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促乳素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0324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降低促乳素的药物,它包含(Ⅰ)、(Ⅱ)、(Ⅲ)和(Ⅳ)所示半日花烷型或克罗烷型二萜中至少一种,其中的R1是H、C#-[1-3]烷基或C#-[1-3]酰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降促乳素药物。长期以来,取自穗花牡荆(穗花牡荆,牡荆树)的提取物在自然疗法中被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常主诉行经前乳房胀痛,临床伴以促乳素增高。穗花牡荆提取物具有降促乳素特性,这可以通过目前的临床和药理学得以证明。此前,人们已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希望能鉴定或进而分离出穗花牡荆中能够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物质。因此,1999年1月13日Basle大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学院Daniel Berger的题为“穗花牡荆一种新提取物在经前期综合征方面被认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原理和机制”的论文讲述了有关穗花牡荆的多方面内容。该论文描述了许多不同的组分,用来解释药物的药理学性能。在穗花牡荆叶和果实所制的药物中都存在着环烯醚萜苷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和eurostoside。而且,可从果实中分离亲脂性黄酮醇紫花牡荆素、penduletin、大黄酚D和6-羟基莰非醇的3,6,7,4′-四甲基乙醚。现有技术还记载,可在穗花牡荆的果实中检测到黄体酮、17α-羟基-黄体酮、睾酮和表睾酮。此外,可在穗花牡荆的果实中发现约73种不同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α-蒎烯、桧烯、β-水芹烯和4-萜品醇等单萜和β-石竹烯、别香树烯、大根向叶烯B、斯巴醇和τ-杜松醇等单萜。除上述物质外,穗花牡荆的果实中还存在着相当量的脂肪酸,其中包括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在果实中可检测到例如α-亚麻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和肾上腺酸。对提取自穗花牡荆果实的精油的进一步检测还发现存在着二萜。以上所述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可自穗花牡荆的果实分离得到以下二萜以下结构式所示的rotundifuran、牡荆内酯和6β,7β-二乙酸基-13-羟基-半日花-8,14-二烯。 6β,7β-二乙酸基-13-羟基-半日花-8,14-二烯在现有技术中,曾用多种方法来寻找穗花牡荆提取物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是否可用一种或一类特定物质来解释全提取物的药理学作用。因此,用各种阿片样物质受体、苯并二氮杂受体、5-羟色胺重吸收位点、组胺-H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进行了测定。为了检验用穗花牡荆组分进行的多巴胺-D2受体结合研究结果,并由此找到真正的有效物质,用已知的穗花牡荆组分(纯物质)以上述现有技术进行了试验。这些纯组分是桃叶珊瑚苷、紫花牡荆素、均东方蓼黄素、亚油酸、藤黄菌素-7-苷、东方蓼黄素和牡荆葡基黄酮、rotundifuran、6β,7β-二乙酸基-13-羟基-半日花-8,14-二烯等二萜。然而,该论文在154页第2.3.4.5章中明确说明,所测物质单独的IC50值都不够低,因而不足以单独解释穗花牡荆的亲脂性己烷全提取物的活性及药理学作用。在该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来自穗花牡荆果实的纯物质,由其制备的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药物制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和权利要求12及14所述的新物质得以实现。总的来说,本专利技术出人意料地发现,某些二环二萜类化合物对大鼠垂体培养细胞具有降促乳素作用。这一机制很可能可移用于人。本专利技术的二萜类衍生物具有半日花烷型和clerodane型骨架 半日花烷结构 克罗烷结构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发现用通式I-IV所示的化合物可获得对垂体培养细胞的降促乳素作用,且毒性低 R1=H,C1-3烷基或C1-3酰基;其中通式I或II的A环和/或B环上的1、2、3、4、6、7、8或9位可被至少一个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其中通式III或IV的A环和/或B环上的1、2、3、4、6、7或8位可被至少一个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其中,至少一个17、18、19和20位的碳原子可被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其中,至少一个17、18、19和20位的CH3基团可被COOH基团替代;其中,环上1、2、3、6或7位中至少其一可是酮基;而且通式I和III环上1、2、3、6、7、8、8(17)位中可至少有一根双键;而通式II和IV环上1、2、3、4(18)、6、7、8、8(17)位中可至少有一根双键。此外,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是如下化合物 以及克罗烷-Y,14-二烯-13-醇,其中的Y=环上1、2、3、4(18)、6、7或8(17)位;和以及克罗烷-Y,Z,14-三烯-13-醇,其中的Y或Z=环上1、3或1、4(18)或1、6或1、7或1、8(17)位或环上2、4(18)或2、6或2、7或2、8(17)或环上4(18)、6或4(18)、7或4(18)、8(17)或环上6、8(17)位。可通过分级亲脂萃取从穗花牡荆果实的乙醇-水提取物中富集并鉴定这些化合物,以确定它们的结构。尤其是,用强亲脂性溶剂,例如C5-10中长链烃,特别是正己烷,可大大增强降促乳素作用。而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的穗花牡荆果实萃取可大大富集主要有效成分,该物质可经还原成为通式I-IV所示的化合物。以上结构式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化合物都具有抑制大鼠垂体亲乳(lacotropic)细胞所分泌促乳素的作用。在另外的毒性研究中发现,本专利技术所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毒性很低,这使得它们在药物制剂方面特别具有吸引力。本专利技术还发现,所述物质还与人重组多巴胺-D2受体结合。根据对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还可发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和特征,其中附图说明图1显示二环二萜化合物对大鼠垂体培养细胞促乳素释放的影响。用已知方法,即用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与水或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进行浸渍或渗滤,制备了一种穗花牡荆果(Fructus Agni Casti)的乙醇提取物。为此,优选使用乙醇与水的50∶50至90∶10、20-60℃混合物。将由此获得的萃取物分配在不同极性、不混溶的两相间。在此,用烷烃、卤代烃、酮、酯作为亲脂相,用醇和水作为亲水相。优选的是C5-7烷烃与乙醇/水1∶2至1∶10混合物的等体积混合物。亲脂相具有降促乳素活性,可借助例如高压液相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等已知方法进一步纯化。可用10L的乙醇/水6/4(v/v)从1kg穗花牡荆果肉中渗滤得到提取物。由该提取物制备干物质含量1.75g的增稠提取物,在分液漏斗中,将其分配在375ml 15%EtOH和375ml正己烷之间,放出正己烷相,用正己烷再振荡萃取水相。合并的己烷相经减压浓缩后得到300mg残留物。由此所得的残留物再用高压液相层析进行分离。为此,使用21.4×300mm的柱,以粒径8μm的C-18为固定相。用乙腈/水60/40为溶剂,以10ml/min流速进行层析。上样后,在60分钟内将乙腈浓度线性升至100%。二萜化合物在350至450ml之间全部洗出。可从300mg己烷相获得约38mg二萜化合物混合物。用合适的方法收集二萜化合物流份。在层厚1mm的二氧化硅凝胶层上,根据后文所述对各质使用不同的流动相进行制备层析,以进一步纯化所得的二萜混合物。用大茴香醛(DAB 10,1997)进行检测。用氯仿/甲醇洗脱薄板上的各纯二萜带,用偶联的气相层析质谱进行分析。98-164(图1中的“146”)的制备6β-乙酸基-9α-羟基-15,16-环氧-13(16),14-半日花二烯(rotundifuran) 流动相氯仿/甲醇95/5Rf值0.75GC-MS中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促乳素药物,它含有通式Ⅰ,Ⅱ,Ⅲ或Ⅳ所示半日花烷型或克罗烷型二萜中至少一种: *** 其中,R1=H,C↓[1-3]烷基或C↓[1-3]酰基; 其中通式Ⅰ或Ⅱ的A环和/或B环上的1、2、3、6、7、8或9位可被至少一个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 其中通式Ⅲ或Ⅳ的A环和/或B环上的1、2、3、4、6、7或8位可被至少一个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 其中,至少一个17、18、19和20位的碳原子可被OX基团取代,其中的X=H,C↓[1-3]烷基或C↓[1-3]酰基; 其中,至少一个17、18、19和20位的CH↓[3]基团可被COOH基团替代; 其中,环上1、2、3、6或7位中至少其一可是酮基;而且 通式Ⅰ和Ⅲ环上1、2、3、6、7、8、8(17)位中可至少有一根双键;而通式Ⅱ和Ⅳ环上1、2、3、4(18)、6、7、8、8(17)位中可至少有一根双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武特克H哈里M泊普V克利斯托弗B斯彭格勒
申请(专利权)人:白奥诺里卡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