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薛秀芳专利>正文

山楂叶有效部位及提取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610275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山楂有效部位及提取和应用。该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是从山楂叶中提取的含有山楂总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物。所述的提取物是将山楂叶粗粉用稀醇或稀酮提取,提取液浓缩,经两次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纯化后获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活性成分纯度高,采用HPLC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中风后瘫痪、冠心病、高血压、脑栓塞、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药领域,具体涉及山楂有效部位及提取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属于蔷薇科,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近年来对于山楂属植物的研究集中在山楂叶方面,与山楂果实相比,山楂叶具有资源广泛,收获量大,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点。研究人员通过对山楂叶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临床应用及其制剂的全方位研究,证明了山楂叶具有活血化淤、宣通心肺、理气舒络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胸闷憋气、心悖健忘、眩晕耳眠及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症及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症,并具有安全无毒作用的特点。过去一直认为山楂叶的活性部位为其中的山楂叶总黄酮类成分,因此现有产品均以山楂叶总黄酮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如浙江东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益心酮片及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的复心片。现有技术提取山楂叶总黄酮的方法一般为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方法,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吸附在大孔吸附树脂柱上,而得到总黄酮,或者进一步使用聚酰胺精制,应用紫外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为80%以上(专利号91111834.9)。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对山楂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活性成份含量高,更为合理、有效的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是从山楂叶中提取的含有山楂总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物,提取物有效部位含量在80%-99.9%,有效部位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占50~90%,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占10~40%。所述的山楂总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牡荆素葡萄糖苷、牡荆素鼠李糖苷和金丝桃苷等。所述的山楂酚酸类化合物包括咖啡酸,咖啡酰奎宁酸,咖啡酰苹果酸、咖啡酰苏阿糖酸等。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公开上述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下列步骤山楂叶粗粉直接通过稀醇或稀酮提取,原料与提取液比例为1∶5-1∶20(重量体积比),提取液40~60℃减压浓缩,放置沉淀,除去叶绿素等杂质,浓缩液上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先用水洗脱,收集水洗液,水液用浓盐酸调至pH1~2,此酸性水溶液再上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最后用20%~50%稀醇或稀酮洗脱,该洗脱部液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得黄色粉末,即得。制备工艺流程图见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稀醇或稀酮选自稀甲醇、稀乙醇或稀丙酮等,浓度为50%~90%。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可选自D101、D520、D4006、H103、AB-8、ZTC-1或NKA-II等型号。两次大孔树脂层析所选择的大孔吸附树脂的型号可以相同或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效果更好些,如先选择D101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再选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是公开上述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在制备治疗用于中风后瘫痪、冠心病、高血压、脑栓塞、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可作为药物的活性成份,制成医学上可接受的各种制剂,用于中风后瘫痪、冠心病、高血压、脑栓塞、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专利技术所述制剂包括注射液,注射用粉针剂,片剂,冲剂、胶囊和滴丸等。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提取物可用于静脉注射液的制备。静脉注射液由以下成分组成(重量/体积比)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0.4~1.0%,药用碱0.2~1.0%和药用辅料组成。其中所述的药用碱可采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中的一种或者数种组合。所述的药用辅料为氯化钠、苯甲酸、吐温-60、土温-80、山梨醇、甘油和丙二醇中的一种或数种组合。用本专利技术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制成制剂,进行有关毒性药理和药效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用Wistar健康小鼠,采用口服和尾静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测定山楂有效部位的半数致死量(LD50)口服为1898±117mg/kg,腹腔注射为1225±98mg/kg。2.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小鼠断颈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结果表明山楂有效部位三个剂量(2、4、8mg/kg)静注给药,均可显著延长小鼠断颈后的喘息时间,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延长了10.21%、12.35%和14.99%,而且三个剂量组均明显增加小鼠断颈后张口呼吸的次数,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增加36.73%、39.25%和37.40%。该有效部位三个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率分别为65.43%、59.78%和70.15%。提示该有效部位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3.对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取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静脉注射该有效部位2、4、8mg/kg。实验时腹腔注射20%乌拉坦1g/kg麻醉,仰卧位固定,分离颈总动脉,将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仪的刺激电极和温度探头挂于颈总动脉上,给药后10min开始刺激,刺激强度为2mA,刺激5min后关闭刺激开关,取下电极,3min后调节温控表至零位,记录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结果表明,大鼠静注本品2、4、8mg/kg后,与对照组比较,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分别推迟40.5%(p<0.001)、59.8%(p<0.001)、98.2%(p<0.001)。表明该有效部位能显著推迟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时间。4.对犬冠脉流量和心肌耗氧量的影响犬30只,分为5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阻断生理盐水组、LAD阻断普萘洛尔组和LAD阻断给药组(2、4、8mg/kg)。将犬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固定于手术台上,分离股静脉,插入静脉插管,经静脉缓慢输入生理盐水,以备给药,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分离颈总动脉插管以测动脉血压。于左第4~5肋间开胸,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上部,放置电磁流量计探头,记录血流量。颈总动脉插管记录颈总动脉血压。针状电极插入犬四肢皮下,用八道生理记录仪记录II导联ECG,测量心率。实验结束取心脏称重。术后稳定10min后,测定每搏冠脉流量,经股动脉抽取动脉血,经心脏冠脉窦抽取静脉血,分别做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冠脉窦血氧分压,给药后10,30,60,90,120min,重复测定上述诸指标。计算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摄氧率。结果表明,山楂有效部位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摄氧率(p<0.01)。5.降血脂作用鹌鹑喂以高脂饲料同时灌服山楂有效部位60d后,测定血脂含量和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表明,该部位能明显降低血清中TC、TG、LDL-C水平和TC/HDL-C比值,也可使主动脉斑块面积和泡沫细胞减少,肝重量系数降低,肝脂肪变性程度减轻。表明该部位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上述试验证明本专利技术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安全、毒性低,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可显著推迟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可显著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摄氧率,明显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本专利技术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与现有山楂提取物相比,具有下述优点1.现有技术有效部位主要特征是山楂叶总黄酮,其制备工艺也主要是针对黄酮类成分,而忽略了其中的另一活性成分酚酸类成分(当然,现有技术得到的产品可能含有少量的酚酸类成分,但是酚酸类成分在其中含量远远低于黄酮类成分)。2.因为成分的差异,现有的山楂叶制剂水溶性不好,也不便于制成注射制剂,剂型主要为口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山楂有效部位提取物,其特征在于该提取物是从山楂叶中提取的含有山楂总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秀芳
申请(专利权)人:薛秀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