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3959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在冬春季节利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调控大棚温度为10℃±6℃,通过降低蝠蛾天敌的危害,以及促进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生长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同时通过释放蝠蛾虫卵、幼虫和/或蛹,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密度;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45d~390d,并在次年5月化蛹,6~8月羽化为成虫时,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收获其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所得蝠蛾虫卵可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青藏高原繁育蝠蛾的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
技术介绍
蝠蛾属(Hepialus)昆虫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其共同特点是需经历较漫长的幼虫期。生长于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蝠蛾属昆虫幼虫,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高原高寒生境冻土期间蝠蛾幼虫在土中几乎处于休眠状态。自然环境下的蝠蛾幼虫约需经历6~8龄期的生长发育期及期间几次的休眠期才能化蛹,具体天数因种类而异,如玉树蝠蛾幼虫约需996d,康定蝠蛾约1000d,贡嘎蝠蛾875~1040d,且终年均可在土中找到不同龄期的幼虫。每年5月下旬部分蝠蛾幼虫形成蛹,6~8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每天17~20时羽化,交配后的雌蛾立即边扑动边将卵散产于附近几平方米的草甸草丛中或灌丛植被中,一般每只雌蛾产卵500粒左右。由于自然环境下蝠蛾幼虫生长期经历3~4次越冬休眠期,幼虫生长周期极长,成为制约蝠蛾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以植物嫩根为食物。所取食的植物种类繁多,但以蓼科植物中的圆穗蓼(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珠芽蓼(P.viviparum L.)、小大黄(Rheum pumilumMaxim)等的根最为适应,也啃食蔷薇科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L.)Rydb.)和豆科黄芪(Astragalus)等植物嫩根。此外,蝠蛾还取食莎草科、禾本科、龙胆科、报春花科和灯芯草科等数十种植物嫩根。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中蝠蛾属昆虫的繁育受到生态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度和湿度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制约控制,自然环境下蝠蛾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需经历几个冬春季节冻土期越冬,制约了蝠蛾幼虫的连续生长发育。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简称大棚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冬春季节利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10℃±6℃;通过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如虫生真菌、鼠类、蚂蚁、寄生蜂、寄生蝇、昆虫病源线虫等)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1、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通常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按常规温室大棚管理的方法,控制大棚内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在夏秋季节,通过通风口调节控制大棚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在冬春季节,采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10℃±6℃;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通常在建立大棚后一个月内),通过对大棚内蝠蛾圈养场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并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种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4、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蝠蛾幼虫经345d~390d即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并在次年5月化蛹;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按照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常,在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每公顷投入10~25对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蝠蛾幼虫成活率高达91~96%,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45d~390d,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每年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可收获孵化率高达92~97%的蝠蛾虫卵125~375万粒。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利用青藏高原地热温泉为冬春季越冬的蝠蛾幼虫营造适宜的温度环境,从而促进蝠蛾幼虫连续快速生长,可显著缩短蝠蛾的生长发育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健康优质的蝠蛾虫卵。所收获的蝠蛾虫卵可直接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青藏高原繁育蝠蛾的虫种,也可孵化出幼虫后再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青藏高原繁育蝠蛾的虫种。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包括海拔从3000米至535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包括常年生长于高寒生境中的草本植物冰川蓼(Polygonvm glaciale),细叶珠芽蓼(P.tenuifolium),珠芽蓼(P.viviparum),圆穗蓼(P.macrophyllum),雪山黄芪(Astragalus bolfourianus),无茎黄芪(A.acaulis),冷地黄芪(A.frigidus),光管黄芪(A.levitubus),白马雪山黄芪(A.craipianus),打箭炉黄芪(A.tatsienens s),云南长茎黄芪(A.yunnanensis f.elougatus),小大黄(Rheum pumilum),澜沧地灵芝(Arenaria lancangensis),藓状雪灵芝(A.bryophylla),黑心虎耳草(Saxifragamelanocentra),山地虎耳草(S.Montana),绵头雪莲花(Saussurea laniceps)及羊矛(Festuca ovina);以及灌丛植物青藏地垫柳(Salix lindleyana),迟花地垫柳(S.faxoniana),金腊梅(Potentilla fruticosa),紫花小杜鹃(Rhododendron rupicola),拟小鳞叶杜鹃(R.cephaltanhoides),云雾杜鹃(R.chamaethomsonii),短蕊杜鹃(R.microgynum),滇藏杜鹃(R.temeniu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冬春季节采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10℃±6℃;通过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份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青藏高原利用地热温泉繁育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冬春季节采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10℃±6℃;通过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有效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份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受精蝠蛾虫卵。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靠近青藏高原地热温泉发生地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甸草丛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通常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按常规温室大棚管理的方法,控制大棚内土壤湿度为50%~95%,空气相对湿度为70%~95%;在夏秋季节,通过通风口调节控制大棚内土壤及空气的温度为10℃±6℃;在冬春季节采用地热温泉水作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10℃±6℃;(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通过对大棚蝠蛾圈养场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虫生真菌及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并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种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4)、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蝠蛾虫卵和/或幼虫和/或蛹,提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昕古德祥张古忍王江海吴光国季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深圳学者生物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