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封鸿涛专利>正文

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192397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包括壳体和由红外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体,所述灯体呈球面形,所述灯体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构成多组可独立控制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所述红外灯照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并控制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朝预设的方向循环点亮,发出具有旋转效果的红外光。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使监控区域内的红外光分布均匀、实现被拍物无强反光,达到摄像头在环境可见光不足或完全无可见光的情形下拍摄到清晰景物的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监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目前监控设备设置有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摄像头11和红外灯照射装置12,在夜晚或环境照明度不够时会开启红外灯照射装置12,以 作为补充光源辅助摄像头11拍摄景物,使摄像头在黑暗中依然能正常监控。在这些红外灯照射装置12的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被拍物对红外线的反光过度 的现象,使得无法从画面中清晰地识别出被拍物的轮廓特征,例如当红外灯照射装置12照 射到人的面部、眼睛时,此时摄像头11拍摄的人物画面中除人的头发外均呈现出一片白 光,而且人的眼睛由于被红外线直射更是产生“发光”的现象,使得无法从画面中识别出被 拍摄者的面部特征。上述的现状是由于现有的红外灯照射装置12的照射方式造成的,如图 1所示,现有的红外灯照射装置12固定于摄像头11的旁边,因此当摄像头11拍摄景物时将 产生“手电筒”照射现象,此时红外线固定直射人物本体等被拍物,而周围环境却是昏暗的, 由此形成的照射反差导致被拍物反光过度。另外目前也有使用如图2所示的独立的红外灯 照射装置,该红外灯照射装置安装于摄像头的周围,在夜晚或环境照明度不够时开启,但该 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照射方式与图1所示的照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也存被拍物反光过度的 问题。综上,由于现有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照射方式本身存在不合理,使得不可避免地出现上 述反光过度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可以使监控区域内的红外光分布均勻、实 现被拍物无强反光,达到摄像头在环境可见光不足或完全无可见光的情形下拍摄到清晰景 物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包括壳体和由红 外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体,其中,所述灯体呈球面形,所述灯体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构成多组可独立控制的红外发 光二极管灯组;所述红外灯照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并控制各个所述红 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朝预设的方向循环点亮,发出具有旋转效果的红外光。优选的,所述控制器通过配线环和配线板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 组,其中所述配线环设置在所述灯体的电源接线出口处与所述壳体之间,各个所述红外发 光二极管灯组的电源接线设置在配线环内; 所述配线板设置在所述配线环内,并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的电源接线以及所述控制器存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配线环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燕尾槽,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的 电源接线设置在对应的燕尾槽内;所述配线板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可嵌入所述燕尾槽内的凸块,所述凸块上设置有电 触点,所述电触点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并且在所述凸块嵌入所述燕尾槽内后电连接于所 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的电源接线。优选的,所述配线板上设置有排线插座,所述排线上的插针电连接于所述凸块的 电触点;所述配线板与所述控制器通过排线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壁。优选的,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优选的,所述灯体呈半球面形。优选的,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沿球面的纵向设置。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施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灯体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构成多组可独立控 制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控制器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并控制各个所 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朝预设的方向循环点亮,发出具有旋转效果的红外光,结合呈球面 形的灯体,因此周围空间内的景物可以交替受到灯体上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直接照射,使得 周围的景物受到均勻的光照量,从而实现监控区域内的红外光分布均勻,实现被拍物无强 反光,达到摄像头在环境可见光不足或完全无可见光的情形下拍摄到清晰景物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监控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独立的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结构组合示意图;图5是图3中配线环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3中配线板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灯照射装置照射的空间中某区域的光照量示意 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可以使监控区域内的红外光分布均勻、实 现被拍物无强反光,达到摄像头在环境可见光不足或完全无可见光的情形下拍摄到清晰景 物的效果。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红外灯照射装置的结构组合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中 红外灯照射装置包括壳体1和由红外发光二极管组成21的灯体2,其中,所述灯体2呈球面形,所述灯体2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21构成多组可独立控制的 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 ;所述红外灯照射装置还包括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并控制各个所 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朝预设的方向循环点亮,发出具有旋转效果的红外光。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所述灯体2可以呈半球面形,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 22沿球面的纵向设置,图3中示出的灯组22仅含一列红外发光二极管21,此处也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设置多列红外发光二极管21。具体实施时,为了实现控制器3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红外 灯照射装置还设置了配线环4和配线板5,配线环4设置在所述灯体2的电源接线出口处与 所述壳体1之间,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设置在配线环4内,所 述配线板5设置在所述配线环4内,并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 以及所述控制器3存在电连接,可以使控制器3通过配线板5控制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 管灯组22。进一步,为了实现配线板5可以固定在配线环4内,以及实现配线板5与各个所述 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的电接触良好,在配线环4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燕尾 槽41,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设置在对应的燕尾槽41内,即一般 情况下,一个燕尾槽41只设置一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此处可以参见 图5,图5是图3中配线环4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时,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 接线221会有正负两条电源接线,该正负电源接线均设置于燕尾槽41,各个红外发光二极 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可以分别设置在就近的燕尾槽41内。相对应,配线板2的侧壁 开设有多个可嵌入所述燕尾槽41内的凸块51,此处可以参见图6,图6图3中配线板5局 部放大图,由图6可见,所述凸块51上设置有电触点511,所述电触点511电连接于所述控 制器3,并且在所述凸块51嵌入所述燕尾槽41内后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 22的电源接线221,从而为控制器3与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的电源接线221提供电连接, 使控制器3可以控制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22,此处电触点511包括正电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灯照射装置,包括壳体和由红外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体呈球面形,所述灯体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构成多组可独立控制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  所述红外灯照射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并控制各个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灯组朝预设的方向循环点亮,发出具有旋转效果的红外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鸿涛林方剑郝新竹彭力
申请(专利权)人:封鸿涛林方剑郝新竹彭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