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0271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是由茜草、蛇蜕、桃仁等十六味中药的醇提取物,和白茅根、地肤子等二十三味中药的水提取物加适量常用辅料制成。方法是:a)按比例称取重;b)茜草、蛇蜕、桃仁等十六味中药用乙醇回流提取二次,过滤得滤液1;c)白茅根、地肤子等二十三味中药水煎二次,过滤得滤液2;d)将滤液1和滤液2合并,浓缩干燥,取喷雾粉,加入辅料适量,制成颗粒,然后压制成片或填装成胶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药效高、服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特别是指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于血中有血热存在,血中之毒是由五脏蕴热,注入血脉,与血搏击,致使血液不清,混浊。另外经络中血气不和,外来湿邪、热邪损伤人体血液,导致血液干燥,致使皮肤得不到好的濡养,以致皮肤不洁,严重影响人的皮肤美,尤其是颜面皮肤美。同仁堂生产的皮肤病血毒丸沿用我国近代名医施今墨大夫的经验方。该药针对皮肤病病因,以当归、赤芍,活血、凉血、消瘀之力;配以连翘、双花,清热解毒;配以蝉蜕、紫草散风、除热、解毒透疹,共奏清血解毒、消肿止痒之功。而达到清除皮肤病患者体内血毒之目的。皮肤病血毒丸治疗青年人痤疮粉刺,通过通泄三焦实火,荡涤脏腑之热,泄火通便,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痤疮、粉刺,恢复颜面皮肤健康。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病血毒丸从止痒入手,减少了人为的搔抓,减少对瘢痕的刺激,使瘢痕逐渐复原,可取得极好的效果。另外,还可治疗风疹、湿疹、皮肤刺痒及大便燥结等症。其处方制法如下处方茜草30g、蛇蜕15g、荆芥穗(炭)30g、桃仁30g、赤芍30g、当归30g、白茅根60g、地肤子30g、苍耳子(炒)30g、地黄30g、连翘30g、金银花30g、苦地丁30g、土茯苓30g、黄柏15g、皂角刺30g、桔梗30g、益母草30g、苦杏仁(去皮炒)30g、防风15g、赤茯苓60g、白芍30g、蝉蜕15g、牛蒡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熟地黄30g、大黄(酒炒)30g、忍冬藤30g、紫草15g、土贝母30g、川芎(酒灸)15g、甘草30g、白芷15g、天葵子30g、紫荆皮15g、鸡血藤30g、浮萍15g、红花15g;制法以上三十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每1000g丸药用滑石粉250g,包衣,打光,干燥,即得。规格每100粒重18g。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粒,一日2次。在药效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了本品丸剂的药效作用1.对巴豆油所至小鼠耳肿胀及角查菜胶印期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能明显缩短正常小鼠的排便时间,增加排便量。3.具有抗感染作用。4.对磷酸组织胺致痒有抑制作用。在对该产品进行的毒理试验证明该产品安全、无毒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皮肤病血毒丸以最大浓度、最大容积一日两次给小鼠灌胃,其最大耐受量(MTD)为19.2g(生药)/kg,相当于人日用剂量的160倍,未见动物死亡和异常反应。2.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皮肤病血毒丸药粉以2.4和4.8g/kg(分别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20倍和40倍)给大鼠灌胃,连续5周。给药期间动物的摄食、排泄、活动和毛色均为正常,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给药结束和停药2周后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尸解各组动物的脏器均无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病理改变。皮肤病血毒丸对动物长期给药后无蓄积毒性,对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各项指标以及内脏器官均无影响,长期口服给药是安全的。在动物实验证明本品的无毒有效的基础上,本品丸剂的研制单位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1998.4-1999.3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市中医院三家医院皮肤科共同协作,应用皮肤病血毒丸治疗风湿血燥型湿疹100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65.7%),治疗后皮损改善程度、自觉症状经统计学处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风湿血热型荨麻疹102例,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77.2%),风团、搔痒改善程度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此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期间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皮肤病血毒丸具有较好的清血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但皮肤病血毒丸为水丸,全部以药材粉投料,含大量滑石粉。且丸剂崩解时间长,生物利用率低,且服用剂量大(每次服用3.6g),造成服用、携带、储运等不方便。且因该品种为中药保护品种,自2000年起仅有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中药二厂、广东国医堂两家厂家生产,药价高企。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对该方的认真研究,开发出新的剂型,在保证药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强原料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以使其服用量减少,携带、使用、储运更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效高、服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前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是由30份茜草、15份蛇蜕、30份桃仁、30份去皮炒苦杏仁、30份白芍、30份牡丹皮、30份酒炒大黄、30份土贝母、15份白芷、30份赤芍、15份蝉蜕、15份酒灸川芎、30份当归、30份牛蒡子、15份紫草、15份红花的醇提取物,和60份白茅根、30份地肤子、30份炒苍耳子、30份地黄、30份连翘、30份金银花、30份苦地丁、30份土茯苓、15份黄柏、30份皂角刺、30份桔梗、30份益母草、15份防风、60份赤茯苓、30份白鲜皮、30份熟地黄、30份忍冬藤、30份甘草、30份天葵子、15份紫荆皮、30份鸡血藤、30份炭荆芥穗、15份浮萍的水提取物加适量常用辅料制成,上述各原料药的份量为重量份。上述的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中所述的药物为片剂或胶囊。本专利技术的后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按比例称取茜草、蛇蜕、炭荆芥穗、桃仁、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炒苍耳子、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去皮炒苦杏仁、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酒炒大黄、忍冬藤、紫草、土贝母、酒灸川芎、甘草、白芷、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浮萍、红花的重量,备用;b)将上述重量的茜草、蛇蜕、桃仁、去皮炒苦杏仁、白芍、牡丹皮、酒炒大黄、土贝母、白芷、赤芍、蝉蜕、酒灸川芎、当归、牛蒡子、紫草、红花十六味药材,用乙醇回流提取二次,回收乙醇,过滤得滤液1,备用;c)将上述重量的白茅根、地肤子、炒苍耳子、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防风、赤茯苓、白鲜皮、熟地黄、忍冬藤、甘草、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炭荆芥穗、浮萍二十三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得滤液2,备用;d)将上述的滤液1、滤液2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60℃后喷雾干燥,取喷雾粉,加入辅料适量,制成颗粒,然后压制成片或填装成胶囊。上述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中步骤b)中可采用55%~75%乙醇提取,第一次加入5倍量的乙醇,回流2小时,第二次加入4倍量的乙醇,回流2小时。最好采用65%乙醇提取。上述的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中步骤c)中第一次加入9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入7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本专利技术根据各药材的有效成分的性质,通过对原料药材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不仅能给广大患者更多的剂型选择,而且经提取精制后能更好的发挥药效,片剂或胶囊可克服上述丸剂的缺点,每次服用量大大减少(一次2片,每片重0.52g),方便了患者的服用。从对改变工艺后的制剂进行相关的药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是由30份茜草、15份蛇蜕、30份桃仁、30份去皮炒苦杏仁、30份白芍、30份牡丹皮、30份酒炒大黄、30份土贝母、15份白芷、30份赤芍、15份蝉蜕、15份酒灸川芎、30份当归、30份牛蒡子、15份紫草、15份红花的醇提取物,和60份白茅根、30份地肤子、30份炒苍耳子、30份地黄、30份连翘、30份金银花、30份苦地丁、30份土茯苓、15份黄柏、30份皂角刺、30份桔梗、30份益母草、15份防风、60份赤茯苓、30份白鲜皮、30份熟地黄、30份忍冬藤、30份甘草、30份天葵子、15份紫荆皮、30份鸡血藤、30份炭荆芥穗、15份浮萍的水提取物加适量常用辅料制成,上述各原料药的份量为重量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是由30份茜草、15份蛇蜕、30份桃仁、30份去皮炒苦杏仁、30份白芍、30份牡丹皮、30份酒炒大黄、30份土贝母、15份白芷、30份赤芍、15份蝉蜕、15份酒灸川芎、30份当归、30份牛蒡子、15份紫草、15份红花的醇提取物,和60份白茅根、30份地肤子、30份炒苍耳子、30份地黄、30份连翘、30份金银花、30份苦地丁、30份土茯苓、15份黄柏、30份皂角刺、30份桔梗、30份益母草、15份防风、60份赤茯苓、30份白鲜皮、30份熟地黄、30份忍冬藤、30份甘草、30份天葵子、15份紫荆皮、30份鸡血藤、30份炭荆芥穗、15份浮萍的水提取物加适量常用辅料制成,上述各原料药的份量为重量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药物为片剂或胶囊。3.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下述步骤a)按比例称取茜草、蛇蜕、炭荆芥穗、桃仁、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炒苍耳子、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去皮炒苦杏仁、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酒炒大黄、忍冬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坚卢竹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怡康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