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热收缩特性、耐冲击性、透明性等机械特性,以及收缩加工性优异,并且适合收缩包装、收缩捆扎包装或收缩标签等用途的热收缩性薄膜。该薄膜由含有聚乳酸类树脂(A)和(甲基)丙烯酸类树脂(B),或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作为主成分的混合树脂制成,或者具有至少一层该混合树脂层,并且在80℃温水中浸渍10秒钟时在薄膜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为2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收缩性薄膜、使用该热收缩性薄膜的成型品、热收缩性标签、以及贴有该成型品或该标签的容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收缩特性、耐冲击性、透明性等优异,并且适合收缩包装、收缩捆扎包装或收缩标签等用途的热收缩性薄膜、使用该热收缩性薄膜的成型品、热收缩性标签、以及使用该成型品或贴有该标签的容器。
技术介绍
现在,果汁等清凉饮料、啤酒等酒精饮料等是以被填充到瓶、PET瓶等容器的状态进行销售。这时,为了突出与其他商品的差异或提高商品的视认性,大多在容器的外侧贴上实施过印刷的热收缩性标签。作为该热收缩性标签的原料,通常使用聚氯乙烯、聚酯、聚苯乙火布^^ ο聚氯乙烯类(以下称为“PVC类”)热收缩性薄膜,收缩加工性和自然收缩性良好 (即,自然收缩率小),以往,被广泛用作热收缩性标签。但是,由于在使用后进行焚烧时,成为产生氯化氢、二喁英等有害气体的原因,因此,从近年来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正在开发使用代替PVC类材料的热收缩性薄膜。此外,作为以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Q为主的材料的聚苯乙烯类热收缩性薄膜,和pvc类以及聚酯类热收缩性薄膜相比,具有收缩加工性良好这样的优点,但是, 它们也存在硬挺度小、自然收缩性差等问题。对于上述用途,主要使用在室温下为刚性、具有低温收缩性并且自然收缩性良好的聚酯类热收缩性薄膜。然而,聚酯类热收缩薄膜和PVC类热收缩性薄膜相比,存在加热收缩时容易产生收缩不均或褶皱的问题。并且,如果将上述塑料薄膜废弃在自然环境中,则由于其化学稳定性而不会分解, 并作为垃圾累积起来,从而会引起环境污染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上述塑料薄膜是由石油等化石资源制造的,因此还会产生使未来的化石资源枯竭的问题。从减少上述问题的观点来看,作为有助于节约化石资源的材料,已知有聚乳酸类树脂等来源于植物的生物降解性塑料。由于该聚乳酸类树脂是以从玉米或马铃薯等淀粉中得到的乳酸为原料的来源于植物的塑料,并且其透明性优异,因此在薄膜等用途中特别受到关注。但由于聚乳酸类树脂的原料本身所具有的脆性,因此在将其直接成型为片状或薄膜状时,无法得到足够的强度,并且难以进行实用。特别是单轴拉伸的单轴收缩性薄膜,没有通过拉伸改善未拉伸方向的脆性,因此无法得到耐冲击性等足够的机械特性。此外,还存在在加热时进行结晶化,并且无法得到足够的热收缩特性的问题。作为提高上述聚乳酸类树脂耐冲击性等机械特性的各种方法,已提出了在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树脂组合物的方法。例如,已公开了在具有特定重均分子量的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聚丙烯酸甲基丙烯酯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在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除聚乳酸以外的脂肪族聚酯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幻、在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聚己内酯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在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4)、在调整了 L-乳酸和D-乳酸的共聚比的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脂肪族芳香族聚酯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幻、在聚乳酸类树脂中含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的方法 (参照专利文献6)、调整聚乳酸类树脂的结晶度,并通过进一步掺混脂肪族聚酯类树脂等而改进收缩加工特性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聚乳酸类树脂,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其耐热性、透明性,存在难以适用于提高作为热收缩性薄膜的收缩加工性的问题。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 4中记载的聚乳酸类树脂,目的在于维持其透明性,同时改善其脆性,也难以适用于提高作为热收缩性薄膜的收缩加工性。另外,上述专利文献5、7中记载的聚乳酸类树脂,虽然可以抑制作为热收缩性薄膜加热时的结晶化,但是存在因急剧收缩而生成收缩不均、褶皱、凹陷的问题。再者,上述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聚乳酸类树脂,与作为热收缩性薄膜的聚氯乙烯类热收缩性薄膜相比,仍然存在无法得到足够收缩加工性的问题。此外,作为改善聚乳酸类树脂脆性的方法,已公开了使用由聚乳酸和改性烯烃化合物形成的组合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使用由以乳酸为主成分的聚合物、以脂肪族羧酸和链状分子二醇为主成分的脂肪族聚酯增塑剂形成的塑化的聚乳酸组合物的方法 (参照专利文献9)、使用由聚乳酸和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形成的生物降解性树脂组合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0)、使用由聚乳酸、脂肪族聚酯和聚己内酯形成的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专利文献11)、使用由结晶性聚乳酸、以及选自天然橡胶和聚异戊二烯中的至少一种橡胶成分形成的聚乳酸类树脂组合物的方法(专利文献12)。然而,在将上述聚己内酯、改性烯烃化合物、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天然橡胶、 聚异戊二烯等与乳酸类树脂混合时,虽然表现出了耐冲击性的改善效果,但结果显著损害了透明性,因此在用于例如包装材料等需要确认内容物的用途时,很难称之为完善的技术。此外,还已知有在聚乳酸类树脂中配合聚缩醛树脂和二烯橡胶、天然橡胶、硅橡胶、聚氨酯橡胶、或者在壳层中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芯层中含有选自苯乙烯单元和丁二烯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多层结构体等耐冲击改良剂,由此提高耐冲击性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3),但是其也不足以作为热收缩薄膜。另外,还提出了在聚乳酸类树脂中配合通过接枝聚合橡胶质聚合物和乙烯类单体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4),但是其也不足以作为热收缩薄膜。专利文献1 特开2005-0360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平9-169896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平8-300481号公报专利文献4 特开平9-151310号公报专利文献5 特开2003-119367号公报专利文献6 特开2001-011214号公报专利文献7 特开2000-280342号公报专利文献8 特开平09-316310号公报专利文献9 特开2000-191895号公报专利文献10 特开2000-219803号公报专利文献11 特开2001-031853号公报专利文献12 特开2003-183488号公报专利文献13 特开2003-286400号公报专利文献14 特开2004-2852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热收缩特性、耐冲击性、 透明性等机械特性,以及收缩加工性优异,并且适合收缩包装、收缩捆扎包装或收缩标签等用途的热收缩性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获得使用适合收缩包装、收缩捆扎包装或收缩标签等用途的上述热收缩性薄膜的成型品、热收缩性标签以及贴有上述成型品或热收缩性标签的容ο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热收缩性薄膜的特征在于,该薄膜由含有聚乳酸类树脂(A)的混合树脂制成,或者具有至少一层该混合树脂层,并且在80°C温水中浸渍10秒钟时在薄膜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为20%以上。此外,作为混合树脂,除聚乳酸类树脂㈧以外,还可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B)、以及橡胶状成分(C),并可以使混合树脂中聚乳酸类树脂(A)和(甲基)丙烯酸类树脂⑶的质量比,以及与橡胶状成分(C)的质量比在规定范围内。另外,作为混合树脂,除聚乳酸类树脂(A)以外,还可以含有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作为主成分,并且使该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的质量比在规定范围内。再者,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热收缩性薄膜还可以制成具有由混合树脂构成的(I)层和以聚乳酸类树脂(A)为主成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收缩性薄膜,该薄膜由含有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作为主成分,且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的质量比为95/5~50/50的混合树脂制成,或者该薄膜具有至少一层该混合树脂层;并且在80℃温水中浸渍10秒钟时,薄膜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为2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05.05.11 JP 138473/05;2005.12.12 JP 358106/05;201.一种热收缩性薄膜,该薄膜由含有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 (D)作为主成分,且聚乳酸类树脂(A)和聚硅氧烷丙烯酸复合橡胶(D)的质量比为95/5 50/50的混合树脂制成,或者该薄膜具有至少一层该混合树脂层;并且在80°C温水中浸渍 10秒钟时,薄膜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为20%以上。2.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收缩性薄膜,其中,上述聚乳酸类树脂(A)包含D-乳酸和L-乳酸的共聚物,或该共聚物的混合树脂,并且该聚乳酸类树脂(A)中D-乳酸和L-乳酸的D/L 比为 3/97 15/85 或 85/15 97/3。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薄膜,其中,相对于混合树脂总量,混合树脂含有 5 30质量%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⑶。4.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收缩性薄膜,其中,相对于混合树脂总量,混合树脂含有5 30质量%的除聚乳酸之外的脂肪族聚酯类树脂。5.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收缩性薄膜,其中,在0°C的气氛温度、IOOmm/分的拉伸速度下测定时,与主收缩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00%以上。6.权利要求3 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收缩性薄膜,其中,(甲基)丙烯酸类树脂⑶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或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中的两种以上单体的共聚物。7.一种热收缩性薄膜,该薄膜包括由含有聚乳酸类树脂(A)、(甲基)丙烯酸类树脂 (B)、和橡胶状成分(C)的混合树脂构成的(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比留间隆,山田刚干,宫下阳,泽晃一,田中一也,高木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