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消雾器,它包括与进、排气管道相连的横向设置的筒体,在进气管道的弯折处安装有消雾电机,在消雾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消雾风叶,所述的筒体底侧设置有排水槽,排水槽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在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块内阻尼板和至少一块外阻尼板,内阻尼板和外阻尼板间隔设置,所述的内阻尼板的边沿前伸并向内弯折形成内回水槽,在外阻尼板侧边和筒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向后凹进的外回水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对雾化除尘装置消雾,通过引风机将混合后的水雾和尾气由进气管道排入,尾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均混在水雾中,通过消雾风叶和内、外阻尼板使水雾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凝结后流入排水槽,纯净气体由排气管道排出,具有成本低、净化效果明显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净化处理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在雾化除尘装置中用于消除水雾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发展,各种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工业废气中往往会带有烟尘以及大量有毒物质,不旦会污染环境,而且会严重影响工人及工厂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现有的废气处理装置主要是通过向废气喷水雾的方法,使废气中的烟尘及有毒物质混入水雾中,但是均没有较好的办法使水雾从气流中完全分离出来,因此排出的废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仍无法有效去除。中国专利公报在2010年04月14日公开的,由本人申请的,公开号为“CN101693157A”的“减风速除水雾装置”,它包括与进气管道相连的弯接头以及与弯接头出气口相连的净化筒,所述的净化筒包括安装于弯接头出气口上方带有出气口的外筒体以及安装于外筒体内的中间筒体和内筒体,在外筒体与中间筒体之间的环形通道内以及中间筒体与内筒体之间的环形通道内均设置有多层阻尼盘,所述的多层阻尼盘由至少两块小阻尼盘和至少两块大阻尼盘相互间隔组成,所述的外筒体底部安装有排水管。这种消雾装置由于是立式的,凝结水难以快速排出,因此会影响除雾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除雾效率高的消雾装置,用于对雾化除尘装置进行消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卧式消雾器包括横向设置的筒体,筒体前端的进气口与进气管道相连,筒体后端的排气口与排气管道相连,在进气管道的弯折处安装有消雾电机,该消雾电机的输出轴伸入进气管道并与筒体相对,在消雾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消雾风叶,该消雾风叶位于筒体的进气口,所述的筒体底侧设置有排水槽, 排水槽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在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块内阻尼板和至少一块外阻尼板,内阻尼板和外阻尼板间隔设置,所述的内阻尼板的边沿前伸并向内弯折形成内回水槽,在内回水槽上开设有与排水槽相对的排水孔,所述的外阻尼板中心开设有排风孔,在外阻尼板侧边和筒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向后凹进的外回水槽,该外回水槽与排水槽相通。所述的排水管的下方设置有回水弯,在回水弯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和排水管均与排水总管相通。所述筒体内的内阻尼板和外阻尼板各设置有4块。所述的消雾风叶包括轴套以及依次设置于轴套上的高速离心分流叶和高速离心分流网,所述的高速离心分流叶为多片截面呈“7”字形的叶片在轴套上环形均布而成,所述的高速离心分流网为多层盘片的钢丝网。所述的消雾风叶包括轴套以及均布于轴套侧壁的3至12片风速改道叶片, 该风速改道叶片呈弧形,并倾斜固定于轴套侧壁。所述的筒体的进气口呈前小后大的锥形,并与后面的圆形筒体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用于对雾化除尘装置消雾,通过引风机将混合后的水雾和尾气由进气管道排入,尾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均混在水雾中,通过消雾风叶和内、外阻尼板使水雾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凝结后流入排水槽,纯净气体由排气管道排出,具有成本低、净化效果明显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消雾风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8的C向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消雾风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风速改道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卧式消雾器,它包括它包括横向设置的筒体1,筒体1前端的进气口 10与进气管道8相连,筒体1后端的排气口与排气管道16相连。在进气管道8的弯折处安装有消雾电机9,该消雾电机9的输出轴伸入进气管道8并与筒体1相对,在消雾电机9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消雾风叶7,该消雾风叶7位于筒体1的进气口 10。通过引风机将混合后的水雾和尾气由进气管道8排入,经由消雾风叶7阻挡后初步消雾并使水雾和尾气改道甩向四周。所述的筒体1的进气口 10呈前小后大的锥形,并与后面的圆形筒体相连接,用于对水雾和尾气进行导流。在筒体1底侧设置有排水槽14,排水槽14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5,由消雾风叶7甩出并在筒体1侧壁凝结的水珠,通过锥形的进气口 10汇集到排水槽14,再经由排水管5排出。所述的排水管5的下方设置有回水弯17,从而避免了排水管5下方的臭气、有毒气体进入到筒体1中。在回水弯17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18, 可以避免回水弯17积淤过多而堵塞。排污管18和排水管5均与排水总管19相通。在筒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块内阻尼板2和至少一块外阻尼板12,内阻尼板2和外阻尼板12间隔设置,本专利技术筒体1内的内阻尼板2和外阻尼板12各设置有4块。若是水雾还未完全去掉,可以适当再增加内阻尼板2和外阻尼板12的数量。所述的内阻尼板2通过支撑杆3与筒体1的内壁固定,因此在内阻尼板2的侧边与筒体1之间留有通道。内阻尼板2的边沿前伸并向内弯折形成内回水槽6,在内回水槽6上开设有与排水槽14相对的排水孔11。当气流带动水雾经内阻尼板2摩擦阻挡后,气流从内阻尼板2侧边通过,而水雾由于气流的带动摩擦并且撞击在内阻尼板2壁上,过多的水雾会凝结并沉淀到内回水槽 6中的排水孔11流入排水槽14内。所述的外阻尼板12中心开设有排风孔13,在外阻尼板 12侧边和筒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向后凹进的外回水槽4,该外回水槽4与排水槽14相通。 通过内阻尼板2后的气流和水雾首先到达外回水槽4,气流经阻挡后回流,并从外阻尼板12 的排风孔13排出,而水雾再次摩擦撞击在外回水槽4与外阻尼板12的壁上,过多的水雾凝结而由于具有重力,沉淀后流入排水槽14。最终通过筒体1时,混入有烟尘和有毒物质的水雾凝结并沉淀,排出纯净的气体。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消雾风叶7的第一种结构包括安装于在消雾电机9驱动轴上的轴套7. 1以及依次设置于轴套7. 1上的高速离心分流叶7. 2和高速离心分流网7. 3。 所述的高速离心分流叶7. 2为多片截面呈“7”字形的叶片在轴套7. 1上环形均布而成,当水雾与高速离心分流叶7. 2撞击后,过多的水雾会在高速离心分流叶7. 2的弯折处凝结成水滴,并向消雾风叶7四周甩出,甩向筒体1的进气口 10。所述的高速离心分流网7. 3为多层盘片的钢丝网,快速旋转的高速离心分流网7. 3可以阻挡通过高速离心分流叶7. 2的水雾,使水雾甩向筒体1的进气口 10。如图5、图6所示,所述的消雾风叶7的第二种结构包括安装于在消雾电机9驱动轴上的轴套7. 1以及均布于轴套7. 1侧壁的3至12片风速改道叶片7. 4,该风速改道叶片 7. 4呈弧形,并倾斜固定于轴套7. 1侧壁。这种结构主要在尾气中含量大团杂质时使用,可以防止钢丝网的网孔被堵住。当水雾经过高速旋转的风速改道叶片7. 4时,部分水雾会在风速改道叶片7. 4上凝结成水滴,并甩向筒体1的进气口 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外阻尼板(12)侧边和筒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向后凹进的外回水槽(4),该外回水槽(4)与排水槽(14)相通。一块外阻尼板(12),内阻尼板(2)和外阻尼板(12)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阻尼板(2)的边沿前伸并向内弯折形成内回水槽(6),在内回水槽(6)上开设有与排水槽(14)相对的排水孔(11),所述的外阻尼板(12)中心开设有排风孔(13体(1)相对,在消雾电机(9)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消雾风叶(7),该消雾风叶(7)位于筒体(1)的进气口(10),所述的筒体(1)底侧设置有排水槽(14),排水槽(14)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5),在筒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块内阻尼板(2)和至少1.一种卧式消雾器,它包括横向设置的筒体(1),筒体(1)前端的进气口(10)与进气管道(8)相连,筒体(1)后端的排气口与排气管道(16)相连,在进气管道(8)的弯折处安装有消雾电机(9),该消雾电机(9)的输出轴伸入进气管道(8)并与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消雾器,它包括横向设置的筒体(1),筒体(1)前端的进气口(10)与进气管道(8)相连,筒体(1)后端的排气口与排气管道(16)相连,在进气管道(8)的弯折处安装有消雾电机(9),该消雾电机(9)的输出轴伸入进气管道(8)并与筒体(1)相对,在消雾电机 (9)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消雾风叶(7),该消雾风叶(7)位于筒体(1)的进气口(10),所述的筒体(1)底侧设置有排水槽(14 ),排水槽(14 )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5 ),在筒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块内阻尼板(2)和至少一块外阻尼板(12),内阻尼板(2)和外阻尼板(12)间隔设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阻尼板(2)的边沿前伸并向内弯折形成内回水槽(6),在内回水槽(6) 上开设有与排水槽(14)相对的排水孔(11),所述的外阻尼板(12)中心开设有排风孔(13), 在外阻尼板(12)侧边和筒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向后凹进的外回水槽(4),该外回水槽 (4)与排水槽(14)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消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生,
申请(专利权)人:张宏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