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利用至少二衬套来共同形成一夹持部的轴向空间,以便紧密的夹持一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由于上述设计可将该夹持部与内环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公差问题降到最小,故有利于提升一后轮摇臂与一引擎之间的枢转组装可靠度及摆动稳定性,并能提高自动二轮车的操控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能使 具变速机构的后轮摇臂稳固结合于引擎上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
技术介绍
现今,速克达型摩托车的引擎与后轮变速器的设置方式大致分成两种,其中一 种是一体摆动式结构,其是将引擎与后轮变速器两者结合成一体,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受 到后轮避震器的推拉作用时,引擎与后轮变速器将一起同步相对车体框架进行预定角度 的枢转摆动,其缺点在于枢转部分的总重量较大,易增加后轮避震器的负担,并会影响 引擎的运作;以及,另一种则是变速器摇臂式结构,其是将引擎直接固定在车体框架 上,仅后轮变速器摇臂会相对车体框架及引擎进行预定角度的枢转摆动,其优点则在于 枢转部分的总重量较小,可减少后轮避震器的负担,并可降低对引擎的影响。因此,变 速器摇臂式结构逐渐成为速克达型摩托车的重要设计概念之一。举例来说,中国台湾公告第509192号专利揭示一种二轮摩托车的后轮悬架构 造,其属于上述的变速器摇臂式结构。请参照图1所示,该后轮悬架构造包含一引擎 11、一第一后轮摇臂12、一第二后轮摇臂13、一变速机构14及一后轮15。该引擎11具 有一汽缸头111及一曲柄箱112,该汽缸头111内具有数个活塞113,及该曲柄箱112内 并设有一曲柄轴114,该活塞113并连动于该曲柄轴114,以带动该曲柄轴114转动。该 曲柄轴114的一端凸伸至该曲柄箱112外,并伸入该第一后轮摇臂12内。该第一后轮摇 臂12利用一直径颇大的滚珠轴承121可枢转的结合在一衬套122,再利用数个螺丝123将 该衬套122固定在该曲柄箱112 —侧的一结合壁115上,该衬套122并具有一通孔(未标 示)供该曲柄轴114的一端不接触的穿过。该第二后轮摇臂13另利用一枢轴131可枢转 的结合在该曲柄箱112的另一侧上。再者,该变速机构14设于该第一后轮摇臂12内, 并用以将该曲柄轴113的一端传来的动力进一步进行变速,接着再将变速后的动力传递 至一车轴141。如此,即可藉由该车轴141来驱动该后轮15的转动,而使二轮摩托车向 前行驶。请参照图IA所示,其揭示上述曲柄箱112与第一后轮摇臂12的结合构造的局部 放大示意图。该曲柄箱112的结合壁115上设有数个螺孔115a。该第一后轮摇臂12包 含一壳体120,该壳体120上具有一组装孔120a、一轴承座120b及一环槽120c。该滚珠 轴承121包含一外环体121a及一内环体121b。该衬套122具有一夹持凸缘122a、一环 槽122b及数个开孔122c。在组装时,先将该滚珠轴承121的外环体121a紧配合结合在 该轴承座120b的内壁面,接着利用一 C形扣环124卡扣在该轴承座120b壁面的环槽120c 内,以定位该滚珠轴承121。另外,将该衬套122松配合的抵贴在该滚珠轴承121的内环 体121b上,使该衬套122的夹持凸缘122a抵靠在该内环体121b的一端面上,并利用另一 C形扣环125卡扣在该衬套122壁面的环槽122b内。接着,再将该第一后轮摇臂12的 壳体120紧靠在该曲柄箱112的结合壁115上,并使该曲柄轴114的一端不接触的穿过该衬套122的通孔(未标示)。最后,再将该螺丝123穿过该衬套122的开孔122c,以螺 固在该结合壁115的螺孔115a处,因而将该衬套122固定在该曲柄箱112上。如此,藉 助于该滚珠轴承121的外环体121a及内环体121b的相对转动,该第一后轮摇臂12即可 相对于该曲柄箱112进行枢转一预定角度。然而,上述曲柄箱112与第一后轮摇臂12的 结合构造在实际使用上仍具有下述问题,例如由于该C形扣环125的轴向厚度与该衬 套122壁面的环槽122b的轴向宽度之间通常存在某一程度的轴向间隙公差,同时该C形 扣环125至该夹持凸缘122a之间的间距与该滚珠轴承121的内环体121b的轴向厚度也存 在另一轴向间隙公差,因此在二轮摩托车行驶期间,上述二种轴向间隙公差容易造成该 第一后轮摇臂12在上下摆动同时产生左右摇晃震动。若二轮摩托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 此摇晃震动问题将变得更显著,并会造成摩托车骑士难以稳定操控摩托车,进而引发摔 车等危安事件的风险骤增。再者,在长期使用后,长时间的摇晃震动也会造成该C形扣 环125逐渐磨损变薄,因而扩大上述轴向间隙公差的尺寸,使摇晃震动的问题变得更加 严重。故,确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以解决上述现有构 造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利用 至少二衬套来共同形成一夹持部的轴向空间,以便紧密的夹持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 由于上述设计可将夹持部与内环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公差问题降到最小,故有利于提升后 轮摇臂与引擎之间的枢转的组装可靠度及摆动稳定性,并能提高自动二轮车的操控性 能。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中至 少二衬套仅需以夹持部夹持该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该些衬套不需搭配使用C形扣 环,且衬套具有较佳的机械强度,能减少磨损或变形量,故有利于增加后轮摇臂结合构 造的结合强度及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用 以将一后轮摇臂的一摆动壳体可枢转的结合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上,其特征在于该后 轮摇臂结合构造包含一轴承,具有一外环体及一内环体,该外环体固定在该摆动壳体 的一轴承座上;至少二衬套,共同形成一夹持部、一通道部及数个定位部,该夹持部 紧密夹持该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该通道部允许该曲轴箱的一传动轴不接触的穿设通 过,及该定位部位于该夹持部及通道部之间;以及,数个定位元件,分别穿过该定位 部,以将该衬套固定在该曲轴箱的一结合壁上,因而使该后轮摇臂的摆动壳体可枢转的 结合在该引擎的曲轴箱上。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 第一及第二衬套分别在一端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夹持凸缘,该二夹持凸缘共同形成该夹 持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 第一衬套在一外周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夹持凸缘,该第二衬套在靠近该第一衬套的一侧具有一夹持面,该夹持凸缘与该夹持面共同形成该夹持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一第二衬套及一 第三衬套,该第二衬套介于该第一及第三衬套之间,且该第一及第三衬套在彼此相邻的 一侧分别具有一夹持面,该第二衬套的一外周面具一外缘部与该内环体的一内周面相配 合,该二夹持面及该外缘部共同形成该夹持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分别具有一通孔,该些通孔共同形 成该通道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分别具有数个定位孔,该些定位孔 共同形成该定位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定位元件选自螺丝。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在彼此相邻的一表面上分别凹设形 成一中空凹陷部,且该定位部为数个孔柱。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传动轴为一曲柄轴或一输出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后轮摇臂的摆动壳体内具有一动力传动机构, 其连动于该传动轴的一端。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用以将一后轮摇臂的一摆动壳体可枢转的结合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上,其特征在于:该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包含: 一轴承,该轴承固定在该摆动壳体的一轴承座上;及 至少二衬套,共同形成一夹持部,该夹持部紧密夹持该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信,卜俊宏,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