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5091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床,包括床架、床面以及牵引装置,牵引床分为前、后床体,各自通过床框接插榫及床挺接插榫固定连接,前床体上固定置有固定的前床面,后床体上置有滑动的后床面,后床体床架上置有由左/右螺旋丝杆、左右螺旋螺母套以及左右连杆构成的顶推牵引装置,该顶推牵引装置中的左右连杆通过应力仪内、外套连接顶杆一端,该顶杆可沿牵引床纵向移动,其另一端固定连接脚部施力杆,前床体中间的床挺端部还固定置有头部调节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应力仪测量准确,并能将数字信号送至显示器显示读数,直观其牵引力的大小,工作效果甚佳。另外该牵引床可安置的普通病床上使用,并能够方便地拆卸、携带与储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床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骼和关节非外科处理的牵引矫形护理器具,特别是一种用 于脊柱侧凸患者术前牵引矫形的便携式牵引床。
技术介绍
IS(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躯体脊柱向侧方弯曲、胸廓肋骨变形的一种病理性改变, 凹侧的软组织挛缩是脊柱侧凸的重要临床病理表现。目前对于侧凸度数小于40°的患者, 可以佩戴矫形支具,或进行牵引并辅以体疗等方法控制侧凸的继续发展;对于侧凸度数大 于40°的患者,临床常需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时,为了预防术中、术后发生神经系 统并发症,术前牵引已成为一种有效且常规使用的辅助治疗措施。脊柱侧凸患者行牵弓丨治疗,可以松解椎旁软组织,使各个椎骨间的韧带、小关节松 动,有利于手术矫正及避免截瘫的发生,因此有效的术前牵引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矫形成 功至关重要。脊柱侧凸的牵引方法很多,例如头盆环牵引、颅骨及双下肢股骨髁上牵引等,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人研制了一种新型脊柱延 伸器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器械牵引,在有效牵引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在牵引过程中的舒适度 及耐受程度,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并认为应用该延伸器进行牵引的综合效果优于悬吊 牵引。但由于该延伸器在结构设计和选用材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 变形,返修率较高。中国专利200720072602号提供了一种滑动式脊柱侧凸牵引床,该技术方案包括 床架以及固定在床架上的牵引驱动装置。其床面一部分设置为固定床面,另一部分设置为 可沿牵引床纵向滑移的活动床面,滑轮调节杆固定竖立在床架的一端,牵引驱动装置中的 牵引钢丝绳通过定滑轮与索具系带相连接,床架两侧还置有可进行纵、横向调节的侧方推 顶杆。该技术将承载病员躯体重量的床面置为滑移随动结构,使牵引力无阻滞地作用 于病员躯体,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滑轮调节杆可自由调整高 度,从而调节牵引钢丝绳对牵引部位的施力角度,以适应不同治疗要求。侧方推顶杆可根据 患者关键椎位置,任意安装在床体两侧。但是由于该技术方案中的牵引驱动装置是由牵引 钢丝绳通过定滑轮与索具系带相连接工作的,由此其牵引结构不尽合理,并且牵引时不能 直观其牵引力的大小,工作效果略有逊色。另外该牵引床为一个整体,其占据空间较大,不 能够方便地携带与储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 既能达到预期牵引效果,又有一个结构合理,且能拆卸收藏的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床。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解决了其技术问题一种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 床,包括床架以及固定在床架上的牵引驱动装置,该牵引床的床面一部分设置为固定床面, 另一部分设置为可沿牵引床纵向滑移的活动床面,其特征在于该牵引床分为前、后床体,各自通过两侧的床框接插榫以及中间的床挺接插榫固定连接,前床体上固定置有固定的前 床面,后床体上置有滑动的后床面,后床体床架上置有由左/右螺旋丝杆,左、右螺旋螺母 套以及左、右连杆构成的顶推牵引装置,该顶推牵引装置中的左、右连杆通过应力仪内、外 套连接顶杆一端,该顶杆可沿牵引床纵向移动,其另一端固定连接脚部施力杆,前床体中间 的床挺端部还固定置有头部调节杆。 本技术结构合理,应力仪测量准确,并能通过应力仪将数字信号由电缆输送 至显示器显示读数,直观其牵引力的大小,工作效果甚佳。另外该牵引床可安置的普通病床 上使用,并能够方便地拆卸、携带与储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除去前、后床面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左部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部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右部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前、后床面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G-G向剖视图9为本技术顶推牵引装置中左、右螺旋螺母套呈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10为本技术前、后床体床架呈分解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向剖视图 图12为图10中B-B向剖视图 图13为图10中C-C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0中E-E向剖视图 图15为图10中D-D向剖视图< 图中各序号分别表示为1-前床体;2_后床体;3-前床体床架;4-后床体床架;5-床框接插榫;6-床挺接插榫;7-紧固锁装置;8-前床面;9-后床面;10--横向支撑长管型底脚;11-纵向支撑长管型底脚;12--定位柱;13-导轨;14-头部调节杆;15-_弹性定位器;16-头部拉曳杆;17-弹性定位器;18--滑动轨道;19-滑动支架;20-滑动滚轮;21--左/右螺旋丝杆;22-左螺旋螺母套;23-右螺旋螺母套24--左连杆;25-右连杆;27--应力仪内套;28-应力仪外套;29-丝杆支架板;30--丝杆婆司;31-前、后导向支架板;32--手摇把;33-滚套;34-轴;35-脚部施力杆;36-弹性定位器;37-床挺;38-顶杆;39-轴销;40-轴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1,本技术包括床架以及固定在床架上的牵引装置,该床架由床挺、床 框、床脚、滑动轨道等构件焊接组合而成。参照图1 图4,或者图10所示,为方便携带,本技术牵引床的整个床体可分 拆成前床体1、后床体2两个部分,其前床体床架3与后床体床架4各自通过两侧的床框接 插榫5以及中间的床挺接插榫6固定连接,并由置在前床体1、后床体2两侧床框接插榫5 旁的两个紧固锁装置7锁定以保证床体的整体性及刚度。参照图5 图6,本技术所述的前床体1上固定置有固定的前床面8,后床体2 上置有滑动的后床面9。再参照图7所示,所述的前床面8、后床面9在其结合处采用凹凸 镶接的结构形式,以适应幼龄病患躯体短小之特征。考虑牵引床需安放于病房床上使用,本技术将前床体床架3的下部(脚)采 用了相对床面置有横向支撑长管型底脚10,以保证牵引床的平稳及相应的操作空间。前床 面8通过床架3上的六个定位柱12与床架3固定连接,前床体1两侧还固定置有可以外挂 辅助矫治器械的导轨13。另外,本技术在前床体1中间的床挺37端部还固定置有头部调节杆14(参见 图4 图5)。该头部调节杆14下部插接于床挺37端部,其可调节长度范围为150MM,使其 能适应不同年龄、身高的病患,并在床挺37端部还焊接一个适用于头部调节杆14纵向伸缩 并加以固定的弹性定位器15。头部拉曳杆16插接于头部调节杆14上部,且在头部调节杆 14上也焊接一个可适用于头部拉曳杆16上下伸缩并加以固定的弹性定位器17。本头部拉 曳杆16调节的高度为100MM,调节其高度能改变头端牵引力的方向。参照图1或图5 图6,本技术在后床体床架4下部(脚)采用了相对床面置 有纵向支撑长管型底脚11,使得本技术在安放于病房床上使用时也能保证牵引床的平 稳及相应的操作空间。参照图5 图6或者图8,为实现病患在治疗时能达到“无阻尼脊柱牵引”之效果, 本技术特将支承病患下半身的后床面9设计成可随牵引状况浮动的“随动滑移结构”。 即后床体床架4两侧纵向固定置有滑动轨道18,后床面9两侧通过滑动支架19固定连接 滑动滚轮20,该滑动滚轮0置在滑动轨道18中与其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床,包括床架以及固定在床架上的牵引装置,该牵引床的床面一部分设置为固定床面,另一部分设置为可沿牵引床纵向滑移的活动床面,其特征在于:该牵引床分为前、后床体,其前床体床架与后床体床架各自通过两侧的床框接插榫以及中间的床挺接插榫固定连接,前床体上固定置有固定的前床面,后床体上置有滑动的后床面,后床体床架上置有由左/右螺旋丝杆,左、右螺旋螺母套以及左、右连杆构成的顶推牵引装置,该顶推牵引装置中的左、右连杆通过应力仪内、外套连接顶杆一端,该顶杆可沿牵引床纵向移动,其另一端固定连接脚部施力杆,前床体中间的床挺端部还固定置有头部调节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小冬朱建英韩文军高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