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孟君专利>正文

针灸新原理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715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原理针灸器具,即应用自蓄热功能复合体作为香草酸受体激活剂释放器,通过激活人体腧穴皮肤细胞香草酸受体,产生腧穴经络调节效应有效治疗慢性疾病的非刺入无源医疗器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灸新原理,涉及复合体的新用途,即涉及以复合体作为一种香草酸受体(Vanillod receptor subtype1,简称VR1)的激活器、芳香草醛类化合物释放器的针灸新用具的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针灸医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是以一定的针具刺激经络或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疗法。针具器具对疗法地适用范围和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历史上针灸工具有过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术的专利技术,银针、铜针、钢(铁)针等金属针代替了石针、骨针、竹针等自然针。金属针比自然针精细、尖锐,减轻了疼痛,增加了进针深度,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第二次针具的改革则始于本世纪50年代,低频低压脉冲电流被引电针灸领域,超短波、微波、共鸣火花、激光、超声波、红外线等运用到针灸疗法中,也对针灸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属针具,包括九针(鑱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及九针演变而来的新型三梭针、七星针、皮肤针、挑治针、火针、微针系列及小针刀等,大多属于创伤疗法,有疼痛,也有感染的可能,在一部分人心中形成畏惧的心理,影响了疗法的普及。而且物理刺激的调节即手法仅凭术者经验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已有专利技术的激光针、超声波针、电磁针虽然解决了疼痛与感染的问题,但存在输出信号不满足动态性要求,且不满足传统针刺规律性的要求,达不到理想的针刺效果。灸具也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的灸具主要有用电作热源的温灸器(如各种电子温灸器、电磁温灸器、远红外温灸按摩器等)和用燃艾作热源的温灸器两类(至于各种代温的药物穴位贴灸法则不属于灸具器械),温灸疗效主要取决于温度,温度偏低则没有刺激效果,温度过高则造成皮肤伤害。故温灸疗法作为一种非刺入性的自然疗法由于灸具的局限,还有待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已有的针灸器具治疗原理,是以机械或者热刺激分布在穴位皮肤、肌肉的神经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达到一定的刺激调节效果。1997年美国科学家Julius及其同事运用表达克隆策略,成功克隆发现一种新的基因受体,命名为香草酸受体亚型1(Vanilloid receptor subtype1,VR1)。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香草酸受体结构是一个配体门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当其与配体结合后,通道开放,阳离子(尤其是钠离子和钙离子)从胞外进入胞内,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香草酸受体在背根神经节的细胞学定位,其广泛分布于背根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中的中等和小型神经元上,而正是这些神经元介导了刺激性信息的传入。香草酸受体还是一种多型信号探测器及多种刺激的整合器。这使得香草酸受体成为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分子”。目前香草酸受体理论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应用研究比较成熟的是,从辣椒提取辣椒素制成的霜剂表面涂抹治疗皮肤疼痛、搔痒。但是辣椒素的不良反应即它的强烈刺激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医疗器械针灸器具研究尚未有引进香草酸受体理论原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者以创新针灸机理与器具为目的,对于复合体治疗慢性病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是意外地发现复合体(专利申请号2004 10 10 1594.1)专利公报未涉及即未具体揭示的,其可作用于香草酸受体的作用原理,特别是发现了其不仅可以释放芳香草醛类化合物及相关因子,激活皮肤香草酸受体,而且在刺激人体腧穴皮肤香草酸受体后,通过经络传输这种刺激,按照经络脏腑联系有效治疗人体多种慢性疾病。即,发现了在人体腧穴皮肤比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其作用于人体腧穴皮肤细胞香草酸受体,受体分子连锁反应作用于腧穴组织细胞,产生腧穴经络效应,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四肢百骸,连系五官九窍,形成整体联系,调和阴阳、渗灌气血、濡养全身、充实营卫、防治慢性疾病是有效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复合体,贴皮肤的表面涂沾表面液(含氢离子),选择阿是穴或按传统针灸腧穴处方选择经穴、经外穴腧穴,将复合体贴在所选腧穴皮肤上,在复合体上再盖一层增效塑料膜,然后用医用透气胶布或松紧带固定在腧穴皮肤上,复合体对腧穴皮肤细胞释放芳香草醛类化合物,激活腧穴皮肤细胞香草酸受体,通过经络传输,进行调节治疗,这种调节治疗保持1小时左右即可。根据腧穴部位皮肤角化度,皮下脂肪厚度等皮肤因素,可以延长治疗保持时间。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复合体,系北京神农润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据2004 10 10 1594.1专利技术生产。其中直径≥25mm,厚度≥4mm。复合体洗液经化学分析检测含芳香草醛类化合物,并经稳定性试验表明,具有持久(1.5万小时以上)释放芳香草醛化合物及类似因子,激活香草酸受体功能。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表面液制方法为,用复合体1片,加入普通自然水100ml,静置反应1小时,装瓶即可。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增效膜,系由一般塑料工厂加工生产的保鲜塑料膜。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腧穴定位是依据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的定位方法定位取穴。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含有香草酸受体激活因子释放功能的无源性、非侵入性医疗器械及其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传统经络腧穴理论,提供激活腧穴香草酸受体调节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新型针灸器具及其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医疗器械将以其特殊的作用机理和可靠的临床效果,而广泛用于医疗、预防或康复、保健。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实施例与试验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应用效果。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等。实施例1、复合体贴大椎穴对慢性肺疾患者的免疫增强作用1研究对象 选择16例患者参加本实验,其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例。治疗组情况住院患者8人,男5人,女3人,平均年龄54岁,肺部疾患平均病史13年。对照组情况依据年龄及性别为配对因素,选择与治疗组情况相近的患者8人,其中男5人,女3人,平均年龄56岁,肺部疾患平均病史15年。两组之间的自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可比性良好。2治疗方法 治疗组的治疗,取复合体1个,直径28mm,厚度4mm,患者取府卧位,选取大椎穴,用表面液涂擦复合体表面及大椎穴皮肤表面,将复合体贴在大椎穴皮肤表面,在复合体上面覆盖一层增效薄膜,然后用透气纸胶带固定,通过复合体对腧穴皮肤细胞释放芳香草醛类化合物激活香草酸受体,调节人体经络,治疗时间1小时。对照组不接受复合体穴位治疗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免疫球蛋白及皮质醇含量。4治疗结果①复合体贴大椎穴对免疫球蛋白影响(见表1) 表1 复合体贴大椎穴对免疫球蛋白影响②复合体治疗组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改变的比较(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改变的比较③复合体贴大椎穴对皮质醇的影响(见表3) 表3 复合体贴大椎穴对皮质醇的影响④复合体治疗组与对照组皮质醇改变为治疗组472nmol/L,对照组为92nmol/L,P<0.01实施例2 复合体穴位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1研究对象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6例,诊断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美国ARA,1987)。其中男1例,女15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6.6±12.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7年,平均3.56±4.24年;病情分期I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非刺入、无源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使用自蓄热功能复合体(以下简称复合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孟君李平杨哲
申请(专利权)人:杨孟君李平杨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