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197895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包括支架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支架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各设有螺孔,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对称设置有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球铰连接机构强度较高、实用性强,易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底盘铰接
,尤其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 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 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 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等组成,底盘铰接系统包括转盘轴承、前架、后架以及阻 尼系统等,其中前架一般通过球铰及球铰固定座等球铰连接机构与横梁连接,如中国专利 CN201099154公开了一种大型铰接客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连接结构,其前架通过球铰 及球铰固定座与横梁固定连接,其球铰固定座为双层板材,相对较薄,连接刚度不理想,而 车辆在运行中,球铰连接机构承受的牵引力或推力较大,这对球铰连接机构的刚度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球铰连接机构一旦出现故障,会造成较严重的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 的球铰支架结构,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球铰连接机构强度较高、实用性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 包括支架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支 架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各设有螺孔,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 定座上对称设置有凹槽,大大提高了连接强度。较佳地,所述凹槽边角为圆角结构,圆角结构可以避免应力集中。较佳地,所述凹槽水平方向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水平方向 的宽度,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各形成一个水平加强部,或者所述凹槽水平方向的 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水平方向的宽度。较佳地,所述凹槽垂直方向的深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的厚度, 所述第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各形成一个垂直加强部。更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相对于凹槽的另一侧各设置有凸台,所述 螺孔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螺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凸台内。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形成一个弧形应力部,所述弧形应力部 形成与所述凹槽的另一侧,并靠近所述支架固定板,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球铰支架的抗应 力强度。更佳地,所述弧形应力部设置加强筋,弧形应力部和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本专利技术 结构的抗应力性能。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固定孔,用于进一步固定本发 明球铰支架结构。较佳地,所述支架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及其它所有部件一体铸造成 型,提高其刚度。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2,大大提高了球铰连接 机构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Ia是本专利技术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图Ib是本专利技术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第一实施例另一立体 图。图2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安装立体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铰接系统铰接连接机构中的球铰立体图。图5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球铰连接机构总成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第二实施例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图Ia-图Ib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包 括支架固定板1、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设置在 所述支架固定板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各设有螺孔4,所述第一固 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上对称设置有凹槽5,所述螺孔4 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5内,并分别 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内。较佳地,所述凹槽5边角21为圆角结构。较佳地,所述凹槽5水平方向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或第二固定座3水 平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各形成一个水平加强部6,所述凹槽5垂 直方向的深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或第二固定座3的厚度,所述第一固定座2或第二 固定座3上各形成一个垂直加强部7,所述螺孔4贯穿于所述垂直加强部7,本具体实施例 中垂直加强部7的厚度至少是凹槽5深度的两倍。更佳地,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在相对于凹槽5的另一侧各设置有凸 台8,所述螺孔4的另一端设置在凸台8内。由于本专利技术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在车辆运行中不断受到拉伸 和挤压,为了提高这种抗应力强度,本专利技术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上形成一个弧形应 力部9,所述弧形应力部9形成与所述凹槽5的另一侧(凸台8的同一侧),并靠近所述支 架固定板1。更佳地,所述弧形应力部9内分别设置加强筋10,所述加强筋10连接述弧形应力 部9两端,进一步提高其抗应力强度。较佳地,在支架固定板1上设置一固定孔12,固定孔12位于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 固定座3之间。更佳地,所述支架固定板1、第一固定座2、第二固定座3、凸台8及其它所有部件一体铸造成型,提高连接强度。如图2-图3所示,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一般包含两个球铰支架,每个球铰支架通 过支架固定板1焊接在铰接系统中的横梁11上,为了提高其连接强度,横梁11和支架固定 板1通过螺栓13加强连接,螺栓13穿过固定孔12。如图4-图5所示,球铰14包括金属芯16和设置在金属芯16中间位置的支撑体 18,金属芯16两端分别设有孔19,安装时,孔19与所述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上凹 槽5内的螺孔4分别对应。球铰14穿设在铰接系统前架20上的球铰安装孔15内,球铰14 的金属芯16分别通过螺栓17固定在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座3上的凹槽5内。较佳地,所述金属芯16两端的边角22为圆角结构,且金属芯16两端的边角22圆 角角度要大于凹槽5内边角21的圆角角度,这样车辆在行驶中使第一固定座2和第二固定 座3避免应力集中而造成固定座的损坏,因此圆角结构也提高了其连接强度。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第二实施例立体图,所示 凹槽5水平方向的宽度要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或第二固定座3水平方向的宽度,即凹槽5 为通槽,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致,安装方式不再赘述,基本能达到上述实施例一致的效果。综上,本专利技术铰接车用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紧凑、 维护安装方便,球铰连接机构的连接强度较高,实用性强,易于批量生产。在此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 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 而非限制性的。权利要求1.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 的球铰支架结构包括支架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 座设置在所述支架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各设有螺孔,所述第 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对称设置有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凹槽边角为圆角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凹槽水平方向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水平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固定 座和第二固定座各形成一个水平加强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凹槽水平方向的宽度等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支架结构包括支架固定板、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支架固定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各设有螺孔,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对称设置有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军
申请(专利权)人: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