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包括沉淀池和设置于沉淀池内的生物滤料层,生物滤料既不占用有效沉淀面积,又可以有效分离不易通过自然沉淀作用分离的微小悬浮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池体、排泥管、生物滤料层、进水槽、出水槽、进水管、出水管、集泥区,生物滤料层设置于沉淀池中部,对携带微小悬浮物的污水能够进行过滤分离,且其中的生物膜对污水能进行进一步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建造简单,投资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沉淀效果好,尤其可有效地截留并分离污水中不易沉淀的悬浮物,能够广泛应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的各类废水处理系统中。(*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废水生物技术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中重要的基础构筑物,担负着去除悬浮物的作用。传统的沉淀池一般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传统沉淀池功能比较单一,基本只有沉淀分离功能,且存在沉淀效果差、抗冲击能力低等缺点。要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需要成倍增大传统沉淀池占地面积。此外对于一些特别细小的悬浮颗粒物,仅采用传统沉淀池难以将其去除。对于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以往通常采用增加附属处理设施设备的方法,用以增强分离效果。例如,在沉淀池后增加二次沉淀设施,或增设过滤分离设施,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高要求的出水水质,对于一些特别细小的悬浮物也有较好的分离处理效果。然而,这种增加后处理设施的方式造成了投资、占地面积以及运行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还增大了运行管理的工序和复杂性。生物滤池是依据土壤自净原理,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其基本结构是在生物反应器内装填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以提供微生物膜生长的载体,污水流过滤料层,使污水中的有机物与填料表面生物膜通过生化反应得到稳定,填料同时起到物理过滤作用。生物滤池具有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强、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污泥产量少等优点。因此,如何将传统沉淀池与生物滤池相结合从而专利技术占用空间小且出水水质良好的高效生物膜沉淀池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其能够解决传统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沉淀效果差、抗冲击能力低的缺点,具有占用空间小且出水水质良好的优点,尤其能有效去除传统沉淀池难以去除的细小悬浮物。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包括池体、排泥管、生物滤料层、进水槽、进水管、出水槽、出水管、集泥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生物滤料层,生物滤料层外侧固定于进水槽内壁,内侧与排泥管连接;所述池体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在生物滤料层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进水槽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出水槽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连接;池体底部设集泥区,排泥管一端插入集泥区内部。排泥管将污泥排出后,污泥再进行后续处理工艺,如污泥脱水等。作为优选,所述池体为圆柱体,所述出水槽和进水槽均为圆环形。所述集泥区为圆锥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污泥通过排泥管排到外界,尽量减少池体内污泥残留。为更好实现本技术目的,所述生物滤料层为圆环形,外部是进水槽内壁,内部是排泥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生物滤料层所用滤料材料可为碎石、卵石、炉渣或焦炭。本技术的基本原理:污水从进水管进入进水槽中,然后从进水槽流入沉淀池中,粒径较大的污泥通过沉降作用首先从污水中分离,进入集泥区;粒径较小污泥与污水一齐上升至生物滤料中,在生物滤料的过滤分离作用下,可以实现将絮状污泥的有效截留;同时,生物滤料层的生物膜对污水起到进一步处理的效果;经过生物滤料层的水溢流至出水槽,通过出水管流出沉淀池,同时沉淀池底部集泥区的污泥可在外部泵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从集泥区排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结合传统沉淀池及生物滤池的优点,通过在沉淀池中部设置生物滤料层,可有效实现污泥的截留,增强泥水分离的效果。2、本技术随着反应器中微生物浓度的增高,可以通过生物滤料层的生物膜对污水起到进一步处理的效果,从而保证出水水质良好。3、本技术可增强沉淀池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投资费用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技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包括池体1、排泥管2、生物滤料层3、进水槽4、进水管6、出水槽5、出水管7、集泥区8,所述池体1中部设有生物滤料层3,生物滤料层3外侧固定于进水槽4内壁,内侧与排泥管2连接;所述池体1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4,在生物滤料层3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5,进水槽4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6连接,出水槽5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7连接;池体1底部设集泥区8,排泥管2一端插入集泥区8内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为圆柱体,所述出水槽5和进水槽4均为圆环形。所述集泥区8为圆锥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污泥通过排泥管排到外界,尽量减少池体内污泥残留。所述生物滤料层3为圆环形,外部是进水槽6内壁,内部是排泥管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滤料层3所用滤料材料为焦炭。本技术的基本原理:污水从进水管6进入进水槽4中,然后从进水槽4流入沉淀池中,粒径较大的污泥通过沉降作用首先从污水中分离,进入集泥区8;粒径较小污泥与污水一齐上升至生物滤料中,在生物滤料的过滤分离作用下,可以实现将絮状污泥的有效截留;同时,生物滤料层3的生物膜对污水起到进一步处理的效果;经过生物滤料层3的水溢流至出水槽5,通过出水管7流出沉淀池,同时沉淀池底部集泥区8的污泥可在外部泵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2从集泥区8排出。实施例2本实施例除下述特征外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所述生物滤料层所用滤料材料为碎石。实施例3本实施例除下述特征外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所述生物滤料层所用滤料材料为卵石。实施例4本实施例除下述特征外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所述生物滤料层所用滤料材料为炉渣。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排泥管、生物滤料层、进水槽、进水管、出水槽、出水管、集泥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生物滤料层,生物滤料层外侧固定于进水槽内壁,内侧与排泥管连接;所述池体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在生物滤料层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进水槽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出水槽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连接;池体底部设集泥区,排泥管一端插入集泥区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生物膜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排泥管、生物滤料层、进水槽、进水管、出水槽、出水管、集泥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生物滤料层,生物滤料层外侧固定于进水槽内壁,内侧与排泥管连接;所述池体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在生物滤料层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进水槽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出水槽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连接;池体底部设集泥区,排泥管一端插入集泥区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早春,肖晶,雒怀庆,桂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