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95305 阅读:3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在液力变扭箱的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之间,安装一对变扭轴,每一根变扭轴上安装两只大小不同的变扭器。在通常情况下,用受工控机控制的电控装置来控制电磁阀,由电磁阀控制变扭器机壳内压力液体的状态,最终控制动力输入轴向动力输出轴传递功率的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对内燃机车的前进与后退的自动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具有噪声低、运转平稳、可靠、安全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内燃机车起动牵引力大、制动力强、换向迅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速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
技术介绍
对于液力传动型内燃机车,适用于各工矿企业以及地方、森林、港口、铁路的调车 及小运转作业,特别适用于旅游观光用车。在液力传动型内燃机车上有变速装置,即液力变扭箱,在液力变扭箱中有前进轴 和后退轴,在这两轴上分别安装有液力变扭器(常称为液压联轴器),其结构是,在密封机壳 内,安装了一组与动力输入轴相连接的主动叶片和另一组与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被动叶片以 及与机壳相连的导向叶片。当在机壳内充满了压力液体后,与动力输入轴相连接的主动叶 片旋转时,压力液体被扰动而产生动压头;该压力液体被导向叶片引导在机壳内循环流动, 推动与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被动叶片旋转。因此,形成了动力输入轴向动力输出轴传递功率 的功能。如果压力液体的压力减小或压力液体消失,传递功率的功能随之消失。换言之,只 要控制机壳内压力液体的状态,就能控制动力输入轴向动力输出轴传递功率的状态。在通 常情况下,用受工控机控制的电控装置来控制电磁阀,由电磁阀控制机壳内压力液体的状 态,最终控制动力输入轴向动力输出轴传递功率的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对内燃机车的前进 与后退的自动控制。目前的内燃机车液力变扭箱,起动牵引力小、制动力弱,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解决了以往起动牵引力小、制动力弱, 通过曲线半径较大,换向迟缓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包括箱盖、上箱体、下箱体、机座、挂架、支架、底脚、动力 输入轴、前进变扭装置、后退变扭装置、中间变速轴、动力输出轴、惰性轮轴、传动轴、齿轮、 油泵一、油泵二、变扭油压泵;所述动力输入轴、前进变扭装置、惰性轮轴、后退变扭装置、中 间变速轴、动力输出轴、传动轴通过轴承组与液力变扭箱箱体成转动配合;所述液力变扭箱 箱体的两侧对称地安装有挂架,在挂架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液力变扭箱箱体以底脚支撑 于内燃机车车体上。所述内燃机车的柴油机通过第一万向联轴器与液力变扭箱的动力输入轴左端连 接,动力输入轴通过1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前进变扭装置,前进变扭装置通过2齿轮组将动 力传递给中间变速轴,中间变速轴通过3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通 过减速机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组以驱动内燃机车前进;动力输入轴通过4齿轮组将动力传递 给惰性轮轴,惰性轮轴通过5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后退变扭装置,后退变扭装置通过6齿轮 组将动力传递给中间变速轴,中间变速轴通过3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轴,动力输 出轴通过减速机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组以驱动内燃机车后退;动力输入轴通过7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油泵一;前进变扭装置通过8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变扭油压泵;前进变扭装置通 过9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油泵二。所述前进变扭装置包括前进变扭轴以及与前进变扭轴固定连接的左轴套和右轴 套,在两轴套之间安装有活动轴套;所述轴承组包括滚柱轴承、滚球轴承;在左轴套上依次 安装有滚柱轴承、齿轮、滚柱轴承;在右轴套上依次安装有滚球轴承、滚柱轴承;在活动轴 套上依次安装有左变扭器、滚柱轴承、滚球轴承、齿轮、滚柱轴承、右变扭器。所述左变扭器包括左从动叶片、左主动叶片、左导向叶片及与左导向叶片固连的 左机壳;所述右变扭器包括右从动叶片、右主动叶片、右导向叶片及与右导向叶片固连的右 机壳;所述左机壳、右机壳都与固定于液力变扭箱箱体上的机架固定在一起。所述右从动叶片、右主动叶片、右导向叶片、左从动叶片、左主动叶片、左导向叶片 都是平板型。所述后退变扭装置与前进变扭装置结构相同,后退变扭装置的左变扭器与前进变 扭装置的右变扭器规格相同,后退变扭装置的右变扭器与前进变扭装置的左变扭器规格相 同。本专利技术即相当于在齿轮变速箱的主动轴与从动轴之间,安装一对变扭轴,每一根 变扭轴上安装两只大小不同的变扭器。在通常情况下,用受工控机控制的电控装置来控制 电磁阀,由电磁阀控制变扭器机壳内压力液体的状态,最终控制动力输入轴向动力输出轴 传递功率的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对内燃机车的前进与后退的自动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具有 噪声低、运转平稳、可靠、安全的优点。本专利技术使得内燃机车起动牵引力大、制动力强、换向迅速。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力变扭箱在内燃机车中的安装位置结构简图; 图2、是液力变扭箱中的前进变扭装置的截面示意图3、是液力变扭箱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B向视图; 图7、是图3中的E-E剖视图; 图8、是图6中的F-F剖视图; 图9、是图3中液力变扭箱的部分结构简图; 图10、是动力输入轴的结构简图; 图11、是前进变扭装置和中间变速轴配合的结构简图; 图12、是动力输出轴的结构简图; 图13、是图5中的D-D剖视图; 图14、是齿轮组配对齿轮表图。图中后机室1、真空泵2、动力室3、第三万向联轴器4、风扇齿轮箱5、第二万向联 轴器6、液力变扭箱7、左轴套7-1、前进变扭轴7-2、活动轴套7-3、机架7_4、滚柱轴承7_5、 齿轮7-6、滚柱轴承7-7、左主动叶片7-8、左从动叶片7-9、左机壳7_10、左导向叶片7_11、滚球轴承7-12、齿轮7-13、滚柱轴承7-14、右导向叶片7_15、右主动叶片7_16、右从动叶 片7-17、右机壳7-18、滚球轴承7-19、右轴套7_20、动力输入轴7_21、惰性轮轴7_22、后退 变扭轴7-23、中间变速轴7- 、动力输出轴7-25、箱盖7_26、上箱体7_27、下箱体7- 、机 座7-29、齿轮7-30、齿轮7-31、齿轮7_32、齿轮7_33、齿轮7_34、齿轮7_35、齿轮7_36、齿 轮7-37、齿轮7-38、齿轮7-39、齿轮7_39a、变扭油压泵7_40、油泵一 7_41、齿轮7_42、齿轮 7-43、B向控制阀7-44、A向控制阀7_45、动力输出轴左端7_46、动力输入轴左端7_47、齿 轮7-48、齿轮7-49、齿轮7-50、传动轴7_51、齿轮7_52、齿轮7_53、控制阀7巧4、风缸7_55、 压盖7-56、滚柱轴承7-57、滚球轴承7-58、滚柱轴承7_59、轴套7_60、滚球轴承7_61、滚柱 轴承7-62、动力输入轴右端7-63、滚柱轴承7-64、滚柱轴承7_65、滚柱轴承7_66、滚柱轴承 7-67、右变扭器进口 7-68、左变扭器进口 7-69、油泵二 7-70、滚柱轴承7-71、滚球轴承7-72、 滚柱轴承7-73、动力输出轴右端7-74、滚球轴承7-75、换向阀7_76、挂架7_79、支架7_80、 底脚7-81、第一万向联轴器8、柴油机9、控制装置10、前机室11、第四万向联轴器12、真空 齿轮箱13、司机室14。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给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以机车速度为30km/h,通过最小曲线半径为80m,整备重量为80吨的内燃机车为 例,机车上的柴油机9为CATC32型。参见附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液力变扭箱所在的内燃机车 包括车体、车轮组以及安装在车体内的传动装置和控制装置10 ;利用车轮组将车体支撑在 双轨上,车体从前到后依顺序布置有前机室11、司机室14、动力室3、后机室1,它们之间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车的液力变扭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盖(7-26)、上箱体(7-27)、下箱体(7-28)、机座(7-29)、挂架(7-79)、支架(7-80)、底脚(7-81)、动力输入轴(7-21)、前进变扭装置、后退变扭装置、中间变速轴(7-24)、动力输出轴(7-25)、惰性轮轴(7-22)、传动轴(7-51)、齿轮、油泵一(7-41)、油泵二(7-70)、变扭油压泵(7-40);所述动力输入轴(7-21)、前进变扭装置、惰性轮轴(7-22)、后退变扭装置、中间变速轴(7-24)、动力输出轴(7-25)、传动轴(7-51)通过轴承组与液力变扭箱箱体成转动配合;所述液力变扭箱箱体的两侧对称地安装有挂架(7-79),在挂架(7-79)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架(7-80),液力变扭箱箱体以底脚(7-81)支撑于内燃机车车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祖敏王槐庭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万航工矿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