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10857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该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包括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上部的可拆卸盖体,所述容器底部与盖体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30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虫生真菌培养容器使用透明的容器材质或透明的透气膜,保证虫生真菌培养过程中的均匀采光和观察真菌培养情况的要求,且能在有效阻止外界空气对容器内部污染的同时保证充分的透气性;同时,容器壁上的接种通气孔可以在接种的时候,有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同时在培养期间促进容器内的空气交换,减少容器内的CO2浓度,增加O2浓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
技术介绍
虫生真菌是一类能侵入寄主体内,增殖和快速引起死亡的真菌。人们对虫生真菌 的了解来源于一些比较名贵的虫草,如冬虫夏草、蝉花(Paecilomyces cicadae)、蛹虫草和 大团囊虫草(C. ophiglassoides)等,这些虫生真菌都可做药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 珍稀野生资源缺乏系统挖掘、开发利用率低、规模化小,随着不断地采集,天然资源逐渐减 少,研发珍稀资源的替代产品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虫生真菌人工培育通常采 用罐头瓶、三角瓶、广口瓶、塑料盘等作为栽培容器,在覆盖无菌培养容器封口膜或无菌纱 布后即可满足虫生真菌培养的基本需求。但这些容器很难在不借助外部设施的情况下,同 时满足虫生真菌培养时无菌、透气、控温和控湿等要求,而且栽培容器的形状大小会直接影 响到虫生真菌的生长和品质。现有的栽培容器,瓶口较小,高度、容积受限,气体交换量不 足,孢梗束的生长受到限制,且容易出现弯曲,收集孢梗束只能用特定的工具,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密封性差、通气量不足、不能保湿等缺陷, 提供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包括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上部的可拆卸盖体,所述容器 底部与盖体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 30cm。较佳的,所述容器底部与盖体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 18cm。所述虫生真菌培养容器的体积没有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较佳的,所述容器的侧壁还设有接种通气孔;所述接种通气孔可设于容器侧壁的 上部,也可设于容器侧壁的中部。优选的,所述接种通气孔的直径为1 5cm,进一步优选为2 4cm ;且所述接种通 气孔的最低部与容器底部的最大垂直距离为5 25cm,进一步优选为8 12cm ;所述接种 通气孔的数量根据虫生真菌对通气量的需求而定。使用过程中,所述接种通气孔用棉花塞、透气膜和纱布等透气性好的材料填塞或包裹。较佳的,所述可拆卸盖体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盖A、膜装置和圈B。优选的,所述可拆卸盖体的底部内侧和所述容器的瓶口处外侧均分别设有相匹配 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选自卡口连接装置和螺口连接装置中的一种,该连接装置使得 盖体能够卡在容器上或螺接在容器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为内扣环。优选的,所述膜装置选自微孔透气膜、无纺纱布和植物纤维膜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上盖A包括中空盖板和设于所述中空盖板底部周边并向下延伸的下3盖边;所述下盖边的内壁设有向内突出的,用于嵌合上盖A和圈B的垫托,所述垫托能将所 述盖体的圈B托住并紧抵在盖体顶部,使上盖A和圈B嵌合在一起。较佳的,所述圈B为一中空的环状垫圈,材料为硅胶及其他耐高温、弹性的高分子 聚合物。较佳的,所述上盖A和圈B正中间设有中空通气孔,该中空通气孔可以使得设于上 盖A和圈B之间的膜装置可以直接接触空气,便于采光和通气。所述中空通气孔的直径可根据容器口的尺寸要求而定。所述容器材质可选择透明或不透明的,且所述盖体中央和容器侧壁的中空通气孔 处设有透明透气膜或不透明的纱布,但容器材质和盖体上的通气孔必须有一种是透明的, 便于采光和观察。本技术的真菌培养容器具有如下特点1、透明的容器材质或透明的透气膜,保证虫生真菌培养过程中的均勻采光和观察 真菌培养情况的要求;2、容器容积和高度设计合理,容器底部与盖体顶部的最大垂直距离为10 30cm, 这个距离范围符合虫生真菌生长特性的要求,能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的空气空间,提高了 广品品质;3、盖体圈A和圈B的设计,使得中间的微孔透气膜/纱布/植物纤维膜等能方便 的更换,能在有效阻止外界空气对容器内部污染的同时保证充分的透气性;4、容器壁上的通气孔/接种孔可以在接种的时候,有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同 时在培养期间促进容器内的空气交换,减少容器内的CO2浓度,增加O2浓度。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虫生真菌培养容器上盖A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虫生真菌培养容器透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虫生真菌培养容器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虫生真菌培养容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列举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的构造内容,及其所能达到 的功能效果。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为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包括容器4和可拆卸盖体5, 其中可拆卸盖体5包括上盖Al、膜装置2和圈B3。其中,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上盖Al,上盖Al从上到下包括中空盖板11和围 绕盖板11底部周边并向下延伸的下盖边15,中空盖板11的中心位置设有中空通气孔12, 便于膜装置2直接接触容器外部的空气,所述膜装置2为微孔透气膜,其材质为耐高温高压 灭菌的透明高分子聚合物膜;且所述下盖边15的内壁设有向内突出的,用于嵌合上盖A和 圈B的垫托13,垫托13的数目为4个。所述下盖边15的内侧面设有内扣环14。如图2和图3所示,膜装置2的中间位置设有数目不等的透气孔21,圈B3是一种耐高温高压灭菌、且具有弹性的垫圈,其中央位置设有中空透气孔31。所述上盖Al、膜装置 2和圈B3连为一体,其中,上盖Al在上,透气膜2在中间位置,且紧贴着中空盖板11的底 部,圈B3在下,上盖Al内表面的4个向内突出的垫托13便于将圈B3托住并紧贴住透气膜 2,防止外界环境污染。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容器4部分,最上方为容器口 41,口径略小于容器直 径,容器口 41外表面设有向外突出的外扣环42,上盖Al的内扣环14与容器4的外扣环42 相匹配并可扣合,使上盖Al和容器4连成一体。容器口 41下方,容器4的侧壁设有接种通 气孔43,能有效减少接种时杂菌污染的机会,同时便于在培养期间容器内的空气流通。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虫生真菌培养容器装配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该虫生 真菌培养容器4和可拆卸盖体5。使用过程中,接种通气孔43用棉花塞、透气膜和纱布等透 气性好的材料填塞或包裹,容器4的材质为透明,且中空通气孔12和中空通气孔31处设有 透明透气膜便于采光和观察。本实施例的真菌培养容器使用透明的容器材质或透明的透气膜,保证虫生真菌培 养过程中的均勻采光和观察真菌培养情况的要求,且能在有效阻止外界空气对容器内部污 染的同时保证充分的透气性;同时,容器壁上的接种通气孔可以在接种的时候,有效减少杂 菌污染的机会,同时在培养期间促进容器内的空气交换,减少容器内的CO2浓度,增加O2浓度。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 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 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包括容器和设于所 述容器上部的可拆卸盖体,所述容器底部与盖体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 30cm。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虫生真菌培养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虫生真菌培养容器包括:容器和设于所述容器上部的可拆卸盖体,所述容器底部与盖体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30c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祝安孙长胜赵伟李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