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2904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由电磁系统和散热系统两部分构成,所述的电磁系统由整流板、变压器I、电源板、工作面板、主控制板、变压器II、驱动板I、驱动板II、驱动板III、驱动板IV、变压器III、场效应管I、场效应管II、电容、主变压器、负载组成;所述的散热系统是由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绕散热器件而围成的循环系统,为增强散热性能水管采用紫铜管,使用时,首先打开散热系统,待散热系统运行正常后,再打开电磁系统,将需加热的金属固态物质放置于负载处即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具有散热系统,增强了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的工作稳定性,能够连续作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金属材料加工机械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对 金属材料加热的装置。技术背景在对金属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常常首先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以便更好地对金 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常用的加热设备是锅炉,先将金属材料置于碳火中,待加热到要求的 温度后取出加工。目前,现有技术也有一些专业设备,如专利号为98214391. 5的实用新 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串联逆变式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它包括直流电源、逆变器、阻抗匹配器 及负载,直流电压通过逆变器变换为交流电压供给经过阻抗匹配的负载,其特征是跨接在 逆变器输出端的阻抗匹配器是由电容和电感二个元件串联组成;专利号为03233138. X的 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全固态感应加热设备”,其构成为三相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出与功 率逆变电路的输入连接,功率逆变电路的输出经谐振回路与负载连接,谐振回路通过同步 取样电路与中心控制模块连接,功率逆变电路与电流取样电路连接,电源、电流取样电路与 中心控制模块连接,中心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连接,驱动模块与功率逆变电路和电源连接; 专利号为200420037466.0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过压保护的电流型固态感应 加热装置”,它包括由可控硅构成的三相全控整流桥、平波电感器和由功率器件构成的逆变 器,其特征是在逆变器的输入端并接过压保护电路,该过压保护电路包括并接在逆变器输 入端的可控硅和并接在逆变器输入端的由二极管与受控电压源串联构成的电路;这些装 置都较好地实现了对金属材料的加热,但这些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在对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 中,都会散发出大量的热而影响固态感应加热装置本身的工作稳定性,而这些固态感应加 热装置都没有自身散热的技术方案,不能实现连续作业,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散热系统的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其 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由电磁系统和散热系统两部分构成,所述的电磁系 统由整流板、变压器I、电源板、工作面板、主控制板、变压器II、驱动板I、驱动板II、驱动板 III、驱动板IV、变压器III、场效应管I、场效应管II、电容、主变压器、负载组成;所述的散 热系统是由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绕散热器件而围成的循环系统,为增强散热性能水管 采用紫铜管。本技术所述的电磁系统,其特征是整流板分别连接变压器I、变压器II、变压 器III,变压器I分别连接电源板和主控制板,主控制板分别连接工作面板、驱动板I、驱动 板II、驱动板III、驱动板IV,变压器II与驱动板I、驱动板II连接,变压器III与驱动板 III、驱动板IV连接,驱动板I、驱动板II同时与场效应管I连接,驱动板III、驱动板IV同 时与场效应管II连接,场效应管I直接与主变压器连接,场效应管II连接电容后再连接主 变压器,主变压器连接负载。本技术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绕过负载后到达出水 口,完成第一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依次绕过主变压器、电容后到达出水口,完成第二 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依次绕过整流板、驱动板I、驱动板II、驱动板III、驱动板IV、变 压器I、变压器II、变压器III后到达出水口,完成第三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依次绕过 场效应管I、场效应管II、主变压器后到达出水口,完成第四个循环。使用时,首先打开散热系统,待散热系统运行正常后,再打开电磁系统,将需加热 的金属固态物质放置于负载处即可。本技术有益效果是固态感应加热装置具有散热系统,增强了固态感应加热装 置的工作稳定性,能够连续作业。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电磁系统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散热系统示意图,附图中1.整流板,2.变压器I,3.电源板,4.工作面板,5.主控制板,6.变压器II,7.驱 动板I,8.驱动板II,9.驱动板III,10.驱动板IV,11.变压器III,12.场效应管I,13.场 效应管II,14.电容,15.主变压器,16.负载,17.进水口,18.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技术的实施 方法,本技术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由电磁系统和散热系统两部分构 成,所述的电磁系统由整流板1、变压器I 2、电源板3、工作面板4、主控制板5、变压器II 6、驱动板I 7、驱动板II 8、驱动板1119、驱动板IV10、变压器11111、场效应管I 12、场效 应管II 13、电容14、主变压器15、负载16组成;所述的散热系统是由进水口 17和出水口 18通过水管绕散热器件而围成的四个循环系统,为增强散热性能水管采用紫铜管。本技术所述的电磁系统,其特征是整流板1分别连接变压器I 2、变压器II 6、变压器11111,变压器I 2分别连接电源板3和主控制板5,主控制板5分别连接工作面 板4、驱动板I 7、驱动板II 8、驱动板1119、驱动板IV10,变压器II 6与驱动板I 7、驱动 板II 8连接,变压器III11与驱动板1119、驱动板IV10连接,驱动板I 7、驱动板II 8同 时与场效应管I 12连接,驱动板1119、驱动板IV 10同时与场效应管II 13连接,场效应管 I 12直接与主变压器15连接,场效应管II 13连接电容14后再连接主变压器15,主变压 器15连接负载16。本技术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 17绕过负载16后到达 出水口 18,完成第一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 17依次绕过主变压器15、电容14后到达出 水口 18,完成第二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 17依次绕过整流板1、驱动板I 7、驱动板II 8、驱动板1119、驱动板IV 10、变压器I 2、变压器II 6、变压器III11后到达出水口 18,完 成第三个循环;利用水管由进水口 17依次绕过场效应管I 12、场效应管II 13、主变压器 15后到达出水口 18,完成第四个循环。使用时,首先打开散热系统,待散热系统运行正常后,再打开电磁系统,将需加热 的金属固态物质放置于负载16处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由电磁系统和散热系统两部分构成,所述的电磁系统由整流板(1)、变压器Ⅰ(2)、电源板(3)、工作面板(4)、主控制板(5)、变压器Ⅱ(6)、驱动板Ⅰ(7)、驱动板Ⅱ(8)、驱动板Ⅲ(9)、驱动板Ⅳ(10)、变压器Ⅲ(11)、场效应管Ⅰ(12)、场效应管Ⅱ(13)、电容(14)、主变压器(15)、负载(16)组成,所述的散热系统是由进水口(17)和出水口(18)通过水管绕散热器件而围成的四个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整流板(1)分别连接变压器Ⅰ(2)、变压器Ⅱ(6)、变压器Ⅲ(11),变压器Ⅰ(2)分别连接电源板(3)和主控制板(5),主控制板(5)分别连接工作面板(4)、驱动板Ⅰ(7)、驱动板Ⅱ(8)、驱动板Ⅲ(9)、驱动板Ⅳ(10),变压器Ⅱ(6)与驱动板Ⅰ(7)、驱动板Ⅱ(8)连接,变压器Ⅲ(11)与驱动板Ⅲ(9)、驱动板Ⅳ(10)连接,驱动板Ⅰ(7)、驱动板Ⅱ(8)同时与场效应管Ⅰ(12)连接,驱动板Ⅲ(9)、驱动板Ⅳ(10)同时与场效应管Ⅱ(13)连接,场效应管Ⅰ(12)直接与主变压器(15)连接,场效应管Ⅱ(13)连接电容(14)后再连接主变压器(15),主变压器(15)连接负载(16)。...

【技术特征摘要】
固态感应加热装置,由电磁系统和散热系统两部分构成,所述的电磁系统由整流板(1)、变压器I(2)、电源板(3)、工作面板(4)、主控制板(5)、变压器II(6)、驱动板I(7)、驱动板II(8)、驱动板III(9)、驱动板IV(10)、变压器III(11)、场效应管I(12)、场效应管II(13)、电容(14)、主变压器(15)、负载(16)组成,所述的散热系统是由进水口(17)和出水口(18)通过水管绕散热器件而围成的四个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整流板(1)分别连接变压器I(2)、变压器II(6)、变压器III(11),变压器I(2)分别连接电源板(3)和主控制板(5),主控制板(5)分别连接工作面板(4)、驱动板I(7)、驱动板II(8)、驱动板III(9)、驱动板IV(10),变压器II(6)与驱动板I(7)、驱动板II(8)连接,变压器III(11)与驱动板III(9)、驱动板IV(10)连接,驱动板I(7)、驱动板II(8)同时与场效应管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设张瑞华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国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