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50153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底座、一翻转平台和一木质结构的地板,所述底座和翻转平台均采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的型钢焊接制成;所述底座顶部一侧外沿通过一转动销活动连接所述翻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由底座、翻转平台和木质结构的地板组成,且底座和翻转平台采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常用的型钢焊接制成,底座与翻转平台通过转动销活动连接,翻转平台与地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其制作较为方便,并能有效地实现侧翻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试验台,特别是关于一种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
技术介绍
在所有交通事故中,客车侧翻往往导致重大伤亡,因此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非 常重要。目前,欧洲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 ECE)制定了客车侧翻 法规(ECE R66),并强制执行。而我国参考ECE R66法规,制订了《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 定》(GB/T 17578-1998)的国家标准,以提高我国客车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客车侧翻法 规中,给出了侧翻试验台的关键尺寸要求,但没有给出试验台的结构设计方案。通过专利检 索,目前没有检索到相关设计专利。在客车侧翻法规中,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可作为整车 车身侧翻试验的一种等效认证手段。由于大客车整车侧翻试验成本高昂,试验周期长,而车 身段试验成本和试验周期都将大大缩短,因此必将成为今后客车侧翻试验的主要手段,而 侧翻试验台是车身段侧翻试验所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且重量较轻的 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底座、一翻转平台和一木质结构的地板,所述底座和翻转平台均采用 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的型钢焊接制成;所述底座顶部一侧外沿通过一转动销活动连接所述 翻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地板。所述翻转平台采用截面尺寸为40X40X2毫米的空心矩形管和截面尺寸为 Φ20X 2毫米的空心圆管焊接制成,其包括由所述空心矩形管组成的顶层框架和底层框架, 在所述翻转平台与所述底座的连接侧,所述顶层框架一侧与所述底层框架一侧共同连接至 一根所述空心矩形管,所述空心矩形管下表面焊接五根带有孔洞的短竖管,且在所述空心 矩形管上通过十一根竖向垂直的空心矩形管焊接一根空心圆管,焊接成一护栏。所述顶层框架与所述底层框架内均设置有三根横管和三根纵管,焊制成网格状结 构;所述底层框架上,靠近所述转动销的一网格段,采用五根呈倾斜状的空心矩形管连接所 述顶层框架和底层框架共同端的所述空心矩形管。所述顶层框架与所述底层框架之间,各所述横管与各所述纵管的交点处均焊接有一根竖向垂直空心矩形管。所述底座采用截面尺寸为40X40X2毫米的空心矩形管焊接制成,其底部框架内 设置有两根横管和一根纵管焊制成网格状结构;四周周边框架内均设置有两根竖向垂直 管,在位于连接所述翻转平台一侧的所述周边框架高度大于其余三侧所述周边框架的高 度,且在该侧的所述周边框架顶部的空心矩形管顶部焊接五根与所述短竖管对应且并行排 列的竖管,且在所述竖管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转动销的孔洞;所述转动销采用截面尺寸为Φ20Χ2毫米的空心圆管为转动轴。所述地板距地面高度为800士20毫米;所述转动销的中心低于所述地板的距离、 以及距所述翻转平台与所述底座的连接侧外表面的距离均小于100毫米;所述护栏顶部距 所述地板高度为80毫米,截面宽为20毫米。所述地板距地面高度为800毫米;所述转动销的中心低于所述地板的距离为82毫 米,距所述翻转平台与所述底座的连接侧外表面的距离为20毫米;所述大客车车身段侧翻 试验台长3000毫米、宽3000毫米、高800毫米。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由于采用由 底座、翻转平台和木质结构的地板组成,且底座和翻转平台采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常用 的型钢焊接制成,底座与翻转平台通过转动销活动连接,翻转平台与地板通过螺栓固定连 接,其制作较为方便,并能有效地实现侧翻功能。2、本技术由于采用的底座和翻转平台 是由空心矩形管和空心圆管焊接而成,并在连接翻转平台一侧的竖管上开设有用于连接转 动销的孔洞,试验台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3、本技术由于采用空心矩形管及空心圆 管焊接而成,其自身的重量较轻,在最佳设计方案下,试验台的自身重量为300kg,且可以承 受3吨的载荷。因此,实现了便于运输,同时满足大部分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要求的目标。 因此,本技术在提高客车的侧翻安全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底座与翻转平台连接处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翻转平台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一底座1、一翻转平台2和一木质结构的地板3,其 中,底座1和翻转平台2均采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常用的型钢焊接制成。在底座1顶部 一侧外沿通过一转动销(图中未示)活动连接翻转平台2,翻转平台2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螺 栓固定连接地板3,地板3上用以承托载荷。因此,能使翻转平台2、地板3绕底座1外沿转 动,实现侧翻功能。如图2所示,底座1采用截面尺寸为40 X 40 X 2毫米的空心矩形管焊接制成,其底 部框架4内设置有两根横管5和一根纵管6,焊制成网格状结构;四周的周边框架7内均设 置有两根竖向垂直管8,且位于连接翻转平台2 —侧的周边框架7的高度大于其余三侧周边 框架7的高度。并在底座1上,连接翻转平台2 —侧的周边框架7顶部焊接五根竖管9,且 在竖管9上开设有用于连接转动销的孔洞10(如图3所示)。如图4所示,翻转平台2采用截面尺寸为40X40X2毫米的空心矩形管和截面尺 寸为Φ20Χ2毫米的空心圆管焊接制成,其包括由空心矩形管组成的顶层框架11和底层框 架12两层结构,且在翻转平台2与底座1的连接侧,顶层框架11 一侧与底层框架12 —侧 共同连接至一根空心矩形管13,空心矩形管13下表面焊接五根分别与各竖管9相对应且并5行排列的短竖管14,短竖管14上也开设有用于连接转动销的孔洞10 (如图3所示),且在 空心矩形管13上通过十一根竖向垂直的空心矩形管15焊接一根空心圆管16,焊接成一护 栏17,以防止地板3上的承载物滑落到地面上。上述实施例中,转动销采用截面尺寸为Φ20Χ2毫米的空心圆管为转动轴,该空 心圆管穿过各竖管9和各短竖管14上的孔洞10,将底座1与翻转平台2活动连接成一体。上述各实施例中,顶层框架11与底层框架12内均设置有三根横管18和三根纵管 19,焊制成网格状结构。在底层框架1上,靠近空心转动销的一网格段,采用五根呈倾斜状 的空心矩形管20连接空心矩形管13。上述各实施例中,在顶层框架11与底层框架12之间,各横管18与各纵管19的交 点处均焊接有一根竖向垂直空心矩形管21,增强翻转平台2的受力强度。上述各实施例中,地板3距地面高度为800士20毫米;转动销的中心低于地板3的 距离、以及距空心矩形管13外表面的距离均小于100毫米;护栏17顶部距地板3高度为80 毫米,截面宽为20毫米。本技术采用的最佳方案为地板3距地面高度为800毫米;转 动销的中心低于地板3的距离为82毫米,距空心矩形管13外表面的距离为20毫米;大客 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长3000毫米、宽3000毫米、高800毫米,可以承受3吨载荷。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底座1置于水平的地面上,车身段靠近护栏17放置在地 板3上,并将吊绳安装在翻转平台2转轴的另一侧,用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客车车身段侧翻试验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底座、一翻转平台和一木质结构的地板,所述底座和翻转平台均采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中的型钢焊接制成;所述底座顶部一侧外沿通过一转动销活动连接所述翻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的上表面通过若干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地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瑞意桂良进范子杰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