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105926 阅读:7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及其方法,包括鱼池(1)、沉淀截留池(2)、生物移动床(3)、网状滤料过滤池(4)、调节池(5)及回水增氧管(6)。鱼池(1)长方形,每个单元中水可成一个方向旋流,相邻单元旋向相反;沉淀截留池(2)前半部分设多斗集污槽和排污穿空管,后半部分设立体弹性填料;生物移动床(3)为前后两组串联,中间隔墙下部为若干大通孔结构,每组中间设置隔板(3b),腔体内放置悬浮性滤料(3a),横向布置曝气穿孔管(3c);网状滤料过滤池(4)和调节池(5)并联设置下部相通,取用网状滤料,上覆滤网片;调节池(5)为补充水、pH浓度调节、加温、设置气提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投资低、效率高、节能省电、运行成本低,促进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鱼事业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工艺技术和 系统集成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最主要、最基本的工艺环节包括鱼池,鱼池排水的物理处 理——去除鱼粪、残饵等固体污物,排水的生物处理——去除可溶性有机物、氨氮等,水的 提升与循环、增氧等,是一项包括生物、物理、机械、环保、电子、建筑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鱼池除提供鱼类良好的生长空间等外,其集排污功能和效果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如 能将固体污物及时排出鱼池外,不但可避免其不断分解而污染水质,还将减轻水处理工艺 环节的水力负荷,对减少投资,减少电耗有着较明显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功能和效果都很 好的新技术装置。多年来,鱼池排水的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虽也进行了不少单项工艺技术 装置、设施的研究、革新并进行系统集成,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一些单项工艺技术装置 的诸多不足,系统集成技术方面的问题甚至更大一些,使我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普遍存 在投资大、尤其是电耗高、运行成本大,以及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不能相统一的老大难问 题,严重阻碍了其迅速发展。然而,在我国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养鱼生产,而养鱼生产 本身又会污染水环境的情况下,国家正需要大力发展产量高、占地少、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 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业。因此,本领域的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从单项工艺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两方面入 手,研发投资较小,电耗较少,运行成本较低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工艺技术模式,且能较好 地解决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统一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工艺技术问题是提供的单项工艺技术或先进 高效、或有效传统技术有机组合使功能有所提升并有利于系统集成。系统集成采用单项工 艺设施低水头串联技术,从而创新一种投资较小、效率较高、电耗较少、运行成本较低的工 厂化循环水养鱼工艺技术新模式,实现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较好统一的目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养鱼系统,包括由前向后依次同样宽度,池顶标高一致排列的鱼池、沉 淀截留池、生物移动床、网状滤料过滤池、调节池以及回水增氧管(六个部分组成;所述鱼池呈长方形结构,长是宽的N倍,形成N个单元,在鱼池的每个单元的中心 底部位置,开设集排污口,在每个单元的四角垂直设置喷水管,喷水管自水面至池底均布 6-9个喷嘴,喷嘴分为单向喷嘴和180度双向喷嘴,喷嘴的配置为使每个单元中的水成一个 方向的旋流状,相邻两单元的水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鱼池以自由堰口落差方式,均勻出水进入一墙之隔的沉淀截留池;所述沉淀截留池为平流沉淀式长方形结构,在前半部分池底设置多斗集污槽和排污穿空管,在池的后半部分中设置较密集的立体弹性填料,在立体弹性填料的底部设置穿 孔曝气管、集污槽和穿孔排污管;所述沉淀截留池以自由堰口落差方式,均勻出水进入一墙之隔的生物移动床;所述生物移动床为前后两组串联结构,中间由隔墙分隔,隔墙下部一小段为若干 大通孔结构,设置略小于滤料尺寸的网板或孔板;在每组中间设置隔板,隔板的前腔容积等 于后腔容积;在腔体内放置材质为聚丙烯或PE多面体轮状空心悬浮性滤料;在每组的前腔 沿长度布置1-3根曝气穿孔管;所述生物移动床的出水采用外套管提供布气的气提方式进入后续的网状滤料过 滤池并流入调节池;所述网状滤料过滤池和调节池并联设置,两池的总宽度与鱼池宽度相同,下部两 池相通,网状滤料过滤池中的过滤材料为网状滤料,且上覆滤网片;调节池为注入补充水、进行PH浓度调节、加温、设置气提管;调节池的水由气提管送入回水增氧管的进水扩口槽,回水增氧管进入鱼池采用多 管布水,出水口设置于水面下。进一步,所述鱼池呈长方形结构,长是宽的3倍,形成3个单元。进一步,所述鱼池中相邻两单元的两个喷水管中的一个喷水管,采用180度双向 喷水的双向喷嘴,另一个采用单向喷嘴。进一步,所述沉淀截留池后半部分中设置的立体弹性填料密度比常规用于生物处 理装置密度大30-40%。进一步,所述网状滤料过滤池上覆盖200-250目的滤网。进一步,采用热泵、热水锅炉或蒸汽锅炉提供热源对调节池水体进行加温。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包括鱼池、沉淀截留池、生物移动床、网状滤料过滤池和调节池水增 氧管的使用方法;由水泵从鱼池内取水,通过联结管道向喷水管提供压力水,在喷嘴喷出水柱的推 动下,水体形成围绕数个底部集排污口的旋流,使固体污物向集排污口汇集,打开排污口排 污管阀门,固体污物被排出鱼池外;当沉淀截留池中填料上截留的SS较多时,打开穿孔曝气管阀门,由曝气方式振 落,静止一段时间打开后部的穿孔管排污;对前部沉淀的固体污物采用多斗收集、穿孔管排 污形式去除;从沉淀截留池溢流过来的水由上口进入生物移动床,曝气穿孔管不断曝气,气泡 上升带动水体和悬浮性滤料向上滚动,并不断循环;第一级生物移动床出水通过隔墙下部 孔板或粗孔网进入第二级,第二级生物移动床出水通过气提方式进入网状滤料过滤池;由人工清洗网状滤料过滤池中的滤网和网状滤料;由调节池注入补充水、进行PH浓度调节、加温、并由设置的气提管向回水增氧管 提水,实现系统水的循环。进一步,每日启动鱼池旋流集排污程序3-5次,每次2. 5-5分钟,日排污次数为 3 5次,在每次工作将结束时,打开集排污口排污管阀门排污,历时1. 5-2. 5分钟。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工艺技术及系统集成结构的对比分析和显示的优点如下1.关于旋流集排污鱼池部分国内鱼池的形式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或方形切角。集排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鱼 池底中间设排污口,池底向排污口倾斜;并靠循环回水切线进入鱼池所产生的旋流,促进固 体污物向排污口集中。由于旋流速度较小等因素,集排污效果有限。近年来,美国水产业研 究试验了大型组合式养鱼池,鱼池结构形式及旋流排污原理接近图2所示,主要技术特征 是由几台水泵驱动的使水体产生旋流的系统夜以继日地连续运行。鱼池底部的三个底排水 口均为双排水口结构,一个排水口排放循环量10-20%的水量,带走大部分固体污物并进入 一个微型沉淀池作进一步分离;另一个排水口排循环量80 90 %的水量,并进入微滤机作 进一步分离。其集排污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电耗很高,长时间旋流使一些鱼类不适应等问 题。本专利技术虽也采用了旋流集排污的原理,但从大大减少电耗、系统集成、减少水循环 水头损失等因素考虑,底排水只设一个集排污口,并采取了充分利用鱼类投喂和排便的时 间规律,日开启水泵产生旋流集排污仅数次,每次几分钟,排污水量约为总水量的3-5% ;水 泵开启时间的总和约为半小时,电耗大大降低。循环水流量全由沿池宽溢流方式进入沉淀 池,也减少了水头损失。2.关于沉淀截留池部分沉淀是去除水中固体污物的一种处理方法,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采用沉淀池 的形式主要是竖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而尚未出现用长度大、占地面积大的平流式沉淀 池的形式。本专利技术从系统集成、减少水头损失的角度考虑,采用了特殊形式的平流沉淀池, 主要在沉淀池的后半部较密地设置主体弹性填料起截留微小颗粒物的作用,使沉淀池的长 度大为缩短。同时,填料还能降解C0D,有利于后道生物移动床提高硝化反应去除氨氮的能 力。3.关于生物移动床部分采用聚丙烯等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养鱼系统,包括由前向后依次同样宽度,池顶标高一致排列的鱼池(1)、沉淀截留池(2)、生物移动床(3)、网状滤料过滤池(4)、调节池(5)以及回水增氧管(6)六个主要部分组成;所述鱼池(1)呈长方形结构,长是宽的N倍,形成N个单元,在鱼池(1)的每个单元的中心底部位置,开设集排污口(1b),在每个单元的四角垂直设置喷水管(1a),喷水管自水面至池底均布6-9个喷嘴,喷嘴分为单向喷嘴(1a-1)和180度双向喷嘴(1a-2),喷嘴的配置为使每个单元中的水成一个方向的旋流状,相邻两单元的水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鱼池(1)以自由堰口落差方式,均匀出水进入一墙之隔的沉淀截留池(2);所述沉淀截留池(2)为平流沉淀式长方形结构,在前半部分池底设置多斗集污槽和排污穿空管,在池的后半部分中设置较密集的立体弹性填料,在立体弹性填料的底部设置穿孔曝气管、集污槽和穿孔排污管;所述沉淀截留池(2)以自由堰口落差方式,均匀出水进入一墙之隔的生物移动床(3);所述生物移动床(3)为前后两组串联结构,中间由隔墙分隔,隔墙下部一小段为若干大通孔结构,设置略小于滤料尺寸的网板或孔板;在每组中间设置隔板(3b),隔板(3b)的前腔容积等于后腔容积;在腔体内放置材质为聚丙烯或PE多面体轮状空心悬浮性滤料(3a);在每组的前腔沿长度布置1-3根曝气穿孔管(3c);所述生物移动床(3)的出水采用外套管提供布气的气提方式进入后续的网状滤料过滤池(4)并流入调节池(5);所述网状滤料过滤池(4)和调节池(5)并联设置,两池的总宽度与鱼池(1)宽度相同,下部两池相通,网状滤料过滤池(4)中的过滤材料为网状滤料,且上覆滤网片;所述调节池(5)为注入补充水、进行PH浓度调节、加温、设置气提管;调节池(5)的水由气提管送入回水增氧管(6)的进水扩口槽,回水增氧管(6)进入鱼池(1)采用多管布水,出水口设置于水面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雷宋奔奔王健胡伯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