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9124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收容于收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 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通常设有若干排列方式 与芯片模块的导接元件排列方式对应的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将芯片模块固定使二者之间 能达成电性接触。美国专利公告4838801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其提供了一些与芯片模块达成接 触的方法。该电连接器包括容纳有若干收容槽的本体,若干两件式弹性端子组合容纳于 收容槽。上述端子组合中的一个具有延伸出收容槽的接触端以焊接(或其他方式)至电 路板,另一个则具有延伸出本体上表面的接触部以与芯片模块接触。请参考其图2,其 中组件24a与组件36a之间为活动式接触,该端子组合整体可动地容纳于收容槽16a中。 收容槽16a中设有一固定装置50,可防止端子组合从本体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一侧脱落出 收容槽。组件24a具有一延伸出本体下表面的焊接端52。上述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固定 装置50仅能防止组件24a与组件36a从本体上表面或下表面脱落,故,电连接器安装至 电路板与芯片模块对接前,组件24a与组件36a有从本体中脱落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有效防止导电端子 从本体脱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 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 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收容于收 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 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 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 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 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导电端子能够有效地 定位于本体中,导电端子的第一、第二端子之间可以方便地达成接触,进而与外部电子 组件接触。另外,根据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第一端子可动收容于收容槽内, 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该封闭端向上延伸超出本体的上表面,该管状结构内部的空间 可容纳第二端子的一楔型结构,该管状结构和楔型结构中的一个大致沿轴向设有开槽,3以提供弹性力使得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二者能互相接触。根据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端子沿管状结构延伸方向设有若干开槽,以形成 若干弹片且每一弹片的末端延伸到分界面下方弹性,相应地第二端子的上端为楔型结 构,该楔型结构具有一锥形表面;或者是第二端子的的上端为楔型结构,该楔型结构上 设有开槽,以形成一对弹性臂。根据上述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端子的下端设有延伸超出本体下表面的导接 部。另外,弹片向下延伸且与第一端子管状结构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夹角以利于配合楔 型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组装图。图3是图2所示的导电端子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 端子处于第一位置。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 端子处于第二位置。图6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组装图。图8是图7所示的导电端子的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 端子处于第一位置。图10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 端子处于第二位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可电性连接 芯片模块3至电路板4,包括本体10及若干导电端子12。本体10设有彼此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00、下表面102及延伸于两个表面之间的若 干收容槽104。每一收容槽104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1040及位于下方且尺寸稍大于第一 部分1040的第二部分1042。第一部分1040和第二部分1042分别终止于上表面100和下 表面102,二者之间形成一分界面1044。导电端子12容置于相应的收容槽104中,包括分别收容于收容槽104的第一部 分1040和第二部分1042中的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122。第一端子120具有一管状结 构,管体上设有若干开槽1200,且第一端子120的上端封闭,下端未封闭。由此,第一 端子120界定了一内部收容空间以收容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并可与该接触部1220 配合接触。第一端子120的顶端1202延伸出本体10的上表面100以同芯片模块3导接。 前述开槽1200自第一端子120的顶端大致沿其轴向延伸,由此,第一端子120形成了若 干弹片1204。弹片1204的末端还延伸进入到收容槽104中分界面1044下方;所有弹片1204的末端共同形成一尺寸大于第一部分1040尺寸的凸缘1206,由此,可以限制第一端 子120向上移动。弹片1204自上至下延伸且同第一端子120的管体轴向或收容槽104的 中心线之间有一定角度,本技术中,弹片1204于其延伸方向上逐渐远离收容槽104 的中心线。请参考图2至图5,第二端子122上端设有接触部1220,下端设有延伸出本体10 下表面102的导接部1222。接触部1220具有一个自下至上渐缩的接触面1224。请参考图4至图5,分别显示了第一端子120处于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时的 状态。当安装电连接器1至电路板4时,第二端子122干涉收容于收容槽104第二部分 1042中,而第一端子120可动地收容于收容槽104第一部分1040中。自上至下方向上, 第一端子120由第二端子122支撑。当对芯片模块3施加一向下的力时,第一端子120将 被按压朝向第二端子122移动。若干弹片1204将沿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的接触 面1224向下滑动,由此,第二端子122的接触部1220和若干弹片1204达成电性接触。 若干弹片1204将沿远离收容槽104中心线方向变形。第二端子122的导接部1222则焊 接至电路板4。由此,芯片模块3和电路板4间达成电性接触。请参考图6至图10,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2,其包括本体 20和若干导电端子22,类似地,第一端子220可动地收容于收容槽204的第一部分2040 中,其顶端延伸出本体20的上表面200。第二端子222则干涉固定于收容槽204的第二 部分2042中,其导接部2222延伸超出本体20的下表面202。两种实施方式主要区别在于导电端子的结构有所不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 一端子220亦呈管状且其末端2202延伸进入收容槽204的第二部分2042中且到分界面 2044下方以防止第一端子220从本体20上表面200 —侧脱离收容槽204,其中第一端子 220未设置类似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开槽。第二端子222设有接触部22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收容槽包括上方的第一部分及下方尺寸稍大的第二部分;导电端子容置于相应的端子槽中,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收容于收容槽第一部分中且其末端延伸到第一、第二部分的分界面下方且具有延伸超出本体上表面的顶端,第一端子由固定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端子支撑;其中第一端子可于第一、第二部分间移动,且当第一端子朝向第二端子移动时,第一、第二端子中至少一个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弹性力促使第一、第二端子紧密接触且限制第一端子向下移动;第一端子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一端子的末端与分界面的干涉限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亚伯特·特休恩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