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中药贴脐片,其主要成分是当归、肉桂、细辛、小茴香、延胡索,使用时贴于神阙穴,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脐部给药、通过透皮吸收治疗妇女痛经的新型中药制剂,该药物对痛经的治疗有良好疗效且使用方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至昏厥者,称为“痛经”,也称“行经腹痛”。证见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行经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冲任通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中医临床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和肝肾虚损等证型,其中以气滞血瘀型和寒湿凝滞型痛经较为常见。痛经多发生于未婚或已婚的中青年女性人群中。中医妇科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治疗痛经的丰富经验。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隋代《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痛经的研究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为探索痛经的证治规律作出了很多努力。宋代著名的妇科学著作《妇人良方大全》“调经门”专列“月水行止腹痛”,认为风冷是痛经最主要的原因,并列有治痛经的代表方剂——温经汤。此方为后世医家最为常用的治疗痛经的方剂之一。《丹溪心法》提出痛经有血实、郁滞、瘀血等因,并按虚实辨证施治。这些论述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为解除广大妇女的病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创制了内治(内服药物)、外治、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外治法是历代医家推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脐疗法以其使用简便、适应证广、奏效迅速而得到医家的重视和患者的欢迎。应用脐疗法治疗痛经,自古有之。早在《串雅内编》、《外科理例》等书中就有用太乙膏(白芷、当归、赤芍、肉桂、元参、大黄等)贴脐治疗痛经的记载,并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对脐疗研究的深入,用脐疗法治疗痛经的报道也日渐增多,其中疗效较好的有“痛经外敷散”(当归、吴茱萸、细辛、乳香、没药等),“经贴灵”(山楂、葛根、乳香、没药、穿山甲、厚朴、白芍、桂枝、细辛、甘草等),“痛经一号”(当归、川芎、香附、赤芍、桃仁、延胡索、肉桂、生蒲黄、琥珀等[4],“乳没膏”(乳香、没药),“温经行气散”(肉桂、吴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香附、小茴香等)。但迄今为止,这些疗效较好的方剂临床上大多仍使用散剂、膏剂等传统剂型,用时需以酒调糊敷脐,不仅操作麻烦,容易污染衣物,而且影响药效的发挥。近年来,对于应用脐疗法治疗痛经有不少相关研究,例如,申请号为93100421.7的名为“一种治疗痛经的穴位贴剂”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00123094.8的名为“一种治疗痛经的纯中药脐融片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但这些研究中有的处方较为复杂、有的工艺比较落后、有的疗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要向公众提供一种处方精简合理、工艺科学、安全有效的通过脐部给药治疗妇女痛经的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贴于神阙穴、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妇女痛经作用的中药贴脐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药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药物是以《济生方》三神丸和《济阴纲目》立归散为基础,结合长期临床用药经验重新组方,并采用先进的透皮制剂技术,选择脐部给药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0-20份;肉桂10-20份;细辛10-20份;小茴香10-20份;延胡索20-40份。本专利技术所述药物的优选配方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2-16份;肉桂12-16份;细辛12-16份;小茴香12-16份;延胡索30-35份。本专利技术所述药物的最优选配方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2份;肉桂16份;细辛16份;小茴香16份;延胡索32份。本专利技术所述药物中延胡索选用醋制延胡索。该药物中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为方中君药;以肉桂补元阳、除积冷、调血脉,细辛温经散寒,共为臣药,以补君药之不足;以当归补血活血为佐药,治疗血虚之兼症;以小茴香温经理气,引诸药达于腹部,为方中使药,。该药物组方精练、立意明确、药味简洁、层次分明,诸药配伍,重在调理气血,祛邪止痛,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共奏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功效,尤其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外治方中,就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脐疗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法之先河。《黄帝内经》、《难经》具体阐述了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为后世脐疗法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理论基础。唐代著名的医书《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均对脐疗法有丰富的记载,并用于治疗危重病证。清《医宗金鉴》中,明确提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足见当时脐疗法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而且也为宫廷御医所接受。历代医家之所以对脐疗法如此器重,这与脐部的特殊生理结构有直接关系。在所有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气舍,神阙穴为经气的汇海,与十二经脉相连,为五脏六腑之根,元气归藏之本;经络学说认为,脐中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胸膜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冲脉“一源而三歧”,联络于全身经脉;气功理论认为,脐之深部为丹田之所在;现代医学认为,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与腹壁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最有利于药物渗透和吸收。因此,利用脐部凹陷形成的隐窝,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膏、丸、散、糊等)敷于脐部,形成自然闭合状,有利于药物较长时间存放和吸收。由此可见,脐疗法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之所以选定脐部作为治疗痛经的给药部位,除上述神阙穴可通过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五脏六腑而达到整体调节之作用外,还依据于对痛经病机与病位的具体分析。痛经证的病机病位,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主要是因为“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因此,痛经虽表现为腹部疼痛为主,但其变化在气血,其病位在冲任、胞宫。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前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经关元等穴上行;冲脉也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交汇,沿腹部两侧上达。因此,不仅任脉与冲脉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两脉均与妇人气血胞宫有关,可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明·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并说,“逆气里急取诸此”。因此,本专利技术选择脐部给药,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用脐疗治疗痛经的药物多使用散剂、膏剂等传统剂型,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本专利技术在传统外敷脐贴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贴脐片,是将中药材加工后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材上,使用时贴于神阙穴,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作用,其特征在于配方中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0-20份;肉桂10-20份;细辛10-20份;小 茴香10-20份;延胡索20-4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贴脐片,是将中药材加工后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材上,使用时贴于神阙穴,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作用,其特征在于配方中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0-20份;肉桂10-20份; 细辛10-20份;小茴香10-20份; 延胡索20-4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贴脐片,其特征在于配方中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2-16份;肉桂12-16份; 细辛12-16份;小茴香12-16份; 延胡索30-3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贴脐片,其特征在于配方中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当归12份;肉桂16份; 细辛16份;小茴香16份; 延胡索32份。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贴脐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以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贴脐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脐片周围固定有防渗圈。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中药贴脐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归粉碎、过筛;用乙醇提取延胡索,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稠膏,低温干燥,粉碎;小茴香用冷榨法榨油,收集茴香油,另器保存;小茴香经压榨后的药渣与肉桂、细辛提取挥发油,煎煮液浓缩成稠膏,低温干燥,粉碎;另取油性基质、氮酮适量混合均匀;加入上述当归粉、干膏粉、挥发油与茴香油,混匀,注入模具中制成片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丕芳,熊晓滨,刘丽文,张永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荣昌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