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道流水式培育鲥鱼幼鱼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099551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环道流水式培育鲥鱼幼鱼的方法。所述培育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采用3m3-7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30℃温度下孵化出膜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1-0.24m/s,水温为27-34℃,pH值为7.0-7.4;2、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50-60分钟后,再经管道引入环道水体中;3、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每升水中放养6-12尾鲥鱼幼鱼;4、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的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喂养;5、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分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进行鱼病防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到。
技术介绍
鲥鱼(Tenuaeosa reevesii )是我国的名贵经济鱼类,每年春末夏初性成熟鲥鱼由 海洋进入江河产卵繁殖,鲥鱼一般在海洋中生活2-3年后,于每年的6月份溯河进入珠江, 钱塘江、长江中进行繁殖,幼鲥鱼长到8-10厘米,在每年的11月份以后江海口进行育肥。由 于捕捞过度及兴建水利工程、工业污染等原因鲥鱼资源濒危,现仅在珠江口及东南沿海存 有少量的鲥鱼。因此通过鲥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途径来救护资源濒危的鲥鱼,具有重要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鲥鱼仔鱼的培育又是鲥鱼的养殖基础。幼鲥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深秋 幼鲥由江河入海育肥。我国鲥鱼资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衰退,现已几近濒危。采 用人工养殖鲥鱼是保护和恢复鲥鱼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提高鲥鱼育苗阶段的幼鲥成活 率,是解决鲥鱼养殖所需苗种来源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环道为水体,同时提供水质清新、溶氧较高的水体 环境,以浮游动物为饵料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所述培育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培育环境采用3m3-7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_30°C温度下孵化出 膜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 1-0. 24m / s,水温为27-34 °C,pH值为 7. 0-7. 4 ;(2)、环道用水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50-60分钟后,再经管 道引入环道水体中,形成循环水流;(3)、培育密度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每升水中放养6-12尾鲥鱼幼鱼;(4)、培育方法自鲥鱼孵化后第三天开始,将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50目筛绢 过滤洗净后投喂,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 的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每日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且每日一次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经一个月的培育,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 喂养;(5)、鱼病防治在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 分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每隔1小时检查一 次环道流水中的盐度值,当流水中的盐度值低于1%时,加入食用盐,确保流水中的盐度值 达到1%,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幼鲥鱼体病虫情况,当发现已消除车轮虫感染后,立即停止向 流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为1、培育环境具有水质清新、溶氧高的特点,适合幼鲥的生长,成活率高;2、为幼鲥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利于幼鲥的生长发育;3、培育系统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1、培育环境采用7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30°C温度下孵化出膜 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2-0.2 ! / s,水温为29-34°C,pH值为 7. 0-7. 4 ;2、环道用水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60分钟后,再经管道引入 环道水体中,形成循环水流;3、培育密度选用鲥鱼幼鱼为平均体长2.64mm,平均体重0. %ig,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 每升水中放养12尾鲥鱼幼鱼;4、培育方法自鲥鱼孵化后第三天开始,将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50目筛绢过 滤洗净后投喂,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的 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每日早、中、晚各投喂一次,且 每日一次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经一个月的培育,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喂 养;5、鱼病防治在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分 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每隔1小时检查一次 环道流水中的盐度值,当流水中的盐度值低于1%时,加入食用盐,确保流水中的盐度值达 到1%,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幼鲥鱼体病虫情况,当发现已消除车轮虫感染后,立即停止向流 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操作。实施例21、培育环境采用3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30°C温度下孵化出膜 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 1-0. 20m / s,水温为27-34°C,pH值为 7. 0-7. 4 ;2、环道用水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50分钟后,再经管道引入 环道水体中,形成循环水流;3、培育密度选用鲥鱼幼鱼为平均体长2.64mm,平均体重0. %ig,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 每升水中放养6尾鲥鱼幼鱼;4、培育方法自鲥鱼孵化后第三天开始,将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50目筛绢过 滤洗净后投喂,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的 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每日早、中、晚各投喂一次,且 每日一次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经一个月的培育,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喂 养;5、鱼病防治在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分 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每隔1小时检查一次环道流水中的盐度值,当流水中的盐度值低于1%时,加入食用盐,确保流水中的盐度值达 到1%,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幼鲥鱼体病虫情况,当发现已消除车轮虫感染后,立即停止向流 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非限定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 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构思和不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 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 一种,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培育环境采用3m3-7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_30°C温度下孵化出 膜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 1-0. 24m / s,水温为27-34 °C,pH值为 7. 0-7. 4 ;(2)、环道用水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50-60分钟后,再经管 道引入环道水体中,形成循环水流;(3)、培育密度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每升水中放养6-12尾鲥鱼幼鱼;(4)、培育方法自鲥鱼孵化后第三天开始,将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50目筛绢 过滤洗净后投喂,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 的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每日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且每日一次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经一个月的培育,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 喂养;(5)、鱼病防治在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 分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每隔1小时检查一 次环道流水中的盐度值,当流水中的盐度值低于1%时,加入食用盐,确保流水中的盐度值 达到1%,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幼鲥鱼体病虫情况,当发现已消除车轮虫感染后,立即停止向 流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操作。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所述培育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道流水式培育鲥鱼幼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培育环境:采用3m3 -7m3的环道水体,鲥鱼仔鱼在环道内在25-30℃温度下孵化出膜后,留在环道内培育,环道水体中水的流速为0.1-0.24m/s,水温为27-34℃,pH值为7.0-7.4;(2)、环道用水:先将水引入一个体积为250m3的蓄水池中,静置50-60分钟后,再经管道引入环道水体中,形成循环水流;(3)、培育密度:鲥鱼幼鱼培育密度为每升水中放养6-12尾鲥鱼幼鱼;(4)、培育方法:自鲥鱼孵化后第三天开始,将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50目筛绢过滤洗净后投喂,在孵化后的第4-10天内,每升水中投喂1000-2000个浮游动物,在孵化后的第11-15天内,浮游动物的投喂量为池中鱼体总量的1.5倍,每日早、中、晚各投喂一次,且每日一次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经一个月的培育,当幼鲥全长达23-33mm时,放入大池中喂养;(5)、鱼病防治:在幼鲥培养7-10天后,幼鲥易感染车轮虫病,此时,在100份重量份组分的淡水中加入1份重量份组分的食用盐,形成盐度为1%的杀虫水液,每隔1小时检查一次环道流水中的盐度值,当流水中的盐度值低于1%时,加入食用盐,确保流水中的盐度值达到1%,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幼鲥鱼体病虫情况,当发现已消除车轮虫感染后,立即停止向流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顺林陈大庆刘绍平段辛斌王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