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供应器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8191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包含有:分别呈U型片状的包括有一中段及两翼段的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的两翼段的内侧面上相邻于两侧端缘处分别设有一定位凹沟且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两凸肋,位于两定位凹沟之间,各凸肋上朝向相邻的定位凹沟突设有一内挡块,而第二壳体套合于第一壳体,其两翼段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的中段及两翼段的其中一侧端缘处且分别突设有卡合于第一壳体的两翼段的定位凹沟内的定位凸块,另第二壳体的两翼段的内侧面上分别对应于各凸肋突设有位于内挡块与第一壳体的翼段之间且与内挡块相抵接的一外挡块;藉由定位凹沟与定位凸块相卡合且内挡块与外挡块相抵接,可避免外壳受外力作用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脱离。(*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供应器,特指电源供应器的外壳。
技术介绍
电源供应器是一种电源转换装置,主要用于将商用电源转换为适合各种不同的电 器产品使用的电源,最常见的例如有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参见图4及图5所示,即为一现有技术的电源供应器的外壳,其具有一第一壳体40 及一第二壳体50,该第一壳体40及第二壳体50均呈U型,分别具有一中段41、51及两翼 段42、52,第一壳体40及第二壳体50并以开口端相互套合,从而包围有一容置空间60,该 容置空间60用以设置如变压器或者整流器(图中未示)等等组件,并且该第一壳体40及 第二壳体50为了在套合后能相互定位而不会因受压而分离,在第一壳体40的两翼段42端 缘处凹设有定位凹沟421,而在第二壳体50的两翼段52端缘处则对应设有定位凸块521, 藉由该定位凸块521卡入于定位凹沟421内,可达到令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相互定 位的目的。然而,由于上述现有技术的外壳的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均呈U型,其两翼段 42,52具有可挠性,容易在受压时弯折,一但某一壳体的任一侧的翼段42、52受压而朝向容 置空间60内弯折,该翼段42、52便会推挤另一壳体的两翼段42、52使其张开,而采用前述 定位结构设计的外壳,其第一壳体40的两翼段42受压时,由于第二壳体50的两翼段52上 的定位凸块521卡入于第一壳体40的定位凹沟421内,可阻止第二壳体50的两翼段52朝 向外侧张开,因此第二壳体50并不会与第一壳体40脱离,但是当第二壳体50的两翼段52 受压时,前述的定位结构并无法阻止第一壳体40的两翼段42朝向外侧张开,因此该现有技 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存在有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之间固定不牢,容易在使用中因受 外力作用而相互脱离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所存在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容易相互 脱离的缺点,本技术期望藉由改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定位结构来解决。为达成上述设计目的,本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电源供应器外 壳,其包含有—第一壳体,其呈包括有一第一中段及两第一翼段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侧面及 一外侧面,其中该两第一翼段的内侧面上相邻于两侧端缘处分别设有一定位凹沟,并且该 两第一翼段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两凸肋,各第一翼段上的该两凸肋位于两定位凹沟之间, 且各凸肋上朝向相邻的定位凹沟突设有一内挡块;一第二壳体,其呈包括有一第二中段及两第二翼段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侧面及 一外侧面,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互套合,其两第二翼段分别设置位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中 段及两第一翼段的其中一侧端缘处,于两第二翼段的端缘处分别突设有卡合于两第一翼段上的定位凹沟内的定位凸块,并且于两第二翼段的内侧面上分别对应于两第一翼段上的各 凸肋突设有一外挡块,各外挡块分别位于对应的凸肋的内挡块与第一翼段之间且与该内挡 块相抵接。较佳的,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其第一壳体的第一中段的内侧面上相邻 于两侧端缘处可分别设有一定位凹沟,而所述的第二壳体的两第二翼段的端缘处可分别突 设有卡合于该第一中段上的定位凹沟内的定位凸块。较佳的,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其第一壳体上可设有一通孔,而第二壳体 上可设有至少两插片,或者其第一壳体上可设有至少两插片,而第二壳体上可设有一通孔。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具有与现有技术的外壳相同的定位凹沟与定位凸 块的定位结构,并且更进一步增加了内挡块与外挡块的定位结构,因此当第一壳体与第二 壳体相互套合后,除了第二壳体与现有技术的外壳同样不会与第一壳体脱离之外,由于第 一壳体的两第一翼段上的凸肋的内挡块抵接于第二壳体的内挡块上,可阻止第一壳体的两 第一翼段朝向张开方向弯折,因此即使第二壳体的两第二翼段受压,第一壳体也不会因而 与第二壳体脱离,由此可知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较为牢固,即使受外力作用也不 会有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脱离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外观图;以及图5为现有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设 计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0及一第 二壳体20,其中该第一壳体10呈包括有一第一中段11及两第一翼段12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 侧面101及一外侧面102,该第一中段11及该两第一翼段12的内侧面101上相邻于两侧端 缘处分别设有一定位凹沟111、121,并且该两第一翼段12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两凸肋122, 各第一翼段12上的该两凸肋122位于两定位凹沟121之间,且各凸肋122上朝向相邻的定 位凹沟121突设有一内挡块123,此外,第一壳体10上贯穿设有一通孔103,该通孔103用 以供导线穿过,通孔103可位于第一中段11或者第一翼段12上,于本实施例中,通孔103 乃设于第一翼段12上;该第二壳体20呈包括有一第二中段21及两第二翼段22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 侧面201及一外侧面202,其中该两第二翼段22的端缘处分别突设有定位凸块221,并且于 两第二翼段22的内侧面上分别突设有一外挡块222,此外,第二壳体20上设有至少两插片 203,该些插片203用以插设于一插座上的插孔,插片203的数量可依据电源供应器所对应4的插座种类而改变,且插片203可位于第二中段21或者第二翼段22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二 壳体20上设有两插片203,且两插片203乃设于第二中段21上,此外,通孔103与插片203 的位置亦可相互对调,亦即通孔103可设置于第二壳体20上,而插片203则设置于第一壳 体10上;配合参见图3所示,前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乃以开口端相互套合,从而包 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30,该容置空间30用以设置如变压器或者整流器(图中未示)等等 组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套合时,第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乃分别位于第一壳 体10的第一中段11及两第一翼段12的其中一侧端缘处,并且两第二翼段22的端缘处的 定位凸块221卡合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中段11及两第一翼段12上的定位凹沟111、121 内,而两第二翼段22的内侧面201上的各外挡块222分别对应于第一壳体10的两第一翼 段12上的一凸肋122,并且各外挡块222乃位于对应的凸肋122的内挡块123与第一翼段 12之间且与该内挡块123相抵接。本技术的电源供应器外壳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互套合后,若第一 壳体10的两第一翼段12受压,则由于第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上的定位凸块221卡 合于第一壳体10的两第一翼段12的定位凹沟121内,可阻止第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 朝向张开方向弯折,因此,第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并不会脱离第一壳体10,反之若第 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受压,则由于第一壳体10的两第一翼段12上的凸肋122的内 挡块123抵接于第二壳体20的两第二翼段22的外挡块222上,可阻止第一壳体10的两第 一翼段12朝向张开方向弯折,因此第一壳体10也不会脱离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供应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壳体,其呈包括有一第一中段及两第一翼段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侧面及一外侧面,其中该两第一翼段的内侧面上相邻于两侧端缘处分别设有一定位凹沟,并且该两第一翼段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两凸肋,各第一翼段上的该两凸肋位于两定位凹沟之间,且各凸肋上朝向相邻的定位凹沟突设有一内挡块;一第二壳体,其呈包括有一第二中段及两第二翼段的U型片状且具有一内侧面及一外侧面,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互套合,其两第二翼段分别设置位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中段及两第一翼段的其中一侧端缘处,于两第二翼段的端缘处分别突设有卡合于两第一翼段上的定位凹沟内的定位凸块,并且于两第二翼段的内侧面上分别对应于两第一翼段上的各凸肋突设有一外挡块,各外挡块分别位于对应的凸肋的内挡块与第一翼段之间且与该内挡块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强邓敏之
申请(专利权)人:康舒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