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微生物培养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的加药灌流装置。该装置包括培养小室环形支架、培养皿环形支架、细软管、细钢管、培养小室上盖、培养皿上盖、培养小室底座、培养皿底座、注射器和多孔钢管;培养小室上盖和底座间安装环形支架,壁上钻孔,孔中穿入细软管;培养皿上盖和皿底间安装环形支架,培养皿壁上钻孔,穿入细钢管。该装置能配合在活细胞工作站配套封闭式培养小室及一次性玻璃底培养皿上使用。在不改变培养小室内部环境条件下,对细胞进行试剂添加药品或代谢产物或更换培养基,能避免化学梯度的产生,将更换液体培养基过程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降到最低。(*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的 加药灌流装置。该加药灌流装置能配合在活细胞工作站配套封闭式培养小室及一次性玻璃 底培养皿上使用。
技术介绍
目前,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细胞的动态生长过程。这就需要利用活 细胞工作站进行活细胞长时程的成像观察,其中,培养室是活细胞成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 基本环节。目前,安装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的培养小室逐渐取代了箱体式培养系统,成为活细 胞工作站的主流培养装置。目前,多种培养小室被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研究的需求,但存在下述各种缺陷, 如带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培养小室非常昂贵,并且安装在载物台上用于精确控制Z轴定位 的压电陶瓷装置对培养小室的尺寸有所限制,因此,权衡培养小室的功能与价格,国内科研 工作者最常选用的是配合一次性玻璃底培养皿使用的小型封闭式培养小室。所述的封闭式 培养小室嵌在压电陶瓷装置内安装在倒置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是由顶盖和底座两部分组成 密闭腔室的构造。使用时,在其中间放置一次性玻璃底细胞培养皿,并由专门的控制器调节 室内温度、C02浓度保持在适合细胞生长的水平。上述封闭式培养小室能够满足基本的实 验需求。但是,当实验者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对培养样品进行操作,如试剂添加(药品或代谢 产物)或更换培养基等,实验者需要将小室顶盖打开再打开培养皿的盖子,显得非常不便。 上述操作不仅会改变细胞周围的环境,影响细胞的生长过程,还可能在移动盖子时改变原 先观察目标的位置,致使找不到原先观察的细胞,将极大地影响实验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 的加药灌流装置。该装置不用打开盖子就能给培养细胞加药。具体而言,本技术的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培 养小室环形支架(1)、培养皿环形支架(2)、细软管(3)、细钢管(4)、培养小室上盖(5)、培养 皿上盖(6)、培养小室底座(7)、培养皿底座(8)、注射器(9)和多孔钢管(10)组合制成。本技术中,培养小室的上盖(5)和底座(7)之间安装环形支架(1),环形支架 (1)的上下缘分别与培养小室的上盖(5)、底座(7)契合,培养小室壁上钻孔,使小室内外贯 穿,细软管(3)从孔中穿入;本技术中,培养皿为一次性玻璃底培养皿;本技术中,培养皿上盖(6)和皿底(8)之间安装环形支架(2),其上下缘分别 与培养皿上盖(6)、底座(8)契合,壁上钻孔,使皿内外贯通,穿入细钢管(4),钢管(4)的皿 外部分与引入培养小室的细软管(3)相联,皿内部分向皿底弯曲。本技术中,灌流时,安装径直对应两根细钢管(4),末端各接上一根多孔细钢管(10),加药时,从培养小室外的细软管(3)中将药注入,药物通过软管(3)和细钢管(4), 最后进入培养皿,完成试剂的添加。本技术用于需要更换全部的液体培养基的实验,该情况不仅需要实现较大的 灌流量(有进有出),同时要求灌流换液过程以非常温和地方式完成,以免影响细胞的生长 过程。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本技术中,在培养皿配套的环形支架(2)的直径方向上钻两 个孔,一个孔安装细钢管(4),作为液体培养基的流入口,另一孔安装细钢管(4)作为液体 培养基的流出口,伸入培养皿中的负责流入及流出的细钢管(4)将向下弯曲至接近皿的底 部,同时,细钢管(4)的末端将各接上一根水平放置的多孔细钢管(10),使更换液体培养基 的过程以平流的方式完成,能避免化学梯度的产生,将更换液体培养基过程对细胞生长的 影响降到最低。本技术的特点是不需打开培养小室和培养皿,可以在不改变培养小室内部环境条件下,对培养小 室内培养皿里细胞进行试剂添加(药品或代谢产物)或更换培养基,并且不会影响加药前 后的实验观察。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通过具体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加药灌流装置进 行详细地描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体实例和附图仅是为了说明,显然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文说明,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正和改 变,这些修正和改变也纳入本技术的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加药灌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加药灌流装置给药状态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加药灌流装置给药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加药灌流装置灌流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加药灌流装置灌流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1是培养小室环形支架,2是培养皿环形支架,3是细软管,4是细钢管, 5是培养小室上盖,6是培养皿上盖,7是培养小室底座,8是培养皿底座,9是注射器,10是 多孔钢管。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示例性的加药灌流装置的结构如图1-5所示,其包括培养小室环形支架(1)、培养 皿环形支架(2)、细软管(3)、细钢管(4)、培养小室上盖(5)、培养皿上盖(6)、培养小室底座 (7)、培养皿底座(8)、注射器(9)和多孔钢管(10),培养小室环形支架(1)放置在封闭式培养小室的上盖(5)与底座(7)之间,与培 养小室上盖(5)和底座(7)契合,保证培养小室的相对气密性,在此支架适合的位置上凿 孔使培养小室内外贯穿,穿入细软管(3);培养皿环形支架(2)放置在培养皿的上盖(6)与 底座(8)之间,与培养皿上盖(6)和底座(8)契合,保证培养皿的相对气密性,在此支架适 合的位置上凿孔使皿内外贯通,穿入细钢管(4)并固定,钢管皿外部分与穿入培养小室的细软管(3)相联,皿内部分向皿底弯曲。加药时,通过培养小室外的细软管(3)连接注射器 (9),将注射器(9)中药物注入,通过细软管(3)和细钢管(4),最后进入小皿,完成试剂的添 加。灌流时,使用两根多孔钢管(10)更换加药时用的细钢管(4),培养小室外的两根细软管 (3)分别连接蠕动泵,实现皿内培养液的更换。权利要求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培养小室环形支架(1)、培养皿环形支架(2)、细软管(3)、细钢管(4)、培养小室上盖(5)、培养皿上盖(6)、培养小室底座(7)、培养皿底座(8)、注射器(9)和多孔钢管(10)组成;所述培养小室的上盖(5)和底座(7)之间安装环形支架(1),培养小室壁上钻孔,细软管(3)从孔中穿入;所述培养皿上盖(6)和皿底(8)之间安装环形支架(2),培养皿壁上钻孔,穿入细钢管(4)。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培养小室环形支架(1)的 上下缘分别与培养小室的上盖(5)、底座(7)契合。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的培养小室内外贯穿。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皿环形支架(2),其上 下缘分别与培养皿上盖(6)、底座(8)契合。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的培养皿内外贯通。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钢管(4)皿内部分向皿底 弯曲,细钢管(4)的皿外部分与引入的培养小室的细软管(3)相联。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药时,通过培养小室外的细软管(3)连接注射器(9),将注射器(9)中药物注入,通过细软管(3)和细钢管(4),最后进入小皿。8.按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封闭式培养小室的加药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培养小室环形支架(1)、培养皿环形支架(2)、细软管(3)、细钢管(4)、培养小室上盖(5)、培养皿上盖(6)、培养小室底座(7)、培养皿底座(8)、注射器(9)和多孔钢管(10)组成;所述培养小室的上盖(5)和底座(7)之间安装环形支架(1),培养小室壁上钻孔,细软管(3)从孔中穿入;所述培养皿上盖(6)和皿底(8)之间安装环形支架(2),培养皿壁上钻孔,穿入细钢管(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密,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