示意图,该等效电路主要包括驱动线与感应线之间形成的电路50、手触摸触摸屏时与驱动线、感应线形成的手指模式等效电路60、以及检测电路30 ;其中电容Cl为交点处感应电极131和驱动电极111形成的互电容,电容C2和电容C3分别为驱动线、感应线与地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检测电路 30是一个电流放大器,将感应线上的电流转化成为电压信号输出,当手指触摸触摸屏幕时, 其触摸点的互电容Cl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输出电流变化,从而使输出电压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到触摸点的位置。以上所述为现有的一种多层触摸屏结构,即驱动层和感应层位于不同层,图4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单层的触摸屏结构的驱动层和感应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参考图4,该单层的触摸屏,驱动层和感应层位于同一层,驱动层包括多个驱动电极71,并规则排列成多行驱动电极71a,71b,71c……,每一行的各个驱动电极之间并不相连,而是在外围区域通过外围的驱动线使之连接起来;感应层包括多个感应电极72,并且感应电极72与每列的驱动电极间隔设置,每一驱动电极71和相邻的感应电极72形成互电容,它的互电容等效电路同样也是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触摸屏结构,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达到相同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摸屏,包括多个驱动电极,成行列规则排列,同一行的驱动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驱动线电连接;多个感应电极,成列排列,与所述成列的驱动电极间隔设置,同一列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感应线电连接;检测电路,分别与每行的驱动电极和每列的感应电极电连接;其中,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可选的,还包括多条屏蔽线,形成于相邻的每列驱动电极和每列感应电极之间。可选的,所述每条屏蔽线包括多段屏蔽线,并且相邻的每段屏蔽线之间通过桥接线电连接。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形成于同一层,所述连接线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在同一层,所述桥接线与所述驱动电极、所述感应电极在不同层。可选的,所述屏蔽线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将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该连接线形成了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互电阻,利用互电阻的大小对手触摸前后输出的电流大小的影响来检测触控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可通过连接线的膜厚以及长宽比来控制互电阻的阻值,以得到具有最佳控制效果的触摸屏结构。进一步本专利技术在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设置屏蔽线,利用屏蔽线减小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形成的互电容,减小互电容对输出电流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互电阻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互容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加为驱动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图2b为感应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触摸屏每一条驱动线与每一条感应线的交点处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单层的触摸屏结构的驱动层和感应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触摸屏的正投影结构示意图。图fe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连接处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7为信号比率与互电阻的阻值大小的关系曲线图。图8为图fe中沿a-a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触摸屏,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 该连接线形成了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之间的互电阻,互电阻的大小对手触摸前后触摸屏输出的电流有影响,利用连接线的膜厚以及长宽比控制互电阻的阻值,可以得到具有最佳控制效果的触摸屏结构。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触摸屏的正投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本专利技术的触摸屏包括多个驱动电极81,规则排列,形成若干行驱动电极81a、81b……,同一行的驱动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驱动线电连接,具体为位于同一行的驱动电极81a与驱动线drivel连接,位于同一行的驱动电极81b与驱动线driVe2连接,依次类推,在图5中只表示出五行驱动电极和五条外围驱动线,在具体的应用中,外围驱动线的数量以及驱动电极的行数根据实际触摸屏的需求可设置不同的数量;多个感应电极82,成列排列,与位于同一列的所述驱动电极81间隔设置,同一列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感应线电连接,具体为分别与感应线sensel、 sense2、sense3和sense4连接,在图5中只表示出四根外围感应线,在具体的应用中,感应线的数量以及感应电极的列数根据实际触摸屏的需求可设置不同的数量;检测电路(图中未示),分别与每行的驱动电极81和每列的感应电极82电连接,此检测电路与现有技术相同,连接方式也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在此不做赘述,具体可参见
技术介绍
中的图2b ;参考图5的局部放大fe,相邻的感应电极81和驱动电极82通过连接线83电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摸屏,包括多个驱动电极,成行列规则排列,同一行的驱动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驱动线电连接;多个感应电极,成列排列,与所述成列的驱动电极间隔设置,同一列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感应线电连接;检测电路,分别与每行的驱动电极和每列的感应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摸屏,包括多个驱动电极,成行列规则排列,同一行的驱动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驱动线电连接;多个感应电极,成列排列,与所述成列的驱动电极间隔设置,同一列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外围感应线电连接;检测电路,分别与每行的驱动电极和每列的感应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通过连接线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条屏蔽线,形成于相邻的每列驱动电极和每列感应电极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屏蔽线包括多段屏蔽线,并且相邻的每段屏蔽线之间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悦邱承彬王丽花吴显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