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L型光纤快速连接器,包括:V槽组合件,其由V槽底座和V槽压盖组成,V槽底座上设有光纤固定槽和光纤导入孔;锁紧套,其套设在V槽组合件上;外壳组件,其包括相互扣合的“L”形的主体底座和“L”形的主体上盖,主体底座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皮线卡固件,其由旋转件和皮线卡钉组成,旋转件上设有线槽以及卡钉插孔,皮线卡钉的插脚插入卡钉插孔内,旋转件可旋转的设置在旋转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不但能重复使用,而且易于在特殊情况下拆卸重新组装,可永久循环组装使用。通过设置主体底座,主体上盖、旋转件、卡扣对皮线的保护固定,大大提高了线缆的抗拉能力,而且适应具有角度的两条线缆的布线方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纤传输中的光纤冷接
,更具体地说,涉及L型光纤快 速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光通信网络中,经常需要对光纤进行接续,光纤接续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熔接, 也称热接方式。采用熔接的方式成本高,设备携带不便,操作速度慢,效率低,且对操作环境 有较高的要求。另一种冷接方式,能够以简洁快捷的方式对光纤进行永久性连接,并几乎不 受安装环境的影响。因此,现在对光纤连接基本都采用冷接的方式。但是,采用现有光纤冷接设备连接后的线缆的抗拉能力不足,在外力稍大时,便会 将线缆扯断,而且不能满足具有夹角的两条线缆的布线,也不适合与暗装光纤信息面板的 配套布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 L型光纤快速连接器,以提高线缆的抗拉能力,而且 能够适应具有角度的两条线缆的布线方式,还能在暗装的信息面板里对线缆成90°的端接 布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L型光纤快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V槽组合件,其由V槽底座和V槽压盖组成,所述V槽底座上设有光纤固定槽,并在 所述V槽底座的两端开设有光纤导入孔,所述V槽压盖扣设在所述光纤固定槽上;锁紧套,其套设在所述V槽组合件上;外壳组件,其包括相互扣合的“L”形的主体底座和“L”形的主体上盖,所述V槽组 合件设置在该外壳组件内,且所述主体底座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皮线卡固件,其由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内的旋转件和皮线卡钉组成,所述旋转件 上设有供皮线穿过的线槽以及卡钉插孔,所述皮线卡钉至少具有两个插脚,且相邻两个插 脚之间的距离小于皮线的直径,所述插脚插入所述卡钉插孔内,所述旋转件可旋转的设置 在所述旋转部上。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旋转部具体包括插口和设置在插口外侧 且以该插口为圆心的弧形滑槽;所述旋转件的底部分别设有可转动的插设在所述插口内的第一插钉,以及与该第 一插钉间隔与所述弧形滑槽的半径相等距离的第二插钉,所述第二插钉设置在所述弧形滑 槽内。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V槽底座一端设有陶瓷插芯,该陶瓷插芯 的内部预置预设长度的裸光纤,且该裸光纤一端经过所述光纤导入孔伸入所述V槽底座的 V型槽内。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主体底座一端的连接器卡件;与所述连接器卡件相连的套筒外壳;设置在所述套筒外壳内部的套筒内壳;位于所述套筒内壳内部且套设在所述陶瓷插芯上的陶瓷套筒;一端插设在所述套筒外壳内的防尘帽。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主体底座上设有插槽和/或插轨,所述V 槽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插槽和/或插轨适配的插轨和/或插槽。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光纤固定槽为V形槽。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V槽压盖的顶端设有凸起的筋条。优选的,在上述光纤快速连接器中,所述筋条靠近所述V槽压盖端部的一端向另 一端凸起的高度逐渐增加。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组件,并且主体底座和主 体上盖均为“L”形结构,并在主体底座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通过旋转件可旋转的设置在 所述旋转部上。在装配时,首先使旋转件与V槽组合件在一条直线上,即在“L”形结构主体 底座即为呈一定角度的两个半底座体,起初旋转件与V槽组合件在同一半底座体内,待线 缆接好后,旋转该旋转件使其与另一半底座体在同一直线上。本技术通过V槽底座、V 槽压盖、锁紧套实现对光纤的加紧固定,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有较大的匹配液储存空 间;不但能重复使用,而且易于在特殊情况下拆卸重新组装,可永久循环组装使用。通过设 置主体底座,主体上盖、旋转件、卡扣对皮线的保护固定,大大提高了线缆的抗拉能力,而且 适应具有角度的两条线缆的布线方式和暗装光纤信息面板90°向下的布线方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快速连接器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快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 L型光纤快速连接器,以提高线缆的抗拉能力,而且能够适应 具有角度的两条线缆的布线方式和暗装光纤信息面板90°向下的布线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快速连接器的爆炸图,图 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快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光纤快速连接器,包括V槽组合件、锁紧套9、外壳组件和皮线 卡固件。其中,ν槽组合件由V槽底座7和V槽压盖8组成,所述V槽底座7上设有光纤固 定槽,并在所述V槽底座7的两端开设有光纤导入孔,所述V槽压盖扣设在所述光纤固定槽 上。V槽底座7的中间为V型槽,V型槽里储有光纤匹配液。锁紧套9套设在所述V槽组合 件上,使用时,压盖2设置在所述光纤固定槽11内,锁紧套9套装在所述V槽压盖8和V槽 底座7上,通过V槽压盖8和锁紧套9将裸光纤压紧在光纤固定槽内,实现对光纤的固定。外壳组件包括相互扣合的“L”形的主体底座10和“L”形的主体上盖11,所述V槽 组合件设置在该外壳组件内,且所述主体底座10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L”形的主体底 座10是由相交且具有角度的两个半底座体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用于放置V槽底座7 的半底座体做的稍长,以适应V槽组合件的长度,另一个半底座体做的稍短,以适应旋转件 13的长度。主体上盖11也为“L”形结构,但是其相交的两个半上盖体均较短,只需盖住皮 线卡固件即可。其中主体底座10的两个半底座体的夹角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 要进行设置,一般对于垂直布线的情况,可将两个半底座体的夹角为90度。皮线卡固件由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内的旋转件13和皮线卡钉12组成,所述旋转 件13上设有供皮线穿过的线槽以及卡钉插孔,所述皮线卡钉12至少具有两个插脚,且相邻 两个插脚之间的距离小于皮线的直径,所述插脚插入所述卡钉插孔内,所述旋转件13可旋 转的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当皮线光缆剥纤、切纤后从旋转件13处穿入,皮线卡钉12内部 有限位的口(即两个插脚之间的间距),当皮线光缆前段穿入到此限位时,此时线缆会受到 阻力,预留的光纤会在中间开口处产生微弯,把皮线卡钉12卡进旋转件13,完成对线缆的 牢固固定。进一步的,皮线卡钉12具体可包括两组插脚,两组插脚前后分布,且每组插脚为 两个,每组中的两个插脚之间的距离均小于皮线的直径。通过两组插脚对皮线光缆进行固 定,固定效果更佳。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组件,并且主体底座10和主体上盖11均为“L”形结构, 并在主体底座10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通过旋转件13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在 装配时,首先使旋转件13与V槽组合件在一条直线上,即在“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L型光纤快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V槽组合件,其由V槽底座(7)和V槽压盖(8)组成,所述V槽底座(7)上设有光纤固定槽,并在所述V槽底座(7)的两端开设有光纤导入孔,所述V槽压盖扣设在所述光纤固定槽上;锁紧套(9),其套设在所述V槽组合件上;外壳组件,其包括相互扣合的“L”形的主体底座(10)和“L”形的主体上盖(11),所述V槽组合件设置在该外壳组件内,且所述主体底座(10)在其转折处设有旋转部;皮线卡固件,其由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内的旋转件(13)和皮线卡钉(12)组成,所述旋转件(13)上设有供皮线穿过的线槽以及卡钉插孔,所述皮线卡钉(12)至少具有两个插脚,且相邻两个插脚之间的距离小于皮线的直径,所述插脚插入所述卡钉插孔内,所述旋转件(13)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秀彬,
申请(专利权)人:白秀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