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3557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一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入光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且该发光单元是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一出光面;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在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的导光单元;一后端面;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及一第一边缘区域;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的第一光学微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尤其涉及该光源模块中的导光组件结构。
技术介绍
配合参阅图IA及图1B,分别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及剖面图。该光源模块90包含有一导光板92及复数个发光单元95,该导光板92包含一入光面920、一出光面922、一底表面拟4及一后端面926。该入光面920是供设置该些发光单元95,且该些发光单元95是分别地朝向该入光面920投射光线。该出光面922是邻接于该入光面920,该底表面拟4是邻接于该入光面920且与该出光面922具有一角度倾斜而成楔形,该后端面 926是邻接于该出光面922及该底表面924。该底表面拟4是设置有复数个导光单元925,以将入射于该导光板92之光线有效地引导至该后端面926,其中该导光单元925之分布密度是与其设置位置所接受到的该些发光单元95之光强度成反比,亦即所接受到的光强度愈小,则对应该光强度设置之该导光单元925的密度是相对的增加。该导光单元925可以调整该导光板92亮度,并将由该发光单元95入射之光线有效地引导之该导光板92的任一角落,进而使该出光面922得以均勻光亮度的发光。为使得该出光面922均勻光亮度的发光,该导光板92势必将由该发光单元95由该入光面920投射进入该导光板92之光线尽可能地引导该导光板92之邻近于该后端面拟6之位置,由于该后端面926并未设置有该导光单元925以调整光线,因此部份的光线直接地经由该后端面折射出光,使得该后端面拟6的光强度明显地大于该出光面922的光强度,致使一边缘出光亮线的产生;并且,当该导光板92进行拼接时,相邻之该两导光板92的交接处会产生明显可见之一拼接亮线,而影响整体光源模块的出光均勻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光源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光源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还包括一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且该发光单元是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 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所述的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在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的导光单元;一后端面;所述的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及一第一边缘区域;所述的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的第一光学微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复数个发光单元;还包括复数个导光组件;各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些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供设置该些发光单元,且该些发光单元是分别的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所述的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于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的导光单元;一后端面;所述的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一第一边缘区域;所述的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的第一光学微结构;及一第二边缘区域;所述的第二边缘区域介于该第一边缘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该第二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第三设置深度之第二光学微结构;该导光本体之该后端面是平贴于邻近的导光组件的该入光面,使得相邻的两导光组件的出光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导光组件是透过在其第一边缘区域设置的该第一光学微结构,以有效地控制该导光组件在其边缘出光的光强度,以有效地避免该导光组件边缘亮线的产生;另外,透过在其第二边缘区域设置的该第二光学微结构,以避免拼接亮线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勻光亮度之面形光源。附图说明图IA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立体图。图IB为图IA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图3为图2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图5和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至少一发光单元及一导光组件, 该导光组件是与该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表面、一后端面及一第一边缘区域。该入光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且该发光单元是分别的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该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该底表面于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之导光单元;该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该第一边缘区域介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之第一光学微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第二设置深度是大于该第一设置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密度大于该导光单元的设置密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些导光单元之分布密度是与其设置位置与该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复数个发光单元及复数个导光组件,各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些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表面、一后端面、一第一边缘区域及一第二边缘区域。该入光面供设置该些发光单元,且该些发光单元是分别的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该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该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在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之导光单元;该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该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之第一光学微结构;该第二边缘区域介于该第一边缘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该第二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第三设置深度之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中,该导光本体之该后端面是平贴于邻近的导光组件之该入光面,使得相邻的两导光组件之出光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第二设置深度是大于该第一设置深度,该第三设置深度是大于该第二设置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密度大于该导光单元的设置密度,该第二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密度大于该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密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第二边缘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该第一边缘区域的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入光面在邻近于该出光面之一侧具有一凹槽,各该导光组件具有该后端面之一侧是对应地迭置于邻近的导光本体之该凹槽,并且该后端面平贴于该凹槽邻近于该出光面之一平面,使得相邻的两导光组件之出光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第一边缘区域更包含复数个空白部,该些空白部是对应邻近的导光组件的设置在该入光面的该些发光单元的设置位置而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些导光单元之分布密度是与其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且该发光单元是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所述的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在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的导光单元;一后端面;所述的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及一第一边缘区域;所述的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的第一光学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且该发光单元是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 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所述的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在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的导光单元;一后端面;所述的后端面相对于该入光面并邻接于该出光面及该底表面;及一第一边缘区域;所述的第一边缘区域位于该有效出光区域与该后端面之间,且该底表面在对应第一边缘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具有一第二设置深度的第一光学微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设置深度是大于该第一设置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设置密度大于该导光单元的设置密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导光单元的设置密度是与其设置位置与该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成反比。5.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复数个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数个导光组件;各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是与该些发光单元共同界定一有效出光区域,该导光本体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供设置该些发光单元,且该些发光单元是分别的朝向该入光面投射光线;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入光面之一侧;一底表面;所述的底表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与该出光面具有一角度倾斜,该底表面于对应该有效出光区域处设置有复数个具有一第一设置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煌竣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