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出式龙头出水切换结构,是配合龙头本体、内芯管及出水装置而实施;切换状置包括一位于阀座腔中的中心栓、一位于内芯管外的摆杆、与摆杆活动配合的连接杆、及由连接杆连接的左右按钮,左右按钮是活动的位于龙头本体两侧;中心栓前部形成阶梯面,与阀座腔前端呈密封配合,而后部与阀座腔后部内壁呈密封配合;摆杆中部枢接在内芯管上,一端与中心栓后部固定在一起,而另一端与连接杆活动配合在一起。左右按钮施力切换,推动连接杆在龙头本体内左右的窜动,同时带动摆杆摆动带动中心栓前后运动达到切换出水状态的功能。令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不用变换手握持龙头本体的位置,即可实现两种出水的切换,令切换动作方便、省力。(*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拉出式水龙头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拉出式 龙头出水切换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水龙头都是设为固定式,其具有龙头本体、 一个或更多个水 流控制/混合阀及一个或更多个控制手柄。此种情况下,出水是被控 制在一个固定点上启动,或者旋转龙头在其预置的水平范围内出水。 为方便水龙头的灵活使用,便出现了拉出式龙头喷枪,其是在固定式 水龙头的出水管上接设一软管连接此拉出龙头,实现龙头可在较大范 围内灵活使用的功能。目前使用的拉出式龙头为因应使用功能的要求,特设有出水面积 较大的花洒水和出水水流较为集中的气泡水,甚至还设有具有按摩功 能的按摩水,因拉出式龙头多是使用者单手操作,如何进行各种水流 的控制与切换便是业者集中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出式龙头出水切换结构,其可以 通过手指的横向按压即可实现功能水切换,令切换更加方便省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拉出式龙头出 水切换结构,是配合龙头本体、内芯管及出水装置而实施,内芯管位 于龙头本体中并连接进水管,内芯管中设有进水道及两分水道,两分水道分别连接出水装置的两功能水进水腔;其中在内芯管的进水道 与两分水道之间设有阀座腔;而切换结构包括一位于阀座腔中的中心 栓、 一位于内芯管上的摆杆、与摆杆活动配合的连接杆、及由连接杆 连接的左右按钮,左右按钮是活动的位于龙头本体两侧;中心栓前部 形成阶梯面,与阔座腔前端呈密封配合,而后部与阀座腔后部内壁呈 密封配合;摆杆中部枢接在内芯管上, 一端与中心栓后部固定在一起, 而另一端与连接杆活动配合在一起。所述连接杆为两支并连接左右按4丑,并位于左右按4丑的前后部呈 平行设置。所述两连接杆跨置于中心栓两端之外。所述前连接杆包括左段及右段,两相对的端处分别设有球头。所述摆杆为一 "L"形杆体。所述摆杆与该前连接杆连接的端部形成一与前连接杆倾斜设置 的片体,该片体是伸置于前连接杆的左段与右段的球头之间。所述内芯管后部形成一横向进水道并连接进水管,其前部形成两 分水道分别对应出水装置中的两个进水腔,阀座腔下部与气泡水进水 腔相通为第一分水道,而阀座腔侧壁一侧与进水道相通,另一相对侧 与花洒水进水腔相通为第二分水道。所述的阀座腔与进水道为横向设置。所述龙头本体为一壳体,其下部接出水装置,其两侧面设有容置 左右按確丑的配合孔。所述的拉出式龙头上还设有控水开关,控水开关是设置于内芯管 的进水道中,其包括一暂停水中心栓、 一复位弹簧及一压钮,复位弹 簧顶持暂停水中心栓置于进水道中,暂停水中心栓上部穿出内芯管与 压钮配合在一起,此压钮活动位于龙头本体上部的通孔中。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切换结构是通过一枢接在内芯管 上的摆杆及与摆杆连接的连接杆的设置,在左按確丑向右切换或右按钮 向左切换时,推动切换杆在龙头本体内左右的窜动,并同时带动使摆杆转动带动中心栓前后运动达到切换出水状态的功能;如此左右按压施力切换的结构,令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不用变换手握持龙头 本体的位置,只需利用握持状态的拇指与食指轻松施力即可实现两种 出水的切换,令切换动作方便、省力。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出花洒水);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出气泡水);图4是图3的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2所示,本技术的拉出式龙头,其包括龙头本体l、 内芯管2、出水装置3、控水开关4及切换结构5,龙头本体l为一壳体,其下部接出水装置3,其两侧面设有配合 孔11;内芯管2置于龙头本体1中,其后部形成一横向进水道21并连 接进水管,其前部形成两分水道分别对应出水装置3中的两个进水腔 31、 32,在进水道21与两分道之间横向设有一阀座腔22,阀座腔22 前部与花洒水进水腔31相通为第一分水道,而阀座腔22侧壁一侧与 进水道21相通,另一相对侧与气泡水进水腔32相通为第二分水道;出水装置3的两进水腔31、 32与内芯管2两分道密封配合;控水开关4是设置于内芯管2的进水道21中,其包括一暂停水 中心栓41、 一复位弹簧42及一压钮43,复位弹簧42顶持暂停水中 心栓41置于进水道21中,暂停水中心栓41上部穿出内芯管2与压 钮43配合在一起,此压钮43是活动位于龙头本体1的上部的通孔 12中,按压此压4丑43即可令暂停水中心栓41向下移动压缩复位弹 簧42而将进水道21截堵以起到暂停水的作用,松释压钮43,暂停 水中心栓41在复位弹簧42的复位作用下顶持其向上移动复位,则进 水道21处于正常进水状态,此控水开关4非本案重点,在此不详述。本技术的关键在于切换结构5的设置;该切换结构5包括一中心栓51、 一枢接轴52、 一摆杆53、两连 接杆54及左右按钮55、 56;中心栓51是位于阀座腔22中,中心栓51前部形成阶梯面511, 阶梯面511外缘套置密封圈6与阀座腔22前部密封配合,而后部套 置密封圈6与阀座腔22后部内壁呈密封配合,中心栓51后部连接位 于内芯管2外部的摆杆53;两连接杆54连接左右按钮55、 56,并位于左右按钮55、 56的 前后部呈平朽、没置,以达两4要確丑55、 56移动的平4軒性,当然,该连 接杆54亦可只设置有一支;需要说明的是,两连接杆54跨置于中心 栓51两端之外;摆杆53为一近"L,,形杆体,其中部由枢接轴52枢接在内芯管 2上,其一端连接前连接杆54,另一端是连接在中心栓51的后端, 摆杆53在绕枢接轴52转动时,即可带动中心栓51前后移动;其中前连接杆54包括左段541及右段542,两相对的端处分别 设有球头543,而摆杆53与该前连接杆54连接的端部形成一与前连 接杆54倾斜设置的片体531,该片体531是伸置于前连接杆54的左段541与右段542的球头543之间;左右按钮55、 56分别置于配合孔11中与两连接杆54的两端固 定在一起。当进行切换实施时,如图1、 2所示,按动左按钮55向右切换时, 则连接杆54在施力的作用下向右窜动,前连接杆54的球头543即动 推动摆杆53的片体531,使摆杆53绕枢接轴52转动,即带动中心 栓51向阀座腔22的后部移动,内芯管2的第二分水道^皮封堵,第一 分水道处于打开状态,则水流会沿阀座腔22的前端进入花洒水进水 腔31,出水装置3此时的出水状态为出水面积较大的花洒水,同时 由于两连接杆54使左右按钮55、 56连接,则右按钮56也向右运动。如图3、 4所示,当再按动右按钮56向左切换时,则连接杆54 在施力的作用下向左窜动,前连接杆54的球头543即动推动摆杆53 的片体531,使摆杆53绕枢接轴52转动,即带动中心栓51向阀座 腔22的前部移动,内芯管2的第一分水道被封堵,第二分水道处于 打开状态,则水流会沿阔座腔22的侧壁进入并从其相对侧流进气泡 水进水腔32,出水装置3此时的出水状态为出水较为集中的气泡水, 同时由于两连接杆54使左右按钮55、 56连接,则左按钮55也向左 运动。综上,本技术是通过一枢接在内芯管2上的摆杆53及与摆 杆53连接连接杆54的设置,在左按4丑55向右切换或右按4丑56向左 切换时,推动切换杆54在龙头本体1内左右的窜动,并同时带动使 摆杆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出式龙头出水切换结构,是配合龙头本体、内芯管及出水装置而实施,内芯管位于龙头本体中并连接进水管,内芯管中设有进水道及两分水道,两分水道分别连接出水装置的两功能水进水腔;其特征在于:在内芯管的进水道与两分水道之间设有阀座腔;而切换结构包括一位于阀座腔中的中心栓、一位于内芯管上的摆杆、与摆杆活动配合的连接杆、及由连接杆连接的左右按钮,左右按钮是活动的位于龙头本体两侧;中心栓前部形成阶梯面,与阀座腔前端呈密封配合,而后部与阀座腔后部内壁呈密封配合;摆杆中部枢接在内芯管上,一端与中心栓后部固定在一起,而另一端与连接杆活动配合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柯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