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35770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开关装置,包括基座、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触头系统包括数个由极间间隔隔设的对应每个极的动触头单元和静触头;操作机构与触头系统实现连接,特点是:动触头单元包括触头支架,触头支架呈圆柱状;基座上设置有导向件,导向件间形成有腔体,触头支架转动地置于腔体中。优点:具有优良的电接触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开关装置,特别是电开关装置的触头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开关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分别安装在基座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所 述的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单元、和静触头,所述的动触头单元通常由触头支架以及设在触 头支架 上的一些可动作的触头(例如动触杆)组成,动触杆穿设在触头支架上,动触杆的 两端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静触头发生接触的接触面。众所周知,在电开关装置合闸时,能 确保动触头单元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在接通状态下所需的接触压力是最重要的。但 是,现有的电开关装置通常通过将触头支架的底部和顶部进行定位,从而限定动触头单元 的运动轨迹。用于定位触头支架的底部和顶部的装置不可能是同一个零件,定位装置自身 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导致整个过程中零部件的累积公差较大,可能造成 触头支架上下两端的定位中心所在直线构成的转动轴线不是一竖直直线,使得触头支架在 绕转动轴线转动时发生倾斜,动触杆上的接触面的转动轨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作用 于动、静触头上的接触压力发生偏差,动、静触头间接触状况变差,降低了电开关装置的电 接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开关装置,它能确保动触头单元中的动触头与 静触头之间在接通状态下所需的接触压力,有效提高电开关装置的电接触性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电开关装置,包括基座、操作机构、和触 头系统,所述的触头系统安装在基座内,该触头系统包括数个由极间间隔隔设的对应每个 极的动触头单元和数量与动触头单元相对应的静触头;所述的操作机构与触头系统实现机 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头单元包括触头支架,所述的触头支架呈圆柱状;所述的基 座上对应于每个极成对地设置有导向件,每对导向件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的触头支架转 动地置于腔体中。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件在面向触头支架的一侧具有 用于与所述触头支架的圆柱面相吻合的导向面。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件在背向触头支架的一侧具 有与所述基座上的侧壁或极间间隔的侧壁相接合的侧面。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的高度与所述触头支架的高度相等。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可旋转安装的圆柱状触头支 架由导向件导向,即动触头单元的旋转运动由位于同一部件内的导向件进行导向,这种结 构将对触头支架的定位只用一个零件完成,可以节省零部件数量和减小公差,保证了触头 支架上下两端的定位中心所在直线构成的转动轴线成为一竖直直线,从而限定了动触头单元的转动轨迹,使一对动触杆两端的用于与静触头相配合的接触面的转动轨迹在同一水平 面上,从而保证了动触杆与静触头的有效接触,确保动触头单元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 在接通状态下所需的接触压力,进一步提高了电开关装置的电接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开关装置的一实施例结构分解图。图中1.基座、11.极间间隔、12.导向件、121.导向面、122.容腔、123.侧面;2.旋 转板、21.台阶槽;3.动触头单元、31.触头支架、311.水平通孔、312.框架腔、313.台阶槽、 32.动触杆、321.突起、322.接触面、33.弹簧片、331.凹槽、34.框体、341.突台;4静触头。具体实施方式通过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理解本技术,并且使本技术 的积极效果更加体现,但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所限制。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种电开关装置,包括基座1、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所 述的触头系统安装在基座1内,该触头系统包括数个由极间间隔11隔设的对应每个极的动 触头单元3和数量与动触头单元3相对应的静触头4。所述的动触头单元3包括触头支架 31、一对动触杆32、一对弹簧片33、和框体34,所述的触头支架31呈圆柱状,在触头支架31 的径向开设有两个呈平行设置且相隔一定间距的水平通孔311,在触头支架31的轴向中间 开设有框架腔312,所述的框架腔312位于触头支架31的轴向中间的最大纵截面位置上,且 与水平通孔311之间呈垂直设置。所述的框体34设置在框架腔312内,在框架34的上、下 端面的中间分别形成有突台341,所述的一对弹簧片33分别固定在一对动触杆32的上、下 端面上,具体是在所述一对动触杆32的上、下端面分别以中心位置为对称在长度方向上 设置有一对突起321,所述一对弹簧片33的两端分别推压在一对突起321上而实现与一对 动触杆32的固定,在一对弹簧片33的中心部位还分别设置有凹槽331,一对动触杆32连 同一对弹簧片33 —起横向穿过两个水平通孔311和框体34,并使框体34通过其上、下端 面上的突台341与凹槽331的容配而夹紧在所述一对弹簧片33长度方向的中间;同时,在 一对呈平行设置的动触杆32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用于与静触头4发生电接触的接触面 322。通过上述结构,将用于建立电接触的动触杆32直接安装在触头支架31上,采用弹簧 片33提高了动触杆32作用到静触头4接触面上的压力,提高了电接触的可靠性。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的基座1上对应每个极成对地设置有在基座的深度方向上 从基座的底部向上延伸的导向件12,导向件12具有面向触头支架31且与触头支架31的圆 柱面相吻合的导向面121,导向件12的高度应大于触头支架31的高度的1/2,现将导向件 12的高度设置为与触头支架31的高度相等,导向件12的背向触头支架31的一侧侧面123 与基座1上的侧壁或极间间隔11上的侧壁相接合,触头支架31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每个 极的成对设置的导向件12间形成的类似圆柱状的腔体122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的操作机构包括旋转板2,旋转板2固定在触头支架31的顶 部,用于驱动动触头单元,实现动触头单元和静触头之间的分合。具体是在所述触头支架 31高度方向上端部的轴向中间形成有台阶313,与此相对应地,在所述的旋转板2的中间开 设有台阶槽21,通过台阶槽21与触头支架31上的台阶313的配合,而将旋转板2固定在触头支架31的顶部。 以下结合附图叙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动触头单元3在图中沿顺时针方向的 旋转运动,动触杆32两端的接触面322向静触头4上的接触面运动,在接通状态下,通过弹 簧片33提高了动触杆32对静触头4的接触面的压力。在接通和断开过程中,动触头单元 3的触头支架31处于基座1上对应每个极成对设置的导向件12间形成的类似圆柱状的腔 体122中,通过与触头支架31相配合的导向面121的导向,动触头单元3的旋转使动触杆 32以一种准圆形运动来完成与静触头4的接通与分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开关装置,包括基座(1)、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所述的触头系统安装在基座(1)内,该触头系统包括数个由极间间隔(11)隔设的对应每个极的动触头单元(3)和数量与动触头单元(3)相对应的静触头(4);所述的操作机构与触头系统实现机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头单元(3)包括触头支架(31),所述的触头支架(31)呈圆柱状;所述的基座(1)上对应于每个极成对地设置有导向件(12),每对导向件(12)之间形成有腔体(122),所述的触头支架(31)转动地置于腔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晓辉顾怡文王玮鞠志刚褚文徐星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