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7732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无需降低定影带的驱动力就可以进行良好的加热。在定影带(21)内部里设置了沿着定影带(21)的内面进行移动导向的同时,将热量传递到定影带(21)里的管状传热部件(22),将传热部件(22)的轴方向的截面形状仅在定影带(21)的拉伸方向的一侧里形成多个凸形状部(50)后,在传热部件(22)的表面里设置多个凸形状部(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定影带和加压部件之间的夹持处,通过对记录媒介加热加压,来 对记录媒介上的形成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广为公知。其图像形成过程是在像 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里形成静电潜像,并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来对感光体鼓上 的静电潜像显影后使其可视像化,然后将显影后的图像通过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介里 后使其载置调色剂像。之后,将记录媒介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装置加压/加热 后,来对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在定影装置里,配置有相向而对的辊或轮带,或者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定影转 动体,将记录媒介的记录纸夹入到夹持部里后进行加压/加热,来将调色剂像定影到记 录纸上。这种定影装置已有各种方式。图16所示是以往的轮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轮带定影方式的定 影装置包括了具有发热管201的加热辊202;表层里设置有橡胶层的定影辊203;架设在 加热辊202和定影辊203里的定影带204,以及介由定影带204与定影辊203压接后形成 定影夹持N的加压辊205。然后,当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的记录纸P被搬送到定影带204和加压辊 205之间的定影夹持N里时,在记录纸P通过定影夹持N的过程中,记录纸P上的调色 剂像被加热及加压后,就定影到记录纸P里了。图17所示是以往的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薄膜加热方式的定 影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其构成一般是在陶瓷发热管211和加压辊212之间夹入耐 热性薄膜(定影带)213后形成定影夹持N。然后,将记录纸导入到定影夹持N的耐热性薄膜213和加压辊212之间后,夹着 记录纸与耐热性薄膜213—起来搬送。此时,在定影夹持N中,来自于陶瓷发热管211 的热介由耐热性薄膜213传到记录纸里,在经加压后,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就得到了定影。所述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能够使用由陶瓷发热管和薄膜组成的低热容量 的部件来构成请求式(on-demand)的装置的同时,仅在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图像形成时, 对陶瓷发热管通电后使其进入发热至规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即可,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 的电源启动到能够进行图像形成的状态的等待时间缩短,并且备用(standby)时的消耗电 力能够大幅减小等优点。还有,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包括了表面为弹性变 形的可以转动的加热定影辊,和与加热定影辊一边接触一边可以移动的环状带,以及以 非转动状态配置在环状带的内侧里,将环状带压接到加热定影辊里,在修整(dress)带和加热定影辊之间设置记录纸通过的带夹持的加压垫。根据上述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通过加压垫的按压来使加热定影辊的表面弹 性变形后,扩大用纸和加热定影辊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大幅提高传热效率,在抑 制能源消耗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 里,存在着定影带(耐热性薄膜)的耐久性和温度的稳定性的问题。亦即,陶瓷发热管和由耐热性薄膜组成的定影带之间的滑动面的耐磨性不足 时,长时间运行时重复进行的连续摩擦面就会粗糙,使得摩擦阻力增大,或者产生定影 带的移动不稳定,或者定影装置的驱动扭矩增大。其结果是,形成图像的记录纸里发生滑移后引起所形成图像的错位。或者是, 施加到驱动齿轮里的应力增大,并导致齿轮破损等问题。还有,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为是在定影夹持处对定影带进行局部 加热的,当转动的定影带返回到定影夹持的入口处时,带的温度处于最低状态,特别是 在高速转动的时候,就会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作为改善上述陶瓷发热管等固定部件和定影带之间的滑动性的问题的手段,在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压力垫的表层里采用浸渍有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材料)的 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的玻璃纤维片材(浸渍PTFE玻璃纤维)的方法。然而,在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为定影辊的热容 量大而导致升温慢,所以就产生了预热时间太长的问题。为了解决具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者提出了具有专利文献4所 记载的构成的定影方式。但是,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定影方式中,存在着对定影带进 行转动驱动时的驱动力过大的问题。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定影方式中,其构成不同于上述的薄膜加热方式或加压 带方式,被配置为接近于定影带的管(pipe)状金属体对定影带内部的大致全领域进行导 向(guide),并介由该管状金属管来将热量施加到定影带里。然而,定影带在转动的时候,与管状金属体滑动接触后会受到负荷阻力。艮口, 与薄膜加热方式或加压带方式相比,定影带内面的滑动面积增大,对定影带进行驱动时 的驱动力也相应增大。当轮带驱动力增大时,就需要比其输出功率更大的驱动马达,如此就会妨碍装 置的小型化,或者使运行时的消耗电力增大。还有,在定影带随着加压辊转动的构成中,当定影带的转动负荷增大时,就相 当于在加压辊的表层里持续施加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导致加压辊的历时劣化或定影带 的滑移等问题。(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8-262903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10-213984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9-341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无需降低定影带的驱动 力就能够进行良好地加热的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定影带,其由可挠性的环状带组成;加热部件,其对定影带进行加热;夹持形成部件,其设置在定影带内部里;加压部件,其介由定影带压接到夹持形成部件里,在定影带和加压部件之间形成定影夹持,定影带和加压部件一起沿圆周方向移 动,并且作为定影对象的记录媒介被搬送到定影夹持里,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部件,其被固定为沿着定影带的内面,与定影带内面滑动 后,在对定影带进行移动导向的同时将热量传递到定影带里,在传热部件的表面里设置 了多个凸形状部,通过该构成,凸形状部的定影带在转动时与传热部件的滑动阻力得到 减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凸形状部的突出高度在定影带的转动方向中,向着所述定影夹持是依次降低 的,通过该构成,在减小滑动阻力的同时,从传热部件到定影带的热移动得到有效的进 行,从而可以实现预热时间的短缩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定影带因所述加压部件的转动力而被带动转动,在通过加压部件对定影带的拉 伸方向的一侧中的传热部件的侧面里设置凸形状部。通过该构成,因为转动时卷付一侧 里的滑动摩擦较强,所以不会因凸形状部而妨碍升温时间,能够较少滑动阻力。另外, 在转动停止时,因为自重(转动时的松弛侧的)定影带内面就与传热部件进行面接触了。 此时,因为松弛一侧里没有凸形状部,就能够增大与定影带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 静止加热时的传热可以良好地进行。因为这时定影带是静止的,所以不存在转动时的负 荷阻力,并且不会发生凸形状部导致的前述对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凸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定影带,其由可挠性的环状带组成;加热部件,其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夹持形成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里;加压部件,其介由所述定影带压接到所述夹持形成部件里,在所述定影带和所述加压部件之间形成定影夹持,所述定影带和所述加压部件一起沿圆周方向移动,并且作为定影对象的记录媒介被搬送到所述定影夹持里,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部件,其被固定为沿着所述定影带的内面,与所述定影带内面滑动后,在对所述定影带进行移动导向的同时将热量传递到所述定影带里,在所述传热部件的表面里设置了多个凸形状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进士晃山口嘉纪长谷川健一吉川政昭吉永洋石井贤治德田哲生藤本一平池渊丰田卷俊太郎下川俊彦岩谷直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