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有电极荧光灯或大功率无电极荧光灯反光器,属于灯具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它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功有电极率荧光灯或大功率无电极荧光灯反光器,属于灯 具零部件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荧光照明灯具特别是应用与路灯、隧道灯、泛光灯中的大功率荧光照明灯 具,反光器基本采用钠灯金卤灯点或线光源反光器,造成荧光灯灯具效率很低。点光源反 光器结构均比较简单,其横截面多为单抛物线结构。大功率紧凑形荧光体积大,对于大功 率紧凑形荧光或无极荧光灯灯具或同时使用两只直管荧光灯的灯具而言,点或线光源单抛 物线结构的反光器会使灯管底部发出的光被反射器反射回灯管,受灯管的阻挡而不能反射 出去,使得比例比较高的这部分光不能得到利用,而且会使灯管发热更高,影响灯寿命。另 外,当采用紧凑形单端荧光灯或同时采用两只直管荧光灯时,单抛物面反光器因只有一个 焦点,故不可能形成两只灯管都处于反光器的焦点的最高光效利用的情形。因此,传统的反 光器不能充分地反射双管光源发出的光,使光源的利用效率不够理想。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管荧光灯具的反光器(公开号CN201177213Y),该反 光器具有U型的反光面,每一侧反光面的横截面均由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组成,水平 安装的两灯管的中心位于每一侧反光面的第一抛物线的焦点上。反光器底部有一凸起分 光器,用于将灯管底部发出的光反射到反光器两壁,再进一步作为灯具的有效光部分投射 出。上述反光器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将灯管底部发出的光折射出来,但其分光器的高度较 小,对灯管底部发出的光线折射出到反光器外的效果不明显,尤其不适用于灯管数量较多 的情况;另外,其两侧的反光面均采用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组成的结构,其中第一抛物 线对灯管的折射光线仍然会较多地折射到灯管上,从而无法很好地将灯管发出光的光线折 射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较好地将灯管底部发出的光线折射到反光器外, 能提高节能灯的光效和照明度,尤其适用于灯管数量较多的大功率荧光灯反光器,解决了 现有反光器存在的分光器的高度较小,对灯管底部发出的光线折射出到反光器外的效果不 明显,尤其不适用于灯管数量较多的情况;另外,其两侧的反光面均采用第一抛物线和第二 抛物线组成的结构,其中第一抛物线对灯管的折射光线仍然会较多地折射到灯管上,从而 无法很好地将灯管发出光的光线折射出等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它包括主反光部及 位于主反光部长度方向两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主反光部构成一反光腔, 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 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 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3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 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 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本实用 新型安装灯管时,须将灯管的长度方向与主反光部的长度方向一致安装,另外还需要将灯 管以V形凹陷左右对称安装,其中,随着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自V型凹陷底部逐渐 向上,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各处的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从而能将灯管 底部发出的光线绝大部分都反射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上经由左第二弧形部和 右第二弧形部射出或直接射出反光器外,而灯管其余部位发出的光线则可由左第二弧形部 和右第二弧形部反射出或直接射出,从而能将等管发出的光线较大程度地反射到发射器外 以投射到需要照明的区域,提高了照明度和节能灯的光效。其中,主反光部呈镜像对称可 使本技术对灯管光线的折射更加均勻,而V形凹陷的深度H设计为反光腔最大深度的 1/5-1/3可保证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具有足够大的面积起到对灯管底部发出的光 线的反射。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一弧形部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及右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 部之间均通过一水平部连接在一起。可适当地使灯管低部反射光更加大的角度反射出来, 使亮度均勻度更好。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一弧形部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及右第一弧形部与右第二弧形 部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并光滑过渡。在达到高灯具效率的前提下可使荧光灯反光器的宽 度可达到较小。作为优选,所述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均等 于四分之一圆弧。在达到高灯具效率的前提下可使荧光灯反光器的宽度可达到最小。作为优选,所述主反光部、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缘均形成有外翻的安装凸缘,从而 便于反光器的安装固定。因此,本技术具有能较好地将灯管底部发出的光线折射到反光器外,能提高 节能灯的光效和照明度,尤其适用于灯管数量较多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主反光部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灯管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反光器由分体的主反光部1及位于主反光部1的长 度方向两端的前端部2和后端部3,主反光部、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缘均形成有外翻的安装 凸缘9,主反光部1的两端分别插接在前端部2内和后端部3内并铆接固定,主反光部1由 镜面铝材料制成,前端部2、后端部3和主反光部1构成一反光腔。如图3所示,主反光部的 外表面中间由左第一弧形部4和右第一弧形部5形成V形凹陷6,V形凹陷6的深度H为反4光腔最大深度L的1/3,V形凹陷6的底部呈弧形。左第一弧形部4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 形部4 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7,左第二弧形部7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4的半径,且左第 二弧形部7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第一弧形部5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5 — 体的右第二弧形部8,右第二弧形部8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5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 8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左第二弧形部和 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左第一弧形部与左第二弧形部之间及右第一弧形部与右第 二弧形部之间均直接连接在一起并光滑过渡,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 部、右第二弧形部均为四分之一圆弧,左第一弧形部半径和右第一弧形部半径为39. 37mm, 左第二弧形部半径和右第二弧形部半径为86. 37mm,左第二弧形部半径与左第一弧形部半 径的比值及右第二弧形部半径与右第一弧形部半径的比值均为Μ, M的值为2. 19。 如图4所示,安装灯管时,须将灯管10的长度方向与主反光部的长度方向一致安 装,另外还需要将灯管10以V形凹陷6左右对称安装,其中,随着左第一弧形部4和右第一 弧形部5自V型凹陷6底部逐渐向上,左第一弧形部4和右第一弧形部5各处的法线与水 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从而能将灯管10底部发出的光线绝大部分都反射到左第二弧形部7 和右第二弧形部8上经由左第二弧形部7和右第二弧形部8射出或直接射出反光器外,而 灯管其余部位发出的光线则可由左第二弧形部7和右第二弧形部8反射出或直接射出,从 而能将等管发出的光线较大程度地反射到发射器外以投射到需要照明的区域,提高了照明 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荧光灯反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反光部及位于主反光部长度方向两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主反光部构成一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间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左第一弧形部的左侧形成与左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左侧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侧形成与右第一弧形部一体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径,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渐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镜像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有强,
申请(专利权)人:毛有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