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00459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有机EL元件在基板上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化合物层和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从该基板侧以如下顺序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含有Ag并且具有5.0nm-20nm的厚度。该第一金属层含有Mg和Ag并且具有1.0nm-5.0nm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银薄膜电极并且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和包 括该有机EL元件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EL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这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层。 从该第一电极或该第二电极(光取出电极)将该有机化合物层中的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取 出。已提出将银薄膜用作光取出电极。银具有高的电导率和可见光区中的高透射率。但是,具有20nm以下的厚度的银薄膜通常是不连续膜,不仅具有小的电导率,而 且由于局部表面等离波子共振引起的吸收而具有可见光区中的低透射率。为了防止由于银 薄膜的局部表面等离波子共振引起的吸收,日本专利公开No. 2008-171637公开了包括由 层状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电极的有机EL元件。该层状透明导电膜由底层和银薄膜层组成,该 底层由银以外的金属构成,该银薄膜层由银或银合金构成。银以外的金属优选选自金、铝、 铜、铟、锡和锌。但是,作为认真研究的结果,本专利技术人发现根据日本专利公开No. 2008-171637的 层状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不能充分防止由于局部表面等离波子共振引起的吸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包括银薄膜电极并且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EL元件。本专利技术提供有机EL元件,其在基板上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有机化合物层。 该有机化合物层具有在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之间配置的发光层。该第二电极从该基板 侧以如下顺序(即,依次)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与该第一金属层 接触。该第二金属层含有^Vg并且具有5.0nm-20nm的厚度。该第一金属层含有Mg和^Vg并 且具有1. Onm-5. Onm的厚度。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包括银薄膜电极并且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EL元件。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说明,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图I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有机EL元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IB是包括该有机EL元件的发光装置的透视示意图。图2A是表示参考例1的透射率的坐标图。图2B是表示Mg-Ag金属层的光视透射率(透光率,luminoustransmittance)对 于Ag浓度的依赖性的坐标图。图3A是表示参考例2的透射率的坐标图。图;3B是表示Mg-Ag金属层的光视透射率的厚度依赖性的坐标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案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图I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有机EL 元件的横截面示意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有机EL元件在基板10上包括第一电 极U、第二电极15和有机化合物层12。该有机化合物层12配置在该第一电极11和该第 二电极15之间并且包括发光层。光从与基板10相对的第二电极15取出(顶部发射型)。 该第二电极15从基板10以如下顺序包括第一金属层13和第二金属层14。该第二金属层 14与该第一金属层13接触。该第二金属层14含有银(Ag)并且具有5. 0nm-20nm的厚度。 用作该第二金属层14的底层的该第一金属层13含有Mg和Ag并且具有1. Onm-5. Onm的厚 度。这能够使该第二金属层14为连续膜,由此防止该第二金属层14的局部表面等离波子 吸收和透射率的降低。尽管未图示,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元件,其中光从基板取出。更 具体地,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元件从基板以如下顺序具有第二电极、有机化合物层和第一 电极。该第二电极从基板以如下顺序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第二电极15的第二金属层14由优选含有90体积%以上Ag的Ag薄膜构成。Ag 薄膜可含有少量(小于10体积%)的Pd、Cu、Mg、和/或Au。第二金属层14优选具有 5. 0nm-20nm的厚度,更优选8. 0nm-12nm,以实现高的电导率和可见光区(波长400_780nm) 的透射率。第二电极15的第一金属层13含有至少两种金属。该至少两种金属的实例包括, 但并不限于,金属,例如Ag和Au,第I族元素,例如Li和Cs,第II族元素,例如Mg和Ca,和 第III族元素,例如Al和^1。第一金属层13适合地含有Mg和Ag。Mg与Ag的原子比优选 为19 1至1 19,更优选为19 1至9 1。在第一金属层13具有IOnm以下的厚度 的情况下,第二金属层14 OVg薄膜)的局部表面等离波子吸收随着Ag的体积百分率增加而 增加。希望第二金属层14(Ag薄膜)由连续膜构成。不充分覆盖第一金属层13的不连 续Ag薄膜导致Ag薄膜的局部表面等离波子吸收特性的产生并且具有低电导率。因此希望 在第二金属层14下面的第一金属层13也由连续膜构成并且充分地覆盖下面的有机化合物 层(在顶部发射型的情况下)或基板(在底部发射型的情况下)。也希望第一金属层13与 第二金属层14之间的界面平坦。为此,第一金属层13含有至少两种金属。层的连续性可能与不同种类的金属原子的物理性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该物理 性质之一可能与原子之间的键合强度有关。在金属的气相沉积中,认为与基板的原子具有 高键合强度的金属原子形成三维键合,而与基板的原子具有低键合强度的金属原子形成两 维键合(在基板的面内方向上)。特别地,在至少两种具有不同键合强度的金属的气相沉积 中,认为具有高键合强度的金属形成核,并且具有低键合强度的金属在该核周围两维地生 长,于是容易形成连续膜。在含有Mg和Ag的第一金属层13中,认为对于基板具有低键合 强度的Mg和具有高键合强度的Ag的组合有助于连续膜的形成。其他物理性质可能与核的尺寸,即原子半径有关。认为不同种类的金属原子填充 金属原子之间的间隙,由此容易形成连续膜。特别希望至少两种金属具有大的原子半径上 的差异,原因在于能够用具有较小原子半径的金属原子填充具有较大原子半径的金属原子4之间的间隙。具有较大原子半径的金属原子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Ag和Au。具有较小 原子半径的金属原子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Li、Cs、Mg、Ca、Al和h。希望第一金属层含 有具有大原子半径的金属,例如Ag或Au,和如上所述的具有小原子半径的金属。在含有Mg 和Ag的第一金属层13中,认为Mg与Ag之间大的原子半径之差能够充分地产生如上所述 的效果,由此有助于形成连续膜。还认为第一金属层中包括^Vg增加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 层之间的亲和性,并且第二金属层OVg薄膜)在第一金属层中的^Vg的辅助下能够形成连续 膜。希望第一金属层具有比第二金属层小的厚度。第一金属层优选具有1. Onm-5. Onm 的厚度。在该膜厚范围内,设置在有机化合物层上的第二电极15具有高透射率和足够高的 反射率。这增加第一电极U与第二电极15之间的光学相干性并且改善发光效率。第一金 属层更优选具有1. Onm-2. Onm的厚度。具有1. Onm-5. Onm的厚度的第一金属层具有高的考 虑白色显示时的可视性的光视透射率。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光视透射率”是指第一金属层 (或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层合体)对于红、绿和蓝光的透射率与红、绿和蓝光的可见 度(visibility)的乘积之和。红、绿和蓝光分别具有,但并不限于,620、520和460nm的波 长。红、绿和蓝光分别具有0. 30,0. 59和0. 11的可见度。在包括能够发射红、绿和蓝光的 有机EL元件的发光装置中,如果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有机EL元件,其在基板上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该有机化合物层设置在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该第二电极从该基板侧按如下顺序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与该第一金属层接触,该第二金属层含有Ag并且具有5.0nm-20nm的厚度,和该第一金属层含有Mg和Ag并且具有1.0nm-5.0nm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尚行首藤章志角田隆行伊藤希之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