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20622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背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选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现今,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主要由背光源、胶框及扩散板 等构成的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先行制作后,再与液晶面板及前框组装而构成的 液晶模组成为一商品。以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光源多采用的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背光模组正在迅速地被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模组所取代。由 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低功耗,不含汞的特性。必然地,冷阴极荧光灯背光模组终将成为 历史,而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必然将全面性地取而代之。目前,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显示器背光模组,均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 (Lightbar)上。而对于将设置在灯条上的发光二极管,会以一预定的规格对发光二极管成 品进行筛选用以对量产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通常对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的性能指标包 括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色度、波长或正向电压等。进而将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级。面板生产 商通常会选择被分类在在某一主要级别(bin)中的发光二极管,用于设置在灯条上。另一 方面,由于显示器的背光均勻显示要求非常严格,以上实质上是限缩了面板生产商可选择 发光二极管的范围,因此,必然会导致被选使用的发光二极管数量占量产总量的比例过小。 如此,则会导致背光模组的成本提高,且无法充分利用发光二极管,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以解决现 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是利用针对发 光二极管的亮度级别(BRIGHT BIN)而进行配置。为达成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 包含一背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 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 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 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依据本专利技术所制作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以及采用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的液晶显示器,不仅可提高液晶显示器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而不再受限于如现 有技术,必须选用同一级别(bin)的一组发光二极管,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液晶显示器及发 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时,所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二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Ξ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发光:二极1_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10是显示本专利技术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所示,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其中本 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是显示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1中右侧 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BRIGHT 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 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二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 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一灯条30及多 个发光二极管40-60。背板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部。导光板20设置在背板 10上,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12重叠对应。显示区12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AA 区中心线)14。背板10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14垂直的一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 中心30C。灯条30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且面向导光板20的 一入光面20-1。多个分别具有不同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30上。导光板20的 入光面20-1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属最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40(第1群)设置在 最接近位置中心30C的位置,属最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60 (第3群)设置在最远离位 置中心30C的位置,而发光二极管50(第2群)则设置在发光二极管40(第1群)与发光 二极管60(第3群)之间。请参照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 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2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 (BRIGHT 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 二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 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 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本专利技术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一灯条 30-1,一灯条30-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0、50、60。背板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4部。导光板20设置在背板10上,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12重叠对应。显示区12 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AA区中心线)14。背板10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14垂直的一入光侧 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30C。灯条30-1与灯条30-2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 背光模组的一入光侧边,且面向导光板20的一入光面12-1。灯条30-1与灯条30-2以位 置中心30C为准而对称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多个发光二极 管40,50,60分别设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面向导光板20的一入光面20_1。此导光 板20的入光面20-1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属最高级别的发光二极管40 (第1群)设 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最接近位置中心30C的位置,属最低级别的发光二极管60(第 3群)设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最远离位置中心30C的位置。请参照图3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 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3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 (BRIGHT 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 二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 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 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本专利技术此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底部;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所述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所述显示区中心线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谦林博瑛郭仪正胡哲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