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生产脑局部缺血药物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916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治疗脑局部缺血的方法,以及治疗脑局部缺血,特别是人类患的,例如中风患者那种的药剂。现已惊奇地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外周给药到局部缺血脑组织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给药的传统措施获得的效果相比,可大大缩小永久性脑组织损坏的区域,特别是在半影内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脑局部缺血的治疗方法以及用于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例如中风患者所出现的脑局部缺血的治疗药物。在局部缺血性脑梗塞的情况下,受损区分为局部缺血核心区和围绕该核心的所谓半影。局部缺血核心加上半影的大小决定了局部缺血发作后的损伤范围。促红细胞生成素,也简称“EPO”,是一种糖蛋白,它天然存在于人体内,分子量30,000道尔顿(W.Jelkman,“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构、产生量控制以及功能”,《生理学评论》1992,卷72,pp.449~489)。它是产生红血球所不可缺少的生长因子,首次于1977年分离出来。促红细胞生成素多年来经常用于肾透析后出现肾贫血的患者病例的临床上,以便在计划手术前获得较大数量自身血液,它还曾刊载于报纸头条新闻中被称作血液掺杂剂。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已证明人体对其有极好的耐受性。有关副作用,特别是因治疗要求经常刺激造血时出现血液增多以及动脉高血压,不过后一种情况很少见。这2种副作用预计都主要发生在长期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后。必要的话,它们可通过药物治疗或献血而很容易治愈。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出现不耐受反应或过敏反应则实属罕见。诸如中风患者之类的脑局部缺血至今仍没有任何不在患者头部区域动手术的有效治疗方法。在《PNAS》1998,卷95,第8期,pp.4635~4640中,SakanakaM.等人公开道,在动物实验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中枢给药提供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鉴于已知较大蛋白质不能越过血脑障蔽,致使人们都来试验将促红细胞生成素直接和通过中枢系统投入到侧脑室中。但是,此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直接室内给药,即,将促红细胞生成素直接灌注到脑组织中的做法,在人体上是行不通的,这样做风险太高,因为这与需要应用和维持临时脑室排液系统,因而可能导致诸如感染或出血有关。DelMastro L.等人在《肿瘤学工作者》,1998,3/5,pp.314~318中公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预防性给药能够防止已接受化学疗法治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贫血,因此可预防性地降低此种患者因化学疗法导致贫血,进而造成脑局部缺血的危险。然而,文中没有公开针对已经存在的脑局部缺血的疗法,特别是对于没有接受过化学疗法的患者没有公开。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脑局部缺血的方法、用于治疗脑局部缺血的药物,还涉及生产用于治疗脑局部缺血的药物的手段,此种药物使用起来简单并且副作用已做到尽可能少,并且没有危险。这一目的是通过权利要求1的方法、权利要求9的生产药物的应用,以及权利要求17的应用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方法和应用的有利发展,分别在相应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专利技术方法以及本专利技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的出发点是,在已经发生局部缺血,例如在中风以后,应尽可能多地挽救受损脑组织,特别是半影。据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外周给药对受到局部缺血影响的脑组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借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起到如下作用受损脑组织区域,特别是半影内的,与不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给药的脑局部缺血的传统措施治疗相比,大大缩小。在人体脑局部缺血中,外周投入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这种出乎意料的组织挽救效果并非显而易见,因为促红细胞生成素一般不能逾越血脑障蔽,因为已知它是分子量约30,000道尔顿的较大蛋白质。但是,此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直接室内给药,即,将促红细胞生成素直接灌注到脑组织中的做法,在人体上是行不通的,这样做风险太高,因为这与需要应用和维持临时脑室排液系统,因而可能导致诸如感染或出血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贡献在于检测并使下述成为可能令人惊奇地发现一种确已发生的脑局部缺血的治疗,即,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一种药物在损伤出现以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外周给药,随后它将流过受损脑部区域从而发挥效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外周给药,即,投入到血脑障蔽这一侧,可有利地通过肌肉内或血管给药来实现。这里,应立即给予一种直接血管给药,诸如一般所知以静脉内给药为有利,以便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时间内,即,出现损伤后尽快,以一次高剂量接触受损脑组织。由此可以认为,当脑组织刚刚受到局部缺血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立即逾越受损区域内的血脑障蔽。因此,可以将含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药物投入到受到例如中风损伤的患者体内,随后该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际上能够达到受损脑组织。因此,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首次有了用于治疗脑局部缺血,例如中风病例的有效治疗剂。于是,更有利的是,未受损脑组织区域内的血脑障蔽不受影响,因此还可有效地防止不需要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一步渗透到这些不需要的地方,这样一来,没有受到局部缺血梗死影响的组织区域不受本疗法的影响,也就是,可以不产生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大大减少。有利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药物使用的剂量介于5,000~100,000单位,优选35,000单位每剂,可能是中风后第1天内的日剂量,可能是中风后8h内的第1次。因此,只需要少数几个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便可产生疗效。这样做的另一个优点是,当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脑局部缺血时副反应以及危险,尽管主要是在长期连续按上述先有技术治疗其他综合症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将不再可能出现或者仅非常轻微。促红细胞生成素乃是先有技术已知的。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最初是从尿中提取的(T.Miyake等人,1977,《生物化学杂志》,卷252,pp.5558~5564)。目前,其生产是通过DNA重组实现的。采用这种方法,便可生产出足够数量并供本专利技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进一步变体,其中氨基酸顺序或结构,或者还有包括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物学功能有关的功能序列的片段发生了改变者,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应用,并且应包括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促红细胞生成素”中。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变体的可变性是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糖基化过程中的改性产生的。因此,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涉及,特别是天然存在的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产品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概括地说促红细胞生成素变体或衍生物),它们在天然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上做了改性,例如改变了序列,如实施了消除和取代,或者改变了碳水化合物组成。此种促红细胞生成素产品可通过不同生产方法生产。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变体、衍生物或类似物的这类生产方法,例如描述在专利申请WO86/03520,WO85/02610,WO90/11354,WO91/06667,WO91/09955,WO93/09222,WO94/12650,WO95/31560以及WO95/05465,在此将其公开的内容全部收入本文作为参考,并包括在本专利申请中。下面给出有关本专利技术方法以及本专利技术应用的例子。附图简述附图说明图1中风后血清以及脑脊髓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出现,以及图2脑局部缺血后损伤的大小。在图1A中,4个中风患者的血清浓度平均值,即,在几天内测定他们的外周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而这些患者是分别在中风后约8h、约24h和约48h通过静脉内各给予了35,000IE人体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制剂″Neorecormon″,Hoffmann LaRoche公司出品)。可以探测到,血清浓度在头几天内达到其最大值,然后急剧下降。在图1B中,EPO的浓度由下列患者代表6个促红细胞生成素灌注后的非局部缺血的神经学疾病对照患者(“神经病学疾病对照例”),2个未灌注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哺乳动物脑局部缺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外周施加促红细胞生成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亨内罗尔埃伦里希克里斯多夫格莱特
申请(专利权)人:亨内罗尔埃伦里希克里斯多夫格莱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