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7692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部及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部成锐角连接的第二换热管部;所述第一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部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部的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连接有位于所述锐角的内侧或者外侧的第三换热管部,该第三换热管部和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换热器的宽度与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55,小于或等于1.16。该换热器在保持相同的换热面积的前提下,能够减小换热器宽度和高度所决定的面积,从而减小换热器箱体的尺寸及整个机组的尺寸,进而能够降低空调机组的成本,提高排水速度,避免换热器滴水现象的发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等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和节流阀等基 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 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效果。热交换装置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基本的热交换部件,其结构 基本相同,统称为换热器。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典型的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所示的A型换热器均包括第一换热管部1'和第二换热管部2',且该 两个换热管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换热管部1'和第二换热管部2' 包括多片扁管及设于各扁管之间的翅片。在图1所示的A型换热器中,一片换热器通过扁管折弯形成该第一换热管部1'和 第二换热管部2',中间连接部为扁管折弯部3'。在图2所示的A型换热器中,两片换热 器通过机械连接形成A型换热器,该两片换热器分别命名为该第一换热管部1'和第二换 热管部2',第一换热管部1'连接有第一集流管4',第二换热管部2'连接有第二集流管 5',且第一集流管4'和第二集流管5'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的宽度W和高度H尺寸的大小决定着换热器箱体尺寸及 整个机组尺寸的大小,进而直接关系到空调机组的成本。由于图1和图2所示的换热器为A 型换热器,导致在保持相同的换热面积的前提下,其宽度W和高度H所决定的面积较大,因 而导致箱体尺寸及整个机组的尺寸较大,从而增大了空调机组的成本。有鉴于此,在保持相同的换热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减小换热器宽度W和高度H所决 定的面积,从而减小换热器箱体的尺寸及整个机组的尺寸,进而降低空调机组的成本,是本 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A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不同的高度H及宽度W,肯 定会影响换热器表面冷凝水的排除,最糟糕的情况是冷凝水由于重力作用导致换热器表面 滴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在保持相同的换热 面积的前提下,能够减小换热器宽度和高度所决定的面积,从而减小换热器箱体的尺寸及 整个机组的尺寸,进而能够降低空调机组的成本,提高排水速度,避免换热器滴水现象的发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部及与所述 第一换热管部成锐角连接的第二换热管部;所述第一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部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部的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连 接有位于所述锐角的内侧或者外侧的第三换热管部,该第三换热管部和与其连接的所述第 一换热管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用字母W代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用 字母定义H代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则W/H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 55,小于或等于 1. 16。优选地,所述两个端部均连接有所述第三换热管部;该两个第三换热管部中,一者 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管连通,另一者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连通。优选地,该两个第三换热管部均位于所述锐角的外侧或者均位于所述锐角的内 侧。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部的端部连接有所述第三换热管 部。优选地,所述第三换热管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的第四换 热管部;所述第一换热管部和所述第四换热管部中,一者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管连通,另一 者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三换热管部和所述第四换热管部均位于所述锐角的外侧或者均位 于所述锐角的内侧。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部的端部连接有位于所述锐角内 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部,所述第三换热管部连接有位于所述锐角内侧、并与所述第二换热 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的第四换热管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管部成锐角连接有向外侧弯曲的第六换热管部。优选地,所述第四换热管部连接有位于所述第六换热管部的外侧、并与所述第六 换热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的第五换热管部;所述第五换热管部和所述第六换热管部中,一 者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管连通,另一者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连通。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部的端部及所述第 二换热管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部的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连接有位于所述 锐角的内侧或者外侧的第三换热管部,该第三换热管部和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部或 者所述第二换热管部平行并相对设置。在现有技术中,换热器为单层结构,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换 热器为多层结构,因而在换热器保持换热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其宽度和高度所决定的面积 会显著减小,从而显著减小了换热器箱体的尺寸及整个机组的尺寸,进而有效降低了空调 机组的成本。换热器的宽度与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 55,小于或等于1. 16, 提高了排水速度,避免换热器滴水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典型的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五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六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七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八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九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排水速度曲线和积水速度曲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要解决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在保持相同的换热面积的 前提下,能够减小换热器宽度和高度所决定的面积,从而减小换热器箱体的尺寸及整个机 组的尺寸,进而能够降低空调机组的成本。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3、图4、图5、图8和图9,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 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例中 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六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 第七种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部1和第二换热管部2, 并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该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第一换热管部1远离第二换热管部2 的端部及第二换热管部2远离第一换热管部1的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连接 有位于所述锐角的内侧或者外侧的第三换热管部3,该第三换热管部3和与其连接的第一 换热管部1或者第二换热管部2平行并相对设置;如下文所述,用字母W代表所述换热器的 宽度,用字母定义H代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则W/H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 55,小于 或等于1. 1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础技术方案包括三种具体技术方案一为仅第一换热管部 1远离第二换热管部2的端部连接有第三换热管部3 ;二为仅第二换热管部2远离第一换热 管部1的端部连接有第三换热管部3 ;三为上述两个端部均连接有第三换热管部3。此外, 上述三种具体技术方案中,每一种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部(1)及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部(1)成锐角连接的第二换热管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部(1)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部(2)的端部及所述第二换热管部(2)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部(1)的端部,该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连接有位于所述锐角的内侧或者外侧的第三换热管部(3),该第三换热管部(3)和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部(1)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部(2)平行并相对设置;用字母W代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用字母定义H代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则W/H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55,小于或等于1.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建龙黄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