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对生物倍增工艺水处理装置的改进,其特征是曝气好氧区为环形沟,环形沟内有水流推进装置,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沉淀区内置环形沟内侧,环形沟分别与沉淀区及进水混合反应区连通。此池型结构,较好解决了生物倍增工艺要求低溶氧和高污泥含量矛盾,可以确保生物倍增工艺要求——低溶氧、高污泥浓度,从而确保生物倍增工艺实际效果及优势发挥;处理形成二个及以上环流,不仅方便对其中设备进行检修而无需停止运行,而且回流比可调及高回流比,以及提升区和环形沟间增设可控闸门或阀门,更是增加了实际运行可调性,可以在建设或建成后,根据处理水质情况,灵活增加或启、停曝气装置,应用可扩充性好,装置工艺适应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对生物倍增工艺水处理装置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改变处理池布局,能形成二个及以上处理循环的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环形沟内置合建式生物倍增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倍增工艺(Bio-dopp)是德国专利技术的一种新颖污水处理工艺,其将所有单一工艺(生物硝化、反硝化,释磷、吸磷,有机物氧化、沉淀等多个单元)组合在一个相邻分隔有几个不同处理单元的矩形池中,并且采用低溶解氧(通常0.3 0. 5mg/l)实现纵向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高污泥浓度(通常5 8g/l)确保处理高效持续稳定(低溶氧及高污泥浓度是其工艺二大特色)。较现有水处理工艺具有操作简单,低溶氧下高效生物脱氮和良好除磷效果,同池实现同步及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运行高效、持续,出水稳定,低污泥产出,剩余污泥可比传统工艺少40-60%,维护工作量小,占地面积小,使用长方形水池节约了大量土地,污水处理厂只需一个常规工艺污水处理厂一半面积,并大减少了管道投资省, 投资与运行成本低,投资、运行成本大致可减少一半左右。因而在污水处理中得到重视和推广。现有生物倍增工艺,处理池平面布置基本结构如图1,在一个矩形池内,相邻分隔出曝气好氧区3、空气提升区2、进水混合厌氧反应区1 (释磷区),内置泥水分离填料8及刮 /吸泥机9的沉淀区4。处理水进入进水混合厌氧反应区1,与原得到初步处理的泥水混合物稀释混合,并在其内进行厌氧释磷处理,然后通过底部连通进入气提区2,由气提装置提升进入设有曝气软管的曝气好氧区3,在曝气好氧区进行好氧处理,再经沉淀区4进入进水混合厌氧反应区,形成单一处理循环。沉淀池污泥部分通过底部连通进水混合厌氧反应区补充,其余由刮/吸泥机排出。然而在实际工程运行中,由于工艺处理池布局上的缺陷,使得实际运行难以达到要求的低溶氧(例如0. 3 0. 5mg/l)、高活性污泥(例如5 8g/l) 运行的理想状态,因而实际工程运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原因在处理单一循环中,泥水混合及流动主要依靠底部曝气软管及气提产生的水动力,低溶解氧曝气和高污泥浓度矛盾难以协调,例如满足低溶解氧,曝气产生动力低,高含量污泥极易发生污泥沉淀,不仅造成运行污泥浓度降低,影响处理效果,而且污泥沉降还影响底部曝气设备正常运行;为防止污泥沉降,加大曝气量,又因溶氧过大又难以实现处理高效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实际工程中溶解氧通常达到ang/1左右,导致短程硝化/反硝化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脱氮效率不高,容易出现出水氮不达标。其次,泥水混合循环流动力主要依靠气提形成的液位差,流速相对较低加之处理水循环流距离较长,也限制了污泥浓度提高,难以实现生物倍增要求的高污泥浓度。污泥浓度降低又反过来影响短程硝化/ 反硝化,同时仅靠气提产生液位差提供的循环动力,以及循环液通过沉淀池,造成混合液循环量小,回流比可调性差,抗负荷冲击及曝雨冲击能力差,例如在进水水质异常或暴雨时, 不能保持稳定的污泥活性及浓度。再就是,沉淀区与曝气好氧区相邻并列布置,沉淀区承担循环过流,不仅难以确保澄清所要求水流静态,影响澄清效果,而且容易出现环流死角产生流动泥水中污泥沉淀,也造成环流污水中污泥浓度降低;在遇暴雨进水量突然增大,又容易造成大流量进水引起污泥流失,同样造成雨后环流污泥浓度降低,如果关闭气提,虽然可以减少污泥流失,但又会造成因缺乏污泥更新循环,使得维持微生物代谢所需营养不够,造成微生物代谢营养不足而产生微生物无营养源“饥饿死亡”,造成雨后系统恢复时间较长,影响正常出水,因此抗暴雨冲击能力差。此外,此池型处理单元布局,处理过程泥水混合物只有一种循环,各池呈串联运行,形成封闭单一循环,这样任何一池检修,均影响其他池的运行。前述由于处理池结构带来的缺陷,严重影响生物倍增工艺应有优势和处理效果,导致实际工程运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限制了生物倍增工艺优势的发挥。再就是,生物倍增工艺中低的溶解氧,对于氨氮含量较低的废水,能够处理达标并节省能耗,但当处理污水氨氮(NH3-N)浓度较高,例如制革废水、酒精废水等 (NH3-N ^ 100mg/l),低溶解氧会导致好氧区供氧不足很难实现氮氮的完全氧化,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因此限制了其在高氨氮废水中的应用,造成工艺的局限性。中国专利CN101602541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其处理池型仍然同典型的生物倍增,其上述由池型结构带来的缺点仍然没有得到克服。上述不足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可以确保短程硝化/反硝化要求低溶氧,而且高污泥浓度不沉降,并且处理过程能形成二个及以上环流,能够充分发挥生物倍增工艺优势的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可调性好,能应用于多种废水的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将原生物倍增工艺中曝气好氧区设计为环形沟,环形沟内设置形成环流的推流装置,将相邻设置的提升区、进水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区移至环形沟内侧,并使相应功能区连通,通过环形沟形成至少二个环流,从而克服了现有生物倍增工艺处理池布局带来的不足,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具体说,本专利技术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按生物倍增处理流程水连通的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曝气好氧区和沉淀区,其特征在于曝气好氧区为环形沟,环形沟内有水流推进装置,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沉淀区内置环形沟内侧,环形沟分别与沉淀区及进水混合反应区连通。本专利技术装置处理基本流程,与现有技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工艺大致相同处理进水,首先进入进水混合反应区,进水混合反应区视处理水质情况,可通过调节进入的回流量分别设定为缺氧状态或厌氧状态,分别进行生物脱氮或生物除磷;经生物脱氮或生物除磷处理污水通过连通口或管进入提升区,由提升装置提升进入好氧环形沟, 在水流推进装置推动下在环形沟内形成环流,并通过环形沟向其它处理单元配水例如环形沟内一部分混合泥水通过池壁开孔或连通管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出水由上部出水堰收集排出;一部分混合泥水依环形沟流动通过池壁开孔等进入进水混合反应区循环(简称小循环),一部分混合泥水在环形沟内环流(简称大循环),从而使处理污水形成至少二个处理循环,循环量视污水水质调节。沉淀池沉淀污泥,部分通过池壁开孔等回流至进水混合反应区以保持处理中高污泥浓度,其余部分作为多余的污泥排出。由于在环形沟内增加推流装置,从而加大了混合泥水在环形沟内流速,可以确保生物倍增工艺要求低溶氧下的小曝气量,高污泥含量不沉降(混合泥水流动主要依靠推流装置推流),既可以确保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进行,又保持高的污泥含量,可以确保生物倍增工艺优势发挥。各池容积按水质及工艺处理要求计算确定。本专利技术中曝气好氧环形沟,一是如现有生物倍增技术作为好氧反应区,在低溶氧下实现纵向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以及生物去除有机物,二是形成处理混合泥水不同环流提供配水通道,形成至少二个处理环流。按此功能,环形沟,沟形例如可以是矩形沟,也可以是类似氧化沟的两端弧形沟,为延长混合泥水在好氧沟内环流时间,以及在短的地块能满足环流停留时间要求,还可以将环形沟设计成套合的二沟或以上。环形沟内充氧装置,基本类同生物倍增工艺,主要以底曝气供氧装置供氧为主,例如可以是水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按生物倍增处理流程水连通的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曝气好氧区和沉淀区,其特征在于曝气好氧区为环形沟,环形沟内有水流推进装置,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沉淀区内置环形沟内侧,环形沟分别与沉淀区及进水混合反应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按生物倍增处理流程水连通的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曝气好氧区和沉淀区,其特征在于曝气好氧区为环形沟,环形沟内有水流推进装置,进水混合反应区、水提升区、沉淀区内置环形沟内侧,环形沟分别与沉淀区及进水混合反应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曝气好氧区由底曝气供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曝气供氧为微孔曝气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水流推进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提升出水区附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水提升区内水提升装置为空气提升气提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混合反应区内有加速混合搅流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区内有加速沉淀分离填料。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建军,赵东霞,
申请(专利权)人:凌志环保有限公司,江苏凌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南通奥贝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凌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