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以及应用此油分离器的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474069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外壳以及贯穿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导入管、回油管和排出管,其中,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有膨胀部。所述膨胀部形成有中空的消音空腔或者所述膨胀部填充有消音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油分离器在内部的排气管端设置一膨胀部,可以达到良好的消声效果,特别是对于空调系统中的高频噪声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分离器以及应用此油分离器的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空调系统中改进的油分离器结构。
技术介绍
空调系统是现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系统。空调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单向阀等装置。其中压缩机是空调系统中必要部件之一,通常用于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实际使用中,压缩机内部需要注入大量的润滑油,以防止由于压缩机的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磨损,并对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进行压缩时产生的热量进行部分冷却,还可以缓解压缩机部件的金属疲劳,以及在通过压缩机密封线上形成油膜而防止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泄露。当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进行压缩时,注入压缩机的润滑油会与制冷剂混合,这将导致压缩的制冷剂与压缩机内的润滑油一起排出压缩机。故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中,通常会设置有一个油分离器来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送回压缩机,以防止压缩机失油。高效的油分离器还起着降低换热器中油含量,提高换热效率的作用。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现有的一种油分离器100的外观示意图。所述油分离器100 包括外壳110、和贯通外壳内部空间与外部相通的导入管120、回油管130和排出管140,其中导入管120连接压缩机的排出管。进一步参考图2示出的剖面透视图可知,所述外壳110 包括圆形的上端盖111、圆柱形侧壁112和圆形的下端盖113。所述导入管120沿切向贯穿所述圆柱形侧壁112,使得制冷剂进入所述外壳110后沿所述圆柱形侧壁112旋转流动。所述回油管130从所述下端盖113的圆心垂直贯穿所述下端盖113,所述排出管140从所述上端盖111的圆心垂直贯穿所述上端盖111,并延伸进入所述外壳110的内部空间中,这样制冷剂旋转流动到底部后,制冷剂沿所述排出管140排出,而在旋转流动时分离出的润滑油则从所述回油管130回收。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空调系统会存在较大的噪声。所述噪声的主要形成因素是由压缩机产生的,特别是当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或者压缩机在处于高频的工作状态时, 容易引发譬如250HZ以上的高频振动。这种振动被传递给与其直接相连的油分离器后,因为油分离器的内部空间充当了诸如共振腔一样的装置而激发出较大的噪声。这样的噪声是令人感到烦恼或者说无法忍受的,甚至会损害人们的听力。因此,亟待提出一种先进的、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可以降低空调系统的噪声。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外壳以及贯穿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导入管、回油管和排出管,其中,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有膨胀部。进一步地,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第一直管部、膨胀部和第二直管部,所述膨胀部内形成有空腔,第一直管部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内的空腔相通,第一直管部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外部空间相通,第二直管部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的内部空腔相通,第二直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进一步地,第一直管部为圆柱形空心管,第二直管部也为圆柱形空心管,所述膨胀部包括有圆柱形的侧壁。进一步地,第一直管部的轴心线、第二直管部的轴心线和膨胀部的圆柱形的侧壁的轴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膨胀部的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的外径, 且第一直管部与所述膨胀部内的空腔相通的一端延伸入所述膨胀部的空腔内一定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排出管包括直管部和膨胀部,所述直管部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所述直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外部空间相通,所述膨胀部环绕所述直管部的外壁并形成一空腔,并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消音材料。进一步地,所述直管部为圆柱形空心管。本技术同时提出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前述可以降噪的油分离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油分离器在内部的排气管端设置一膨胀部,利用该膨胀部可以达到良好的消声效果,特别是对于空调系统中的高频噪声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附图说明结合参考附图及接下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将更容易理解,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对应同样的结构部件,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油分离器的外观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油分离器的剖面透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油分离器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剖面透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排出管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外观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排出管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剖面透视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排出管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剖面透视图;和图7示出了现有技术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油分离器在工作时的声传递损失曲线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油分离器,本技术中的油分离器的重点和亮点之一为在油分离器内部,也即排出管的进气端设置一个膨胀腔,所述膨胀腔用于消除噪声。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在下文实施例中的油分离器除排出管外的其他部件均采用类似于图1所述的油分离器结构。显然,所述油分离器还可以采取其他结构。此处不再一一累述,此乃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易于思及的部分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技术的油分离器的一个实施例中300的剖面示意图。 所述油分离器300包括外壳310、和贯通外壳内部空间与外部相通的导入管320、回油管330 和排出管340,其中导入管320连接压缩机的排出管。所述外壳310包括圆形的上端盖311、圆柱形侧壁312和圆形的下端盖313,所述外壳310的内部形成一圆柱形空腔。所述导入管320沿切向贯穿所述圆柱形侧壁312,使得制冷剂进入所述外壳310后沿所述圆柱形侧壁312旋转流动。所述回油管330从所述下端盖313的圆心垂直贯穿所述下端盖313,也即所述油分离器300的安装后的重力底部位置。 所述排出管340从所述上端盖311的圆心垂直贯穿所述上端盖311,并延伸进入所述外壳 310的内部空间中。这样制冷剂经过充分地旋转流动到底部后,制冷剂沿所述排出管340排出,而在旋转流动时分离出的润滑油则从所述回油管330回收。特别地,所述排出管340包括延伸入所述油分离器内部空间的直管部342和膨胀部344。请继续参考图4,所述膨胀部344可以为梭型,包括有圆柱形的侧壁,所述膨胀部 344的圆柱形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直管部342的外径。所述膨胀部344的内部可以形成中空的消音空腔,或者所述膨胀部344的内部填充消音材料,均以达到消除噪声为目的。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技术的排出管的一个实施例500中的剖面透视图。所述排出管50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管部510、膨胀部520和第二直管部530。所述膨胀部 520包括圆锥台型顶盖、圆柱形侧壁和倒圆锥台形底盖,这三部分形成一个梭形的内部消声空腔。所述第一直管部510和第二直管部530均为圆柱形空心管,且第一直管部510的长度较长,第二直管部530的长度较短。所述第一直管部510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520内的空腔相通,第一直管部510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外部空间相通,第二直管部530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520的内部空腔相通,第二直管部530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以及贯穿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导入管、回油管和排出管,其中,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有膨胀部,所述膨胀部的内部形成中空的消音空腔或者所述膨胀部的内部填充消音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以及贯穿所述外壳并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导入管、回油管和排出管,其中,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有膨胀部,所述膨胀部的内部形成中空的消音空腔或者所述膨胀部的内部填充消音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包括第一直管部和膨胀部,所述膨胀部内形成有空腔,第一直管部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内的空腔相通,第一直管部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外部空间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管延伸入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部分还包括第二直管部,所述第二直管部的一端与所述膨胀部的内部空腔相通,第二直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直管部为圆柱形空心管,第二直管部也为圆柱形空心管,所述膨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