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段永利专利>正文

玉米丢芯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778 阅读:5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复配农药,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玉米螟、蚜虫的新型玉米丢芯剂。丢芯剂中含有原药和药物载体,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3~3%的杀虫剂和0.1~2%的吡虫啉混合物,余量为药物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玉米丢芯剂,能一次施药,可同时防治蚜虫和玉米螟等多种玉米害虫,改变了过去蚜虫和玉米螟需分别防治的弊端,减少了施药次数和劳动强度,不仅简便易行、省工省药,工效高、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玉米害虫的复配农药,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玉米螟、蚜虫的新型玉米丢芯剂
技术介绍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玉米螟轻发生年,可造成玉米减产8%以上,中等发生年减产10%~15%,重发生年减产30%以上。由于玉米螟难防难治,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由于玉米螟是世界性的农业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很大,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并取得进展。因此,防治玉米螟的方法较多,不论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物理防治方法都有一些进展,应用适当都会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以化学防治方法的应用面积最大。但化学防治却普遍存在持效期短,需多次施药,或毒性大,对人畜不安全的弱点。以我国列为首选防治玉米螟的药剂50%的对硫磷乳油为例,本身为剧毒农药,往往农民用砂或炉渣为载体,自行加工成土法颗粒剂,不仅很不安全,而且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的药液流失而污染环境。此外药成本较高,防治虫害单一,农民的负担较大。蚜虫俗称腻虫、蜜虫,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高粱、大麦、蔬菜等作物。玉米蚜虫在玉米苗期群集在心叶内,刺吸为害。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为玉米蚜虫发生的初盛期,此次喷药有一定效果。蚜虫随着植株生长集中在新生叶片上,孕穗期多密集在剑叶内和叶鞘上为害,边吸食玉米汁液,边排泄大量密露,覆盖叶面上的密露影响光合作用,易引起霉菌寄生,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玉米蚜虫为害高峰期是在玉米孕穗期,此时玉米植株较高,采用喷药防治比较困难,易造成施药人员中毒;而且防治效果差,导致玉米授粉不良,颗粒不饱满,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干旱年代危害损失较大。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敌百虫是一种毒性低,杀虫谱广的有机磷杀虫剂。对害虫有较强的胃毒作用,兼有触杀作用,对植物具有渗透性,但无内吸传导作用。对硫磷(parathion)即O,O-二乙基-O-(对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又称1605,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和杀螨剂。甲胺磷是我国目前产量最大的一种高效、高毒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和一定的熏蒸作用,对螨类还有杀卵作用,持效期较长,对蚜、螨可维持10天左右,对飞虱、叶蝉约15天,对高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杀虫谱广,主要是以乳油对水喷雾,用于防治水稻、棉花、甘蔗、大豆和观赏植物的多种害虫,以拌种、撒毒饵或撒毒土等方法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玉米农药防治害虫时劳动量大、防虫效果差的弊端,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高效的玉米丢芯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玉米丢芯剂,含有原药和药物载体,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3~3%的杀虫剂和0.1~2%的吡虫啉混合物,余量为药物载体。所述的杀虫剂为对硫磷,或为辛硫磷,或为敌百虫,或为克百丹,或为甲胺磷。所述的药物载体为粒度0.1~4mm的沙子、水、颜料按100∶2~10∶0~2的比例混合成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玉米丢芯剂,能一次施药,可同时防治蚜虫和玉米螟等多种玉米害虫,改变了过去蚜虫和玉米螟需分别防治的弊端,减少了施药次数和劳动强度。(2)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玉米丢芯剂,不仅简便易行、省工省药,工效高、效果好。实践证明,使用该药,蚜虫的防治率达到99%以上,玉米螟防治率达到80%以上;并且能兼治玉米钻心虫、红蜘蛛、金龟甲等多种害虫。和喷洒药物相比,本专利技术产品有利于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天敌,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3)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玉米丢芯剂使用安全,对天敌、生畜和人无伤害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两原药复配具有广泛的互补性,可提高兼治效果,扩大防治对象,延长残效期和抗药性,降低生产成本,玉米亩产可明显增加。2003年6月,在河南省夏邑县李集镇对玉米螟、蚜虫的防治实验,实验玉米面积10亩,实验结果如下 2004年6月,在河南省虞城县营盘乡对玉米螟、蚜虫的防治实验,实验玉米面积500亩,实验结果如下 2005年6月,在河南省夏邑县李集镇对玉米螟、蚜虫的防治实验,实验玉米面积2000亩,效果良好,玉米增产15~30%,平均增产22%。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1.新型玉米丢芯剂的生产方法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3%对硫磷和2%吡虫啉,与97.7%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一定重量分装入袋。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和水,按100∶2的比例混合而成。2.用法与用量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施药(此时玉米长出7~15片叶),将新型玉米丢芯剂滴入玉米喇叭口中,每株施颗粒剂1~2克。实施例二1.新型玉米丢芯剂的生产方法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3%对硫磷和0.1%吡虫啉,与96.9%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一定重量分装入袋。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和水,按100∶10的比例混合而成。2.用法与用量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施药(此时玉米长出7~15片叶),将新型玉米丢芯剂滴入玉米喇叭口中,每株施颗粒剂2~4克。实施例三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1%对硫磷和1%吡虫啉,与98%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每袋2公斤分装。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7∶1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四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1%辛硫磷和2%吡虫啉,与97%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每袋2公斤分装。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5∶1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五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3%辛硫磷和1%吡虫啉,与96%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一定重量分装入袋。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8∶0.5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六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8%辛硫磷和1.2%吡虫啉,与98%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每袋1公斤分装。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水和红色颜料,按100∶5∶0.5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七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3%敌百虫和1%吡虫啉,与96%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每袋5公斤分装。药物载体由粒度0.1~2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4∶0.5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八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1%敌百虫和1%吡虫啉,与98%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每袋10公斤分装。药物载体由粒度2~4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6∶0.5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九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1.5%敌百虫和0.5%吡虫啉,与98%的药物载体混合,搅拌均匀,配成颗粒药剂,按一定重量分装入袋。药物载体由粒度0.1~4mm的沙子、水和蓝色颜料,按100∶4∶0.5的比例混合而成。用法与用量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十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玉米丢芯剂,含有原药和药物载体,其特征是: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3~3%的杀虫剂和0.1~2%的吡虫啉混合物,余量为药物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玉米丢芯剂,含有原药和药物载体,其特征是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原药为0.3~3%的杀虫剂和0.1~2%的吡虫啉混合物,余量为药物载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玉米丢芯剂,其特征是所述的杀虫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永利
申请(专利权)人:段永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