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10991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式触控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电容式触控面板。该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一透明基板,所述的透明基板上设有电极感应层,该电极感应层包括至少两个感应单元及至少一条金属导线,所述感应单元分隔设置,并通过所述金属导线相连接,其中所述金属导线上还镀有一低反射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在其金属导线上增加一黑色或者暗色的低反射膜层,从而降低金属导线的光线反射,进而降低金属导线的可见度,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并在提高产品外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容式触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单层透明导电结构的电容式触控 面板,提供了一种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利用人体与感测电极之间的电流感应来进行工作的,较常见的 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包括透明基板、感应电极层以及透明保护层,其中,所述感应电极层 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用于感应触摸动作并产生感应信号。当使用者的手指与触控面板 相接触时,带走一部分电荷形成很小的电流,该电流信号经传输线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 器接收并处理而得到触摸点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感应电极层通常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材料(通 常采用氧化铟锡ΙΤ0)通过镀膜蚀刻形成一定图案的电极,所述电极图案包括不同分布方 式的多个感应单元及感应单元之间的连接导线。因而,现有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就其分布的 电极图案结构而言,可分为单层ITO结构、双层ITO结构等结构。单层ITO结构是指不同轴 向(坐标轴)的电极设在同一层上的电极结构,双层ITO结构式指不同轴向的电极分设在 两层上的电极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单层ITO结构的电容式触控面板10包括透明基板 1、感应电极层2、绝缘层3和透明保护层4。其中,所述透明保护层4设于该触控面板的最 外层,覆盖于所述感应电极层2上。所述感应电极层2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1上,该感应电 极层2包括第一轴向电极21和第二轴向电极22彼此绝缘分别设于透明基板1的同一表面 上两个轴向上。所述绝缘层3包括多个绝缘片31,所述第一轴向电极21和所述第二轴向电 极22通过绝缘片31相互隔离。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第一轴向电极21包括多个第一感应单元211和多个第一 轴向导线212,所述第一轴向导线212连接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21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 211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2包括多个第二感应单元221和多个第二轴向导线 222,所述第二轴向导线222连接于同一第二轴向电极22两相邻的第二感应单元221之间。 所述绝缘片31设置于第一轴向导线212和第二轴向导线222之间,使第一轴向电极21与 第二轴向电极22绝缘。如图3所示,电容式触控面板10还包括一控制电路(未图示),用于接收和处理感 应信号,通过传输线与所述感应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轴向电极21通过第一传输线23与所 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轴向电极22通过第二传输线24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所述的第一传输线23和第二传输线24通常采用金属导线(metal trace)来连接。如上所述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中,由于金属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低的价格, 在实际生产中,第二轴向导线222通常采用金属导线(导体)来连接。然而金属导线具有 一定的宽度,由于金属导线的反射率较高,与周围透明材料之间存在差异,当金属导线宽度 大于一定值,人的肉眼就可以察觉到明显的差别,产生金属导线可视的产品外观缺陷。3因而,现有技术所采用改善金属导线可视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采取缩减金属导线的外型尺寸,使其线宽小于一个很小的值,在实际生产制程 中较难实现,造成生产良率下降,而且采用此方法未能完全消除金属导线可视问题;(2)采用透明ITO作为金属导线,因连接导线采用与透明电极同样的反射率低的 材料制成,可形成良好外观的产品,但此方法采用了成本较高的材料(ITO),在实际生产中 又需要再增加一道ITO镀膜、一道黄光曝光显影制程与一道蚀刻剥膜制程,使制造成本增 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 电容式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并在提高产品的外观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一透明基板,一用于感应触 摸动作并产生感应信号的感应电极层,该感应电极层包括布设于所述透明基板上的至少一 金属导体,其中,所述电容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低反射膜层以相应地覆设于每一个所 述金属导体上。其中,所述金属导体是金属导线。进一步的,所述的感应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轴向电极和多个第二轴向电极,第一 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相互垂直且彼此绝缘,其中第一轴向电极或第二轴向电极中包括 至少两个电极感应单元,所述的金属导体连接于两个电极感应单元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低反射膜层的反射率在80%以下,由低反射率材料镀膜形成的薄 膜层。所述低反射率材料包括氮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及氧化物的混合物或深色UV感光有 机材料。其中,所述氮化物包括铬的氮化物(CrN)、钛的氮化物(TiN)或锆的氮化物(&N) 等金属氮化物,所述氧化物包括铬的氧化物(CrO)、钛的氧化物(TiO)或锆的氧化物(&0) 等金属氧化物。所述的深色UV感光有机材料包括灰色、棕色或黑色光阻材料。本技术在金属导线(导体)上增加一黑色或者暗色的低反射膜层,以降低金 属导线的光线反射,进而降低金属导线的可见度使其不易被人眼看到,从而使透明的电容 式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这种采用金属导线上增加一低反射膜层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不需要减小金属导 线的宽度,制程更容易实现,可降低产品不良率。此外,该方法与用ITO代替金属导线作为 连接导线的方法相比,本技术只需增加一道黄光曝光显影制程即可,不需要增加ITO 镀膜和蚀刻剥膜制程,生产成本可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B-B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电容式触控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电容式触控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0电容式触控面板1透明基板2感应电极层21第--轴向电极22第二二轴向电极211第--感应单元212第--轴向导线221第二二感应单元222第二二轴向导线23第--传输线24第二二传输线3绝缘层4透明保护层31绝缘片32贯穿孔5低反射膜层5a低反射膜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10,包括透明基板1、感应电极层 2、绝缘层3和透明保护层4。其中,所述感应电极层2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1上,该感应电 极层2包括设置于第一轴向上的第一轴向电极21和设置于第二轴向上的第二轴向电极22, 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轴向电极21和第二轴向电极22设置 于所述透明基板1的同一表面上且彼此绝缘。所述绝缘层3包括多个绝缘片31,所述第一 轴向电极21和所述第二轴向电极22通过绝缘片31相互隔离。所述透明保护层4设于该 触控面板的最外层,覆盖于所述感应电极层2上,通常采用有机聚合物材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向电极21包括多个第一感应单元211和多个第一轴向导线 212,所述第一轴向导线212连接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21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211之间。 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2包括多个第二感应单元2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具有低可见度金属导体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一透明基板;一感应电极层,用于感应触摸动作并产生感应信号,该感应电极层包括布设于所述透明基板上的至少一金属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触控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低反射膜层相应地覆设于所述金属导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裕文林清山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