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在从物侧依次由正、负、正、正的4组构成的变焦透镜中,将第3透镜组3G从物侧依次由正、正、负的3个部分透镜组构成。将第2部分透镜组3b设为手抖动校正组,并且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及负透镜构成。第3部分透镜组3c的最靠物侧的面设为凸面且最靠像侧的面设为凹面。满足以下条件式。ν3b1是第2部分透镜组3b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的阿贝数、ν3b2是第2部分透镜组3b的负透镜的阿贝数、φ3CF是第3部分透镜组3c的最靠物侧的面的折射力、φ3CR是第3部分透镜组3c的最靠像侧的面的折射力。ν3b1-ν3b2>32……(1),-1.0<φ3CF/φ3CR<-0.2……(2)。从而能够使手抖动校正组紧凑化并且使其轻量化,减小对防振驱动系统的负担,并且即使发生大的手抖动,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适合用于视频摄像机或电子静止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尤其可通过使多个透镜组中一部分透镜组向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光学性地校正光 学系统发生振动(偏斜)时产生的摄像图像的模糊而得到良好的图像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在从汽车等的移动物体上的摄像或快门速度慢的条件下的手提摄像中,振动传到 摄像光学系统成为手抖动而在摄像图像产生模糊。因此,从以往开始提出各种具有通过使 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透镜组向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具有防止伴随摄像光学 系统的振动的摄像图像的模糊的功能的防振光学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至8)。另一方面, 自以往作为视频摄像机用的变焦透镜,是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 正的第3透镜组及正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中,大多采用由第4透镜组对焦的后聚 焦式(1J 7 7才一力λ V)的变焦透镜。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55734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2000-29823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第3814406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公开2005-148437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专利公开2007-10903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专利公开2004-258509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专利公开2007-107280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专利公开2007-233147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 镜组及正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并且使第3透镜组整体作为手抖动校正组沿与光 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在该变焦透镜中,因为使第3透镜组整体作为手抖 动校正组移动,所以手抖动校正组的透镜片数容易变多,其结果,对防振驱动系统的负担变 大。而且,若要将光学系统变得小型化,则因为第3透镜组对光学系统整体的相对的正的折 射力变大,所以在防振时所需的手抖动校正组的移动量过小,对于小的振动的手抖动校正 组的控制变得困难。相反防振时所需的手抖动校正组的移动量过大,对防振驱动系统的负 担也变大,因此需要设为适当的量。在专利文献2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 镜组、负的第4透镜组及正的第5透镜组构成的5组结构,并且使第3透镜组作为手抖动校 正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的合成第3透镜组和第4透 镜组的透镜组为正的折射力的透镜组的这一点很明确,并且也可以解释为用正负正正的4 组结构的变焦透镜,第3透镜组分成2个部分透镜组。在该变焦透镜中,与使如上述专利文 献1所述的变焦透镜的第3透镜组整体进行防振移动的方式相比,上述的缺点变小,但因为第3透镜组仅分成2个组,所以各组所具有的折射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此,难以将在 防振时所需的手抖动校正组的移动量控制到适当的量。在专利文献3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 镜组及正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并且使第3透镜组分成3个透镜组,其中将中央的 透镜组作为手抖动校正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在该变焦透镜中, 因为在第3透镜组内负的折射力的透镜组配置在手抖动校正组的物侧,所以宽的光束入射 至手抖动校正组,结果透镜直径变大,并对驱动系统的负担变大。在专利文献4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 镜组及正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并且从物侧依次由正的折射力的第3a组、负的折 射力的第3b组、第3c组构成第3透镜组,其中使第3b组作为手抖动校正组向与光轴垂直 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在该变焦透镜中,若要使光学系统变得小型化,则因为第3 透镜组相对于光学系统整体的的正的折射力变大,所以为了以其中的负的组来进行手抖动 校正,必须大幅地增大第3透镜组内的正的折射力。其结果,难以进行充分的像差校正。在专利文献5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 镜组、正的第4透镜组及正的第5透镜组构成的5组结构,并且从物侧依次由正的折射力的 第3a组、正的折射力的第3b组、负的折射力的第3c组构成第3透镜组,其中使第3b组作 为手抖动校正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在该变焦透镜中,作为手抖 动校正组的第3b组从物侧依次由负的折射力的组和正的折射力的组构成,在不需要长的 后焦点的光学系统中总长变长而不适合。而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手抖动校正组内的2个组 间隔,手抖动校正组欠乏紧凑性。在专利文献6、7及专利文献8公开有从物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 镜组、正的第3透镜组及正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4组结构,并且将第3透镜组分成3个透镜 组,其中使中央的透镜组作为手抖动校正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的变焦透镜。 然而,在专利文献6、7中广角端的F值保持到3. 7左右的实施例,因而作为视频摄像机用 途性能不充分。而且在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不具有强的曲率的凹面,所以难以使CCD或 CMOS等的摄像元件用的光学系统所需的出射光瞳距离远离。在专利文献8中,广角端的F值保持到4. 1左右的实施例,而且变焦比也为6以下, 要求更进一步的高性能化。另外,手抖动校正组为仅1片的结构,尤其设为大的变焦比时, 发生由防振时的偏心引起的色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借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化手抖动校正 组并且使其轻量化,减小对防振驱动系统的负担的同时,即使发生大的手抖动,也可以得到 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 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通 过使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而进行变倍,第3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部 分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部分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部分透镜组构成,通 过使将上述第2部分透镜组作为手抖动校正组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进行手抖动校正。5而且,第2部分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及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 成,并构成为第3部分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面为凸面且最靠像侧的面为凹面,并且满足以 下的条件式V3bl-V3b2 > 32......(1)-1. 0 < Φ 3CF/ Φ 3ce < "O. 2......(2)。其中,v3bl设为第2部分透镜组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V3b2设 为第2部分透镜组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第3部分透镜组的 最靠物侧的面的折射力、Φ μ设为第3部分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的折射力。第m面的折 射力Φω将第m面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m、将第m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m时,设为Φω= (Κ)/、。在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第3透镜组由3个部分透镜组构成,其中第2部分透 镜组设为手抖动校正组,通过各部分透镜组的折射力分配或形状等以与以往不同的结构被 最佳化,手抖动校正组变成紧凑且轻量,并对防振驱动系统的负担变小。而且,抑制由防振 时的偏心引起的色像差的发生,即使发生大的手抖动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在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设为在变倍时及对焦 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而进行变倍,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部分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部分透镜组、以及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部分透镜组构成,将上述第2部分透镜组作为手抖动校正组,并通过使其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进行手抖动校正, 上述第2部分透镜组从物侧起依次由正透镜及负透镜构成,上述第3部分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面为凸面,且最靠像侧的面为凹面, 并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3b1]-ν↓[3b2]>32……(1) -1.0<φ↓[3CF]/φ↓[3CR]<-0.2……(2) 其中, ν↓[3b1]:第2部分透镜组的正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 ν↓[3b2]:第2部分透镜组的负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 φ↓[3CF]:第3部分透镜组的最靠物侧的面的折射力, φ↓[3CR]:第3部分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的折射力,将第m面的对d线的折射率设为N↓[m]、将第m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m]时,第m面的折射力φ↓[m]设为: φ↓[m]=(N↓[m]-N↓[m-1])/R↓[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