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踏板和副踏板联动机构占用空间比较大等技术问题。本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设置于主踏板与副踏板之间,包括一根传动杆和垂直固连在传动杆两端的连接臂一、连接臂二,主踏板与连接臂一活动连接,副踏板与连接臂二活动连接,传动杆中部设有能固连在车身前围处的安装支架,传动杆轴向定位在安装支架上。本连接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提高了汽车驾驶室处的空间利用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特别是一种 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现在汽车的普及非常迅速,学员的数量激增,需要很多的教练车。教练车和普通车 型存在着很多差异,主要在于教练车需要具有一个主驾驶室和副驾驶室联动的刹车踏板机 构。但教练车存在批量小的特点,大多数为经济实用的车型改装而来。这就要求加装的副 驾驶室联动踏板机构经济实用,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当前的教练车市场主要存在两种 联动的踏板机构;一种是用一根简单的铁棍连接在主驾驶踏板和副驾驶踏板上,形成联动 机构,但是这种结构使副驾驶踏板在前围处的安装空间较大。另外一种是加装双制动阀,但 是成本较高。如专利(CN200976215Y)所公开的一种教练车的副制动装置,包括起传动作用的 制动传动杆、固定在制动传动杆两端的制动力臂、制动传动杆轴套、轴套支座、以及安装在 前围板上的用于固定制动杆轴套和轴套支座的制动传动杆支架,制动传动杆上还连接有副 驾驶踏板连接臂,副驾驶踏板连接臂上连接有副驾驶踏板。教练员踩下副驾驶踏板时,通过 制动传动杆将力矩传给车辆主制动机构,实现了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教练员控制车辆制动的 操作。但这种结构将制动传动杆支架设置在制动传动杆的两端,增加了踏板联动机构在驾 驶室中所占用的空间,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汽车驾驶室的特点,提高了大多数经济实用车 型改装成教练车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能够 有效节省汽车驾驶室刹车踏板处空间的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 接机构,设置于主踏板与副踏板之间,包括一根传动杆和垂直固连在传动杆两端的连接臂 一、连接臂二,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主踏板与连接臂一活动连接,上述副踏板与连接臂二活 动连接,所述的传动杆中部设有能固连在车身前围处的安装支架,上述的传动杆轴向定位 在安装支架上。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学员在驾驶教练车时遇到紧急情况时,坐在副驾驶室 里的教练员可以踩下副踏板制动。当副踏板被踩下时,带动连接臂二绕自身一端摆动,连接 臂二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带动连接臂一向下摆动,连接臂一带动主踏板向下摆动,主踏 板带动制动总成制动。将安装支架设置在传动杆中部,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两驾驶室之间 的空间,使安装支架的受力更加的均勻。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传动杆与安装支架之 间设有轴套。传动杆在轴套作用下使得它能相对于安装支架顺畅转动的同时,还能对传动杆轴向定位。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主踏板由呈杆状的 主踏板臂和连接于主踏板臂一端的主踏脚组成,主踏板臂的另一端用于与制动总成相联。 主踏板是与教练车的制动总成相联的,当主踏脚被踩下时带动主踏板臂向下转动从而使制 动总成制动。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副踏板由呈杆状的 副踏板臂和连接于副踏板臂一端的副踏脚组成,副踏板臂的另一端铰接在车身前围上。当 副踏脚被踩下时带动副踏板臂绕铰接点向下转动,副踏板臂带动连接臂二转动,连接臂二 带动传动杆转动,通过传动杆的传动最终带动主踏板臂转动,完成汽车的制动动作。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主踏板臂上固连有与 传动杆平行的销子一,传动杆左端具有连接臂一,上述的连接臂一搭在销子一上且当传动 杆转动时能通过连接臂一与销子一配合驱动主踏板臂转动。踩下主踏板过程中,带动销子一转动,与销子一接触的连接臂一不随销子一转动。 只有当传动杆转动时,带动连接臂一转动,连接臂一带动销子一下压,进而带动主踏板臂转 动。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连接臂二上具有与传 动杆相平行的销子二,所述的副踏板的副踏板臂上具有条形槽,且销子二嵌于条形槽处。踏动副踏板过程中,通过销子二与条形槽的配合驱动连接臂二摆动。在上述的一种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中,所述的连接臂二上具有条 形槽,所述的副踏板的副踏板臂上具有与传动杆相平行的销子二,且销子二嵌于条形槽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将 安装支架设置在传动杆的中间部分,提高了汽车驾驶室处的空间利用率;副踏板臂和连接 臂二采用销子和条形槽作为活动连接,成本比较低,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教练车中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的实施例一中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副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主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制动总成;2、前围;3、主踏板;3a、主踏板臂;3b、主踏脚;4、副踏板;4a、 副踏板臂;4b、副踏脚;5、连接臂一 ;6、连接臂二 ;7、传动杆;8、安装支架;9、轴套;10、销子 一;11、销子二;12、条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教练车在主驾驶室和副驾驶室里分别设置有联动的刹车机构, 包括主踏板3和副踏板4。本教练车中主踏板3与副踏板4的连接机构包括一根水平的传 动杆7和垂直固连在传动杆7两端的连接臂一 5、连接臂二 6。主踏板3由呈杆状的主踏板4臂3a和连接于主踏板臂3a —端的主踏脚3b组成,主踏板臂3a的另一端用于与制动总成 1相联。副踏板4由呈杆状的副踏板臂4a和连接于副踏板臂4a —端的副踏脚4b组成,副 踏板臂4a的另一端铰接在车身前围2上。如图3所示,主踏板3的主踏板臂3a上焊接有销子一 10,连接臂一 5的下边缘搭 在销子一 10上。当主踏脚3被踩下时,主踏板臂3a带动销子一 10向下移动,销子一 10和 连接臂一 5分离。当传动杆7带动连接臂一 5转动时,连接臂一 5向下压销子一 10,带动销 子一 10 —起向下移动,销子一 10带动主踏板臂3a转动。连接臂二 6上具有与传动杆7相平行的销子二 11,副踏板4的副踏板臂4a上具有 条形槽12,且销子二 11嵌于条形槽12处。当连接臂二 6做摆动动作时,销子二 11沿副踏 板臂4a上的条形槽12做来回的滑动。传动杆7中部设有两个并列的安装支架8,传动杆7 与每个安装支架8之间设有轴套9,安装支架8和车身前围2固连。轴套9套设在传动杆7 的外侧且和传动杆7轴向固定,轴套9的外侧和安装支架8轴向固定,这样传动杆7和安装 支架8不会直接接触,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更换轴套9的方式来提高传动杆7的使 用寿命。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学员在驾驶教练车时遇到紧急情况时,坐在副驾驶室 里的教练员可以踩下副踏板4制动。当副踏脚4b被踩下时带动副踏板臂4a绕铰接点向下 摆动,副踏板臂4a带动连接臂二 6绕自身一端摆动,连接臂二 6带动传动杆7转动,传动杆 7带动连接臂一 5向下转动,连接臂一 5带动主踏板臂3a转动,主踏板臂3a带动制动总成 1制动。在正常情况下,学员可以自己踩下主踏脚3b制动,当主踏脚3b被踩下时,主踏脚 3b带动主踏板臂3a转动,主踏板臂3a带动制动总成1制动。将安装支架8设置在传动杆 7中部,可以有效的利用两驾驶室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教练车主踏板与副踏板的连接机构,设置于主踏板(3)与副踏板(4)之间,包括一根传动杆(7)和垂直固连在传动杆(7)两端的连接臂一(5)、连接臂二(6),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主踏板(3)与连接臂一(5)活动连接,上述副踏板(4)与连接臂二(6)活动连接,所述的传动杆(7)中部设有能固连在车身前围(2)处的安装支架(8),上述的传动杆(7)轴向定位在安装支架(8)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林,曾学勇,徐源更,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