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颖德专利>正文

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16872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在滴斗的下端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下端出液管,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到滴斗内,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管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防气泡出液槽,下端出液管的上端装配有用于将下端出液管的上端面封闭的胶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滴液排气方式,不但能够自动将输液器内的空气完全排除干净,有效防止气泡产生,而且空气排空速度快,省时省力;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极低,能够自动、快速排除输液器内的空气,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排气操作,排气速度快,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指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
技术介绍
输液器是治疗疾病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医疗器械,在对病人进行输液时都需要使用 输液器。目前,我们常见的输液器有插针、进气管、上输液软管、滴斗、下输液软管、调节开 关、过滤器及静脉针。在使用这种结构的输液器给病人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首先要用输液 的液体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空,以避免空气进入人体形成空气栓塞,避免对患者造成严重 危害。但是由于现有的传统输液器在设计上仍有不足之处,医护人员在排空输液器内的空 气时操作繁琐,不易将输液器内的空气排出,排除输液器内的空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在医 护人员完成排除输液器内的空气的操作后,经常还残留少量的空气在输液器内,由于此时, 需要医护人员将残留在输液器内的空气一点一点地排除出去,费时费力,稍有不慎就容易 出现问题,特别是救治急救病人时,时间就是生命,多争取一秒钟,就多了一秒钟的希望。面 对费时、费力、繁琐的操作程序,医护人员除了无奈之外更希望尽快开发出一种安全,方便, 能快速排气的输液器,以造福于广大患者,挽救更多的生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通过技术改进,提供一种 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极低,能够自动、快速排除输液器内的 空气,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排气操作,排气速度快,安全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包括滴斗,滴斗的上端设置有上端滴液管,滴斗的下 端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下端出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到 滴斗内,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管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防气泡出液槽,下端出液管的上端装 配有用于将下端出液管的上端面封闭的胶塞。所述下端出液管的长度略长于传统的下端出液管的长度。防气泡出液槽从下端出液管的中部向上延伸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防气泡出液槽 为下端出液管与滴斗之间的液体流动通道。所述胶塞的下端部为圆柱体形状,胶塞的下端部插入在下端出液管上端的管腔 内。所述胶塞的上端部为圆台体或圆锥体形状,胶塞的上端部的最大外径不大于下端 出液管的外径,胶塞的上端部的侧面开设有方便液体流动、减少气泡产生的导流槽。所述胶塞为圆柱体形状,胶塞的顶面为平面,胶塞的上端部的侧面开设有方便液 体流动、减少气泡产生的导流槽。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中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用于定位、密封滴斗下端出液口的肩 位,下端出液管的外径自上端到肩位逐渐变大。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下端连接下输液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在滴斗的下端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 下端出液管,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到滴斗内,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管壁开设 有至少一个防气泡出液槽,下端出液管的上端装配有用于将下端出液管的上端面封闭的胶 塞;本技术本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滴液排气方式,输液时液体先在滴斗内积聚,当滴 斗内液面超过防气泡出液槽的高度后再通过防气泡出液槽流入下端出液管中,不但能够自 动将输液器内的空气完全排除干净,有效防止气泡产生,而且空气排空速度快,省时省力; 另外,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极低,能够自动、快速排除输液器内的空气,不需要医护人 员进行排气操作,排气速度快,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下端出液管上装配有胶塞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下端出液管与胶塞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下端出液管上装配有胶塞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下端出液管与胶塞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6中各部件的标号名称如下 1——滴斗、2——上端滴液管、3——下端出液管、4——防气泡出液槽、5——胶塞、6——导流槽、7——肩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包 括滴斗1,滴斗1的上端设置有上端滴液管2,滴斗1的下端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下端 出液管3,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下端连接下输液软管。具体地,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长度略长于传统的下端出液管的长度。所述下端出 液管3的上端向上延伸到滴斗1内,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管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防气泡 出液槽4,于较佳实施方式中,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管壁对称开设两个防气泡出液槽4。所述防气泡出液槽4用于输出滴斗1内的液体,防气泡出液槽4还有一个重要作 用,防气泡出液槽4能够防止气泡产生。如果滴斗1内有气泡产生时,只要气泡一接触防气 泡出液槽4,气泡就自然破灭,防气泡出液槽4能够有效防止气泡进入到下输液软管中。当然,本技术亦可以在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管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 利用通孔来代替防气泡出液槽4,通孔具有与防气泡出液槽4相同的作用,在所述下端出液 管3的上端管壁开设通孔或同时开设防气泡出液槽4和通孔的设计当然亦在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之内。更具体地,所述防气泡出液槽4从下端出液管3的中部向上延伸到下端出液管3 的上端,防气泡出液槽4为下端出液管3与滴斗1之间的液体流动通道。进一步地,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装配有用于将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面封闭的胶塞5。所述胶塞5可以是由软质材料制成的软胶塞,亦可以是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硬胶塞, 上述设计均包括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更进一步地,所述胶塞5的下端部为圆柱体形状,胶塞5的下端部插入在下端出液 管3上端的管腔内。胶塞5用于封闭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面。所述胶塞5的上端部为圆台体或圆锥体形状,由于胶塞5是在上端滴液管2的正 下方位置,滴落下来的液体大部分会滴落在胶塞5上,圆台体或圆锥体形状有利于引导滴 落下来的液体沿侧面向下流动,胶塞5的上端部的最大外径不大于下端出液管3的外径,胶 塞5的侧面开设有方便液体流动、减少气泡产生的导流槽6。所述导流槽6用于引导滴落在胶塞5上的液体沿导流槽6向下流动。胶塞5的上 端面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连通胶塞5侧面的导流槽6,增强对液体的引导作用,使液体能 够快速沿导流槽6向下流动。在组装时,先将胶塞5的下端部插置在下端出液管3的上端管腔内,再将下端出液 管3的下端从下往上插入到滴斗1中,胶塞5的设计使组装工作更加方便,不会出现插入困 难、组装费时费力的现象。所述下端出液管3的中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肩位7,肩位7用于定位、密封滴斗下 端出液口,保证下端出液管3插入到滴斗1中的长度,下端出液管3的外径自上端到肩位7 逐渐变大。在将下端出液管3插紧在滴斗1下端时,方便下端出液管3插入,不会出现组装 困难的现象。另外,下端出液管3插入的深度越大,下端出液管3与滴斗1的配合越紧,保 证下端出液管3能够牢固地组装在滴斗1的下端,而且防止下端出液管3与滴斗1之间出 现渗漏。所述肩位7不但起定位下端出液管3的作用,还起到密封滴斗1的下端出液口的 作用。再者,由于本技术的下端出液管3和胶塞5为独立的部件,下端出液管3和胶 塞5独立生产成型,更为重要的是,在生产时,由于本技术的下端出液管3具有特殊的 结构,本技术的下端出液管3不会出现粘模现象,下端出液管3、胶塞5以及其上的导流 槽6亦不会变形,下端出液管3和胶塞5良品率高,降低生产成本。再组装在滴斗1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气泡快速排气输液器,包括滴斗,滴斗的上端设置有上端滴液管,滴斗的下端固定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下端出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向上延伸到滴斗内,所述下端出液管的上端管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防气泡出液槽,下端出液管的上端装配有用于将下端出液管的上端面封闭的胶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颖德
申请(专利权)人:魏颖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